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晉朝廷之所以屢屢未能下定決心伐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禿發樹機能為患西北,未能掃滅,始終是心腹之患。那麼,這位縱橫西北十年的鮮卑梟雄是如何覆滅的呢?
自從公元270年起兵,禿發樹機能連續襲殺幾名晉國邊疆大吏,縱橫於秦州、涼州,不可一世。公元277年,晉國平虜將軍文鴦大破禿發樹機能,降伏蠻夷二十餘萬人,此役成為西北戰爭的一大轉折點。不過,晉武帝所用非人,涼州刺史楊欣治理手段比較僵硬,得不到西北羌胡人的支持,鮮卑的勢力隨時都可能卷土重來。時任司馬督的馬隆軍事眼光卓越,他斷定楊欣無法控製西北局勢,必然會失敗。
馬隆的預言不幸成真。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鮮卑的勢力還是不可小覷。公元278年(晉鹹寧四年),鮮卑酋豪若羅拔能與涼州刺史楊欣大戰於武威,是役楊欣大敗,這位封疆大吏命喪黃泉。時任仆射的李憙向皇帝上表,請求派遣大軍討伐鮮卑叛軍。晉武帝司馬炎顯然認為楊欣的失敗僅僅隻是意外,禿發樹機能大勢已去,犯不著擔心。
然而,一年後,禿發樹機能卷土重來,攻陷涼州,西北戰局又惡化了。這下子司馬炎腸子都悔青了,當時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現在叛亂又死灰複燃。西北的這堆亂攤子,還要折騰到幾時?他在上朝時,臉色沮喪地問說:“有誰能為我討伐此逆賊?”
隻聽得堂下一個洪亮的聲音響起:“若陛下能任用臣,臣能討平之。”司馬炎定睛一瞧,卻是當初預言楊欣將失敗的馬隆,大喜道:“要是能討平賊人,朕怎麼會不任用呢?你且說說破賊之方略。”馬隆回答道:“臣願招募勇士三千,不管出身,率領他們西征,賊人不足慮也。”
馬隆特別強調出身問題,是因為自魏晉以來,形成了一種講究出身的“門閥”觀念,無論是北方晉國還是南方吳國,都出現許多著名的家族,在政治上居於權力的頂層。門第觀念無疑加劇了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平等,平民百姓想要出人頭地難於上青天,同時,也令國家埋沒了許多有用人才。馬隆希望像西漢名將李陵那樣招募一支豪傑勇士組成的特別突擊隊,既然豪傑勇士多在底層階級,自然不能受門第觀念的約束。對於這麼個簡單的要求,皇帝司馬炎自然應允。
以三千勇士便能消滅禿發樹機能的鮮卑部落,馬隆是不是太輕敵了呢?要知道當年李陵以江湖俠客組成一支特種部隊遠征匈奴卻遭到覆沒的下場,正是輕敵使然。不過,馬隆胸有成竹,因為時勢不同,當年李陵麵對的是全盛時期的匈奴,而今天的禿發樹機能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當時馬隆在軍中地位並不算很高,朝中許多人看不起他,認為他不過是信口雌黃之輩,晉國兵力有幾十萬,還犯得著招兵買馬嗎?不過,皇帝司馬炎有自己的看法,禿發樹機能折騰了十年,朝廷耗費那麼多人力財力都擺不平,讓馬隆去試試又何妨呢?於是任命馬隆為討虜將軍兼武威太守。
馬隆開始招募勇士,應募者至少要能拉一百二十斤的強弓以及相當於九石力的強弩。由於當時軍人待遇還是比較好的,朝廷很快便招到三千五百人。皇帝特批準馬隆到軍械庫任意挑選兵器,同時撥給他三年的軍需物資。準備完畢後,馬隆便率領這支特種部隊殺向涼州。
此時禿發樹機能的鮮卑雖然已過全盛時期,仍擁有部眾數萬,盤踞涼州。馬隆進入涼州後,音訊全無,朝廷根本不知道這支軍隊的動向,甚至有人幸災樂禍地認為他肯定已經被鮮卑人消滅了。
其實,馬隆正率領這支勇敢的部隊,上演著一出戰爭史上的奇跡。他一路向西挺進,渡過溫水,進入鮮卑人控製的地盤。鮮卑人與馬隆交鋒幾次後,發現這支軍隊戰鬥力實在驚人,首領禿發樹機能便以數萬人固守天險以阻止馬隆前進。為了適應山地戰鬥,馬隆早有準備,他特製了一種車輛,稱為“扁箱車”,這種車箱體造得比較小,以適應狹隘的山路,車上麵修有木屋,其實就是一座木製堡壘,說白點,就是古代的坦克,可攻可守。靠著這種秘密武器,馬隆邊戰邊行,挺進一千裏。這支魔鬼兵團的士兵個個能以一當十,在戰場上摧堅折銳,人數占優的鮮卑人竟然完全不敵,死傷累累。
朝廷終於收到馬隆發回的捷報,司馬炎大喜,拊掌而笑。他對諸大臣說:“要是我聽了你們的話,涼州就丟失了。”那些曾反對任用馬隆的朝臣麵麵相覷,冷汗涔涔。司馬炎當即下詔,拜馬隆為宣威將軍,賜予他象征皇帝權力的符節。
此時馬隆已經進抵武威,在晉軍的頻頻打擊下,鮮卑人士氣瓦解,鮮卑大人猝跋韓和且萬能(人名)率一萬多帳落來降,禿發樹機能眾叛親離,已處崩潰邊緣。馬隆乘勝而進,直搗禿發樹機能老巢。這一戰,勇士兵團再展雄風,一舉消滅鮮卑叛軍餘部。禿發樹機能在縱橫涼州十年後,走向最後歸宿,他在戰鬥中被殺死,砍下腦袋。至此,持續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的涼州兵亂終於畫上句號。
在伐吳戰爭即將全麵展開之際,馬隆在西北取得的偉大勝利,無疑令晉國上下大為振奮。禿發樹機能的覆沒,意味著晉國可以心無旁騖地發動伐吳之戰,不必擔心後院起火。
西北戰事方定,東南烽火又要燃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