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指揮過多少大戰的羊祜,為何被稱為名將?(3 / 3)

或許,羊祜之所以急著發動伐吳之戰,目的並不僅僅是建立不朽之勳業,更重要的是同情吳國百姓,想早早將他們從孫皓的殘暴統治下解救出來。因此,他考慮更多的,是戰後如何安撫吳國百姓,讓他們能有一個清明的政治環境,不至於生活在恐懼之中。

這一年羊祜五十八歲,他自知重病難愈,時日無多,不可能親自指揮征吳之戰,便向皇帝司馬炎推薦杜預接替其職。不久後,羊祜去世,皇帝司馬炎痛哭流涕。這是真哭,不是假哭,時值冬季,那日天特別寒冷,司馬炎流下的眼淚,沾在須鬢之上,結成晶瑩的冰珠。

羊祜去世的消息傳到荊州,荊州百姓無不悲泣,大家自覺關閉店麵,生意也不做了,用這種方式表達悲傷之情,一時間街頭巷尾,都是一片啜泣聲。不僅是晉國的民眾,就連吳國守邊的將士,聽得敵方主帥去世,亦不覺為之流淚。應該說,羊祜是整個三國史上,最富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名將之一,他賦予殘酷的戰爭溫情的色彩,給命運悲慘的人民帶來和平的希望。後來,襄陽人在峴山上為羊祜立廟樹碑,每年祭祀,香火不斷,由於人們感念羊祜之功德,更懷念其人,望其碑而不禁墮淚,故而此碑又被稱為“墮淚碑”。

後世對羊祜的評價相當高。唐代名相房玄齡評價說:“羊公起平吳之策,其見天地之心焉。”孟浩然詩雲:“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北宋名臣範仲淹也有詩:“休哉羊叔子,輔晉功勳大。……公之仁澤深,風采獨不昧。於今墮淚碑,觀之益欽戴。”陸遊有詩:“叔子獨千古,名與漢江流。”叔子就是羊祜的字。

羊祜雖死,他精心策劃的伐吳戰略,最終被晉武帝全盤接受並施行。日後在平吳戰爭中表現最卓越的兩位將領,杜預與王濬,均是羊祜推薦。從這個意義上說,平吳之事業,羊祜實有不可磨滅之功。

臨死前,羊祜向晉武帝推薦了杜預,那麼,杜預到底有何不凡之處?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杜預是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政治、經濟、曆史、天文、地理、曆法、法律、數學等,他無所不通。時人送給他一個綽號,喚作“武庫”。武庫不是說杜預武藝高強,實際上他不會武功,甚至騎馬、射箭都不行。“武庫”是說他腦袋像武庫一樣,各種思想武器都有,《晉書》的說法是“無所不有也”。他寫了很多書,代表作是《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全書三十卷,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左傳》的注解書。

杜預曾經參加過伐蜀之戰,官職是鎮西長史,是鍾會手下的長史。後來鍾會叛反,對效忠朝廷的幕府參謀人員大加迫害,很多人因此喪命,杜預憑借自己的智慧僥幸躲過一劫。羊祜推薦杜預時,他正擔任度支尚書,相當於國家財政部長。他擔任尚書時間長達七年,其間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羊祜推薦杜預,除了看中他的能力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杜預是朝廷中為數不多堅決支持南征吳國的官員。要是連這個抱負也沒有,怎麼能完成平吳的曆史偉業呢?

公元278年年底,杜預出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杜預一到荊州,便把吳軍打了個措手不及。以前羊祜坐鎮荊州時,要打仗就事先跟吳國人約架,幾月幾號,在哪裏幹上一場,說得明明白白。也許是吳國人已經熟悉這一套,習以為常了,哪知新上任的杜預卻不按以往的規矩出牌。晉軍突然發動對西陵的突襲戰,東吳大將、西陵督張政被打得暈頭轉向,丟盔棄甲。

其實,張政是比較有才幹的將領,所以他才能接替陸抗坐鎮西陵。此番西陵遭偷襲,令張政臉麵無光,深感恥辱,便隱瞞損失,沒有如實向朝廷上報。可是紙包不住火,而捅破這張紙的不是別人,正是號稱“武庫”的杜預。既然你向朝廷瞞報,我就揪住這條小辮子做文章,杜預故意大造聲勢,把戰鬥中繳獲的武器交還給東吳政府,這下子張政的敗績被無情戳穿。暴君孫皓勃然大怒,把張政免職召回京師。

迷信的孫皓不知從哪來的自信,還做著北定中原的美夢,他不知道的是,東吳帝國的末日很快就要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