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過,孫皓這個人是有些心理變態,他喜歡讓左右侍從拿公卿大夫來開玩笑,嘲弄公卿大夫的隱私、短處,搞得大臣們個個自危,像被皇帝剝光衣服似的。這還算輕的,大臣們稍有閃失,就要被抓起來,甚至被殺頭。
侍中韋昭算是比較正直的人,他多次向皇帝進諫,令皇帝十分惱怒。孫皓對韋昭的怨氣由來已久,他剛登基時,韋昭是左國史,孫皓想為冤死的老爹寫一篇“本紀”,韋昭認為孫皓的老爹、前太子孫和並沒有當過皇帝,不能寫“本紀”——自《史記》以來,隻有皇帝才能寫“本紀”,其他人叫“世家”或“列傳”。孫皓是記仇的,從此對韋昭就沒好感。後來,孫皓迷信方術讖緯,官員們為了拍馬屁,紛紛編出一些所謂的“祥瑞”,比如某某地方出了個什麼神奇的東西之類的,以古代的觀念,天子聖明,祥瑞才會出現。孫皓向韋昭詢問,韋昭嗤之以鼻道:“什麼祥瑞,什麼神奇的東西,不過是人家家裏籮筐中的尋常東西罷了。”孫皓聽了大怒,認為韋昭是暗地裏譏諷自己。
韋昭被抓起來投入監獄後,在獄中上書懇請皇帝寬恕,並獻上自己所寫的書。他原先是個史官,知識淵博,《三國誌》的作者陳壽說他“篤學好古,博見群籍,有記述之才”。韋昭是《吳書》的主要作者之一,除此之外還寫有《漢書音義》《國語注》《三吳郡國誌》等。他跟蔡邕一樣,想通過著作打動統治者,卻不曉得對方最討厭的就是像他們這樣有獨立精神的文人。
書稿呈獻上去,皇帝翻都沒翻,就雷霆震怒,吼道:“這些書又髒又破又舊,你韋昭是何居心!”於是下令處死韋昭,其家人流放零陵。
送本破舊珍藏本的書稿卻送出人命,這也算是一件奇葩事了。
皇帝討厭的人會死,皇帝寵幸的人也未必能善終。
孫皓有個寵臣名叫陳聲,掛了一個司市中郎將頭銜,負責首都商業市場治安。有一天,忽然來了一群人,到市場上公然搶奪老百姓的錢包,這事情就被告到陳聲那裏。陳聲大怒,天子腳下居然還有這麼一些違法犯紀的人,抓!於是把歹徒全部拿下。這些是什麼人呢?居然是皇帝孫皓最寵愛的一位妃子的奴仆。陳聲毫不客氣,依法嚴懲,然而他卻沒想到,這下得罪妃子了。有奇葩的皇帝就有奇葩的妃子,這個愛妃吃飽了撐著沒事幹,居然派人去路上搶人錢財,這究竟是什麼變態心理,值得心理學家做一個案例研究。愛妃哭哭啼啼地告到皇帝那兒,皇帝大怒,老子對你陳聲不錯,你小子居然敢欺負老子的女人。
像孫皓這樣的皇帝,沒有道義、法律的觀念,他就是道義,他就是法律。孫皓是個記仇的人,他不能用這件事懲罰陳聲,但他可以隨便給陳聲安個罪名。很快,陳聲就知道得罪小人的下場了。不錯,皇帝曾寵幸他,但皇帝的恩寵是水中花,鏡中月,虛無縹緲。恩寵變成一把燒紅的鐵鋸,活生生地把陳聲的腦袋鋸了下來,可謂慘不忍睹。腦袋鋸下後,孫皓還不解恨,把無頭屍體扔到四望山下喂野狗去了。
親信下場尚且如此,遑論他人?
與孫皓的殘暴相比,夏桀、商紂、秦始皇這些前輩要甘拜下風了。
可以想象,吳國百姓對皇帝已然失望至極,於是乎便有種種流言。有一種流言說,其實坐在皇帝寶座的那個人不是孫皓,而是他已逝的表兄弟何都,因為何都長相與孫皓挺像的,這種流言是不是在咒皇帝早死呢?抑或是不忍心看到性情溫和、命運多舛的前太子孫和居然生了這麼個烏龜王八蛋?另一種流言說,孫奮將成為天子。孫奮是孫權的第五個兒子,其實這家夥也是混賬王八蛋,可是老百姓還抱著一絲希望:也許他比孫皓略好一點吧。唉,可憐的百姓啊,這麼點希望都隻是奢望。
孫奮從輩分上說是孫皓的叔父,他曾被孫權封為齊王,居武昌,由於經常違法亂紀,後來被諸葛恪勒令遷到豫章。諸葛恪死後,孫奮私自離開豫章,並擅殺勸阻的大臣,因而被朝廷貶為平民,流放章安,但後來又被封章安侯。他是孫權七個兒子中僅存的一個,從血緣上說,他有繼承帝位的資格,故而民間才有“孫奮為天子”的傳言。
流言是真是假,對孫皓來說一點都不重要,隻要他覺得有威脅,就一定要除掉。很快,章安侯孫奮及其五個兒子慘遭滅頂之災,全部被處死。與孫奮有關的人也紛紛受到牽連:豫章太守張俊因為每年給孫奮的老媽掃墓,被夷滅三族;會稽太守郭誕因沒有及時舉報流言,險些被砍了腦袋,隻是一名手下以自殺的方式頂罪,他才得以逃過一死,不過也被發配到船廠當苦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