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鶴唳:一紙征召令引發的大反叛(2 / 3)

有一個對國防毫不關心的君主,國家命運能好到哪去呢?

東吳帝國已進入倒計時階段,敵人還沒殺到,國家內部已經悄然腐化瓦解了。

公元272年秋季的某天,一紙征召令把一位吳國封疆大吏給嚇壞了。這位封疆大吏是擔任西陵督的昭武將軍步闡。西陵即現在的湖北宜昌,乃是一座軍事重鎮,步氏家族在此已經營數十年之久。早在孫權時代,步闡的父親步騭便被任命為西陵督,成為吳國的一員重要將領。步騭去世後,其子步協接任總督一職,後來步闡又接替哥哥的職位。可以說,步氏家族幾乎就是西陵的統治者。

自從孫皓上台後,吳國政治就進入恐怖時代,國家重臣被殺,常常不需要任何理由。連擁立皇帝的濮陽興、張布都被輕易地殺死,還有誰認為自己的命很硬呢?暴君孫皓突然征召步闡入京,步闡不由得心驚肉跳:這位暴君在打什麼主意呢?是不是誰在皇帝麵前誣陷了自己呢?他越想越害怕,最後心一橫:罷了,我家族雖世受皇恩,但現在的皇帝就是個混蛋,不值得為他效命,反了!

步闡宣布西陵歸順晉政權,並派自己的侄兒步璣、步璿入質洛陽,以表心跡。晉武帝聞訊大喜,當即開出一大堆頭銜給他:都督西陵諸軍事、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領交州牧、封宜都公。顯然,晉國政府希望拿步闡當典範,吸引更多人前來投誠。

吳國鎮軍大將軍陸抗聽說步闡投降晉國,馬上命令將軍左奕、建平太守吾彥火速討伐步闡。不過,陸抗反應雖然敏捷,晉國也不含糊。晉武帝司馬炎指派荊州刺史楊肇即刻出兵前往西陵接應步闡,同時派遣車騎將軍羊祜統率步兵進擊江陵,巴東監軍徐胤率領水師攻擊建平。

晉軍三路出擊,陸抗還有沒有機會呢?

陸抗是陸遜的次子,陸遜去世時,他隻有二十歲。年輕的陸抗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韌勁,他勇敢地在孫權麵前為含冤而死的父親辯護,令孫權幡然醒悟。出身將門之家的陸抗廣涉兵略,成為東吳後期最重要的將領。孫權去世後,陸抗被提拔為奮威將軍,後來陸續被拜為征軍將軍、鎮軍將軍。孫皓繼位後,加封陸抗為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步闡叛變時,陸抗正是其頂頭上司,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實際就是吳國西部軍區總司令。

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陸抗沒有自亂陣腳。陸抗的兵力多分布在西陵附近,因而進軍神速,包圍西陵後,他下令在赤溪到故市之間築起高峻的圍牆,一來可以圍困步闡,二來可以抵禦晉軍的進攻。這項軍事工程十分龐大,陸抗嚴令限期完成,士兵們揮汗如土,日夜趕工,累得不成人樣。

多數將領對陸抗此舉大惑不解,紛紛進言說:“現在應該趁軍隊銳氣尚在,火速發動對步闡的進攻,晉國救兵趕到時,我們早就攻下西陵,何必費那麼大勁築工事呢?士兵百姓都苦不堪言了。”

陸抗解釋說:“西陵城地勢險峻,城牆堅固,糧食充足,所有防禦設施及武器配置,都是我以前規劃的。現在反過來要攻打它,短時間內很難取勝。倘若晉國援兵趕到時,我們毫無防禦工事,內外受敵,到時還打什麼仗!”

西陵城的防禦規劃本就是陸抗針對善於攻堅戰的晉軍親自設計的,他自然明白這座堡壘的防禦是何等堅不可摧。不過,他的說法並沒有得到諸將的認同,大家仍心懷不滿,為了平息眾議,陸抗隻得同意前線將領發動進攻。這次進攻如陸抗所料,沒有任何成果,大家這才明白陸抗的良苦用心,隻得服從他的命令,專心構築圍困工事。

此時晉國車騎將軍羊祜已經統領五萬兵馬進逼東吳長江沿岸重要據點江陵城。江陵是荊州戰略要地,當年周瑜耗費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它。很明顯,晉國企圖實施“圍魏救趙”的策略,攻江陵迫使吳軍回師,減輕西陵城的軍事壓力。

是繼續攻略西陵,還是回師救援江陵?

陸抗審時度勢後,分析道:“江陵城十分堅固,兵員充足,沒什麼可擔憂的。退一步說,就算敵人攻下江陵,孤師深入,也沒辦法長期固守,對我們造成的損害不大。但是,倘若晉國控製了西陵,南方的蠻夷部落都會叛變,後患無窮。”

話雖如此,但吳軍主力都集中於西陵,江陵能守得住嗎?

羊祜大軍推進到江陵城北,被一片湖水阻住了。這是一個人工湖。由於江陵城北地勢開闊,道路平坦,倘若戰爭爆發,敵人很容易長驅直入。陸抗主持西部戰區的防務後,令江陵督張鹹引水灌入這片平地,修築大壩蓄成一個人工湖,一來遭遇入侵時可以遲滯敵軍行進,二來可以防止有人叛逃到晉國。

不過,人工湖固然能遲滯敵人,同時也能給敵人帶來某些便利,比如說便於用大船運輸糧食。由於陸抗把主力部隊悉數調到西陵,江陵守軍隻有守城的能力,絕無反擊的能力。倘若吳軍不能在人工湖上阻擊入侵的晉軍,那麼人工湖的軍事價值就大打折扣。晉軍渡河不會遇到多少抵抗,又可以用船運糧食,這樣反而對晉軍十分有利。羊祜企圖利用這點,他擔心吳國人會破壞大壩,便“賊喊捉賊”,故意叫囂要破壞大壩,甚至還派出一支工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