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點了點頭,戲謔地看向我:“你這算是開悟了麼?那以後不得了啊,會不會有三頭六臂的神通?”
“你以為開悟就是成仙啊?”我覺得好笑,為他續上茶水,“就算開悟了,你也還是你,還得吃喝拉撒,你的肉體還是會有生有滅,不可能變成神仙。隻是你看到了真正的內在的自己,你所經曆的一切,不論歡樂還是悲傷,不論坎坷還是失敗,都是悟見本性的過程。”
“照你這麼說,學佛的人和不學佛的人其實一樣有喜怒哀樂。遭受痛苦時一樣會痛苦,遇見快樂時一樣快樂。那兩者有什麼區別?”
我讚許地點頭:“問得好!佛陀在《雜阿含經》裏就說明了這個區別,他以箭為比喻,兩者區別在於——‘不受第二支箭’。”
他皺眉道:“什麼意思?”
“普通人遇見痛苦會哀慟萬分,彷徨迷惑,痛苦之事過了許久也依舊苦惱不堪。好比中了第一支箭後又再中一支,加倍的痛苦。而學過佛法之人就算遭遇痛苦,也不會迷失自我,自亂手腳,更不會沉迷其中。所以能‘不受第二支箭’。同理,學佛之人快樂時也不會放縱自我。我們都知道,無論做什麼,過於沉迷放縱絕非好事,第二支箭馬上就會射來痛苦。所以因過於快樂帶來的痛苦反而更甚。”
我長噓一聲,想起自己前段時間的彷徨迷惑。天天身在痛苦中,不正是在忍受著“第二支箭”麼?如果不是讀經改變自己的思維,真不知何時能從那煎熬的狀態中走出來。
“所以,佛陀認為,學佛之人與一般人的不同就在於:不管遇見什麼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都能平心靜氣,自然地去感受。所謂‘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不特別沉迷執著,也就不會受製於喜怒哀樂,便能從束縛中超脫出來。”
他定睛在我臉上,微微歎息:“說得真好,我這段時間的迷惑也被你解開了,難怪我舍不得放開你。跟白皚皚談些粗淺的東西可以,想要有思想深度就難了。”
我連忙問:“怎麼,願意接受她了?”
“實在被她糾纏不過,吃過兩次飯。”他微歎口氣,靠上椅背,語帶惆悵,“我錯過了十年時間,父母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好,隻想著要我趕緊結婚生子。就算是為了他們,我也沒法再單身下去了。要說做老婆,白皚皚算各方麵條件不錯。隻是,得不到你,始終是意難平。”
我向他伸手,握住他的大手掌:“可你有我做朋友啊,一輩子!”
他看了看我們相握的手,臉上不再是惆悵的神情。換上燦爛的笑容,用力上下搖晃著我們的手:“一輩子!”
他起身告辭,我叮囑:“明天是黃小美的婚禮,別遲到了。”
他回身對我做了個OK的手勢,瀟灑地離去。看著那高大的背影漸漸遠去,我滿心歡喜。謝謝上天,將你們安排在我身邊,讓我明白親情友情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