一 東漢末年的大變局 籠罩在帝國上空的魔咒(2 / 3)

隻有一個辦法能奪回大權——政變。

別的朝代是臣子搞政變,東漢是皇帝搞政變。皇帝搞政變,無一例外,都是靠宦官的幫忙——漢和帝政變,整垮了竇氏外戚;漢順帝政變,整垮了閻氏外戚;漢桓帝政變,整垮了梁氏外戚。

太後臨朝必用外戚,皇帝奪權必用宦官。這兩個勢力輪流坐莊,相互傾軋,令帝國中樞組織一步步壞死,最終走向滅亡。

三國時代的名臣諸葛亮曾這樣說過:“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漢桓帝、漢靈帝時期,外戚擅權、宦官用事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外戚權臣梁冀獨攬大權的時代,是整個東漢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梁冀背後的梁氏家族,出過七位列侯、三位皇後、六位貴人,兩位大將軍,勢力龐大,難以撼動。梁冀名為外戚,實則形同太上皇,生殺權柄全操在他一人之手。年僅九歲的漢質帝在忍無可忍之下,當著他的麵說了一句:“此跋扈將軍也。”這一句話,竟然讓小皇帝丟了性命:梁冀暗中命人在食物中下毒,殺死漢質帝。緊接著,他又處死朝中最為正直的大臣李固、杜喬,令天下士人敢怒而不敢言。

同年(公元146年),梁冀立十五歲的劉誌為帝,即漢桓帝。在梁翼眼中,所有人都隻不過是可以隨時踩死的螞蟻。皇帝隻是象征性地坐在至尊寶座之上,呆若木雞,機械地充當梁冀的傳話筒。

隻要時機成熟,劉氏帝國定會被梁氏帝國所取代。

梁冀對此毫不懷疑。

可是他忽略了一個人,一個他本不該忽略的人。

這個人就是皇帝——漢桓帝劉誌。

難道一個被密密蛛網捆綁住的木偶皇帝,也有翻江倒海的本領嗎?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人若被逼上絕路,總能迸發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潛能與勇氣。木偶皇帝麵對梁冀時,總是心驚膽戰,仿佛腦袋上架著一把刀——這個皇帝當得夠窩囊的,哪天梁冀若是心情不爽,皇帝說不定就一命嗚呼了。

為了自保,漢桓帝鼓起絕地反擊的勇氣。梁冀爪牙廣布於朝廷之上,漢桓帝甚至不敢依靠宮廷之外的大臣,他唯一能依賴的,僅僅隻是皇宮內與梁冀有隙的幾個太監。梁冀過於輕心了,他既低估了傀儡皇帝,也低估了幾個不入眼的宦官。宦官們憑著守衛宮廷的羽林軍及虎賁戰士一千餘人(為了湊人數,把馬夫也派上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包圍了梁冀的老巢。

僅僅一天的時間,梁氏帝國灰飛煙滅,梁冀及其夫人服毒身亡。

皇帝這一曠世豪賭,居然賭贏了,他贏回了權力,贏得了未來。

一個黑暗的時代結束了,大家睜大眼睛,等待光明。

然而,帝國臣民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隻是失望。

漢桓帝除暴並非為了安良,不過是為了奪回自己的權力罷了。去了一個梁冀,來了一堆宦官,政壇上依然黑雲遮空。

就在這個時候,一股新興的政治勢力悄然興起。

富有正義感的士人們走到一起,他們深持傳統的名教觀念,淡泊功利,高蹈名節,不肯隨波逐流。這些人被稱為“清流黨”。然而宦官集團仗著皇帝撐腰,大興“黨錮之獄”,禁錮清流黨人。

公元167年,漢桓帝之死,把清流黨人與宦官集團的生死較量推向了高潮。

向來力挺宦官的桓帝已死,新上台的靈帝不過才十二歲,大權落入外戚大將軍竇武之手,而竇武正是清流黨的支持者。堂堂一個大將軍,手握天下兵權,要扳倒幾個太監不是輕而易舉之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