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大起義的,乃是一個神秘的宗教,它的名字叫“太平道”。
太平道的興起,並非無源之水,其思想來源是黃老思想。“黃”就是黃帝,“老”就是老子,黃老思想就是道家思想。道家本是顯學,自從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後,儒學成為兩漢官學,地位躍居百家之上,黃老思想遭到抑製,但在民間仍有巨大的影響力,並出現宗教化的趨勢。東漢中晚期,冒出一本重要的道教典籍,名為《太平清領書》,省稱《太平經》。這本書卷帙浩繁,內容龐雜,流傳至今的版本尚有數十萬字,是不折不扣的大部頭著作。
話說東漢末年,有一落魄儒生,早年刻苦研讀儒家經典,想博取功名。隻是他生不逢時,後世的科舉考試製度還沒出現,又沒有名師推薦和官宦提拔,想躋身官場,談何容易。正當他失意之時,《太平經》給他打開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門。他扔掉儒家書籍,開始修仙,自號為“大賢良師”,傳播宗教思想,並聚攏了一大批信徒。
他就是太平道教主張角。
我們看到很多宗教的教主在傳道之初,總要有點醫術,這是招攬信徒的最好手段。張角也不例外,他會點醫術,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心理療法。給人治病時,他要病人先下跪懺悔,然後喝下符水。有些人會很奇怪,這種裝神弄鬼的符水能治好人嗎?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的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隻要一個人確信喝下這水是有奇效的,強烈的心理暗示,對身體的康複會起到單純藥物所不能起到的驚人效果。
當然,古代人對心理療法不了解,有些人喝了張角的符水後,病情奇跡般地好轉了,就把他視為神明。一傳十,十傳百,張角的名氣便越來越大。起初張角在巨鹿一帶活動,經過十餘年的經營,他的信徒已經達數十萬人,廣布於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荊州、揚州、兗州、豫州,在大半個中國都有很強的影響力。作為教主,他獲得了神一般的地位,很多人甚至變賣家產,前來投奔張角。
張角的影響力這麼大,難道官府就毫不知情嗎?
當然不是了。
無論是地方官府還是朝廷,對張角的存在都十分清楚。地方官府並不去鎮壓,相反,他們認為這是好事。漢代推崇儒術,並不排斥黃老,在西漢前七十年,黃老思想還一度成為漢王朝的主流思想。宦官攬權後,壓製黨人,禁錮儒家知識分子,迫害太學生,對於標榜正義的儒學,宦官們自然不會喜歡。
這個時候,以黃老思想為核心的太平道突然興起,倒令官府覺得安全放心,他們認為黃老思想主張清靜無為,掀不起波瀾,沒什麼好擔心的。因此他們不僅不鎮壓,反倒稱讚張角,說他“善道教化,為民所歸”。
可是官府低估了張角。
當一個人從凡人走向神時,又豈肯甘心為世俗的權力所羈絆呢?
張角改了個號,叫“太平道人”,這暴露了他的雄心。看看四周,這個世界太平嗎?除了漢靈帝之外,恐怕沒有一個人認為天下太平,特別是下層百姓,他們早就感受到社會暗無天日,奸佞橫行。誰不渴望一個太平盛世呢?張角確實厲害,他抓住百姓的心,在“太平”二字上做文章。這是有號召力的兩個字,即便在一千七百年後,洪秀全不還打出“太平天國”的旗幟嗎?
可見這帖“太平”膏藥,可以讓造反者反複使用一千七百年之久。
並非沒有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司徒楊賜對太平道勢力的擴張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遣散教徒,讓他們回到鄉裏種田,這樣張角可不攻自破。楊賜的屬下劉陶也上書皇帝,力請懸賞通緝張角。皇帝正縱情於聲色犬馬,哪裏有心思來管這等閑事呢?在他看來,天下光明祥和,何必大動幹戈呢?
正當楊賜等人的奏折被晾在一旁時,張角已在加速暴動的步伐。
他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教區,稱為三十六方,大方有萬餘人,小方有六七千人,每方都設立一個領導人,稱為渠帥,相當於將軍。在暴動之前,必須要先做好政治宣傳,給諸位教徒洗洗腦。張角裝神弄鬼地作法,口中念念有詞:“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是說要變天了,大漢帝國的曆史就要翻過去,太平道的天堂即將來臨。這種話相當有鼓動力。太平道的教徒,多數來自下層百姓,文化程度也不高,不像清流黨人那樣會引經據典,但他們是切實感受到東漢帝國的黑暗與腐朽的。此等腐朽帝國,要是不死,豈有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