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高中特色建設的政策沿革(1 / 3)

“特色建設”命題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李曉慧(2012)認為[1],“我國在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了‘特色學校’這一概念。”然而這一時期相關文獻較少,沒有明顯的文獻資料表明其政策背景。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政策的變化給中小學特色建設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和資源。總的來說,學校特色建設是對國家政策的回應。其中,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教育戰略,實質性地推動了中小學特色建設的曆程。

(一)1985年:服務於國家人才需要的政策推動

20世紀80年代初期,“應試教育”“人才標準”及中小學的“運行機製”等問題困擾著我國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期待解決這一問題:即“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從小培養學生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不夠,發揚立誌為祖國富強而獻身的精神很不夠”,應該通過“堅決實行簡政放權,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改革同社會主義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改革思路,培養“數以億計”和“數以千萬計”的國家需要的人才。

這些宏觀政策表述表明,國家認識到“千校一麵”是不可能培養出國家需要的人才的。很快,地方和學校層麵對上述政策有了行動上的回應,立足自身實際,著力探索學校特色建設。

上海市普教“七五”發展綱要[2]提出了“辦學要有特色、教學要有特點、學生要有特長”的思路[3]。文章提出了重點中學以及一般中學(包括職業中學)辦出特色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並認為,辦學自主權不足、片麵追求升學率、教材與課程設置、考試與招生等製度的局限性對中學辦出特色產生了負麵影響。

全國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以“整體改革”為抓手[4],提高實踐者的理論認識和研究意識,推動他們“以明確的辦學指導思想、理論與創造來辦學,從而湧現出一批學者型的校長與教師,產生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學校”。這一思路與國家宏觀政策相結合,推動了一部分地方整體推進特色建設政策的形成。以廣東為例,1985年11月,廣東省教育廳發出通知[5],“要求全省縣以上重點中學在2~3年內全部建好校內生物園,普通完全中學也要分期分批積極建園,服務於教學”,作為全省推進“生物教學改革的這一特色”的舉措,目的在於培養有學習興趣、熱愛生活、有動手能力的學生。

在學校層麵,上海建平中學明確提出了“特色建設”的培養目標問題[6]:“21世紀的中國社會發展將需要怎樣的人才?我國的中學教育模式如何與人類社會的跨世紀發展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相適應?”介紹了建平中學自1985年以來確定“合格加特長”的育人目標,及由此建立服務這一目標的“合格加特色”的育人模式。

杭州市民山中學[7]則提出了一所普通中學如何為不能升入大學的學生提供職業教育和就業教育的實踐。學校除了試行綜合高中、實行“雙證製”等辦法外,更是在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動手能力、智力發展和個性完善等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提出的“於普通中不普通,在合格中求特色”,在今天的價值依然非凡。

(二)1993—1999年:特色建設“麵向學生”原則的確立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新時期教育發展的使命,即服務於現代化建設第二步的戰略目標,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基本框架的戰略任務。《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麵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麵向全體學生,全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辦學體製和辦學模式要多樣化。”學界普遍認為,這是“辦學特色”“學校特色”等概念的正式起點。

這一階段,麵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發展的特色建設主旨得以明確,為學校層麵進一步深化“特色建設”思想和高中特色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學校個性化辦學需要真正落實辦學自主權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提出的“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是學校實現個性化的重要政策保障。然而,範先佐(1993)認為[8],“問題始終沒有真正解決,這主要是由於當時整個經濟體製改革還處在徘徊階段,因此教育體製改革是不可能徹底的,辦學自主權也是不可能在根本上落實的”。他指出,基於各類學校培養目標、具體任務不一樣,他提出賦予中小學在法律框架下,各校根據自身情況,可以行使“自行確定學製”“安排本校的教學教育計劃”“自行選擇教材”“向有關學校直接推薦和保送優秀畢業生”等權利。

當時,我國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市場主體”的重要作用。中小學是不是應該借鑒“市場主體”的概念?範先佐(1993)認為[9],“如果學校不能像企業那樣擁有自主權,使之能對不斷變化的外部世界做出反應,就可能失去生機,教育和學校主動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目標就會落空。”這實際上提出了學校走特色發展的道路,應當先明確學校的法人主體地位,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政策視角。陳步君(1993)也指出[10],要按照政校分開的原則,讓學校依法自主辦校,賦予學校自選教材、自主排課,“放手讓各校辦出自己的特色”,學校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

而郝繼蜀則進一步指出[11],辦學特色的形成,“離不開一個寬鬆的學校內外部環境”,把辦學自主權真正還給學校的關鍵,是“把考試權交給學校,除初中畢業年級的畢業考試外,應廢止其他年級的任何形式的統一考試,使學校、教師和學生從統一考試中徹底解放出來。”因為,片麵追求升學率,使“中小學校很難根據管理者自己的思想辦出特色”。

2.“麵向全體學生”與“整體性原則”凸顯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特色建設與學生主體發展”的關係問題。正如韓嘉俊認為[12],《綱要》強調中小學要辦出各自的特色的政策關鍵是,改革“應試教育”,麵向全體學生,要全麵提高學生素質。因此,特色建設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服務於學生主體發展的途徑。

“學生主體發展”的命題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弘揚受教育者主體性,發展受教育者個性”這一思潮的延續。20世紀90年代以後,有教育實驗將發展學生主體性納入研究範疇,它涵蓋了學生自我教育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13]。部分一線工作者提出,應當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為不同類型學生提供立足自我特點、實現自我發展的特色建設方案。

進一步的問題是,特色建設麵對的學生主體,是少數學生,還是全體學生?針對當時一些學校以特色建設為名,追求少數“尖子生”的培養這一弊病,侯玉蘭(1995)[14]提出特色建設的“整體性原則”,並指出,“創辦特色學校必須是一個係統的全校性的共同目標,施教對象是全體學生”。從現有的文獻來看,這是第一次提到特色建設的“整體性原則”。梁誌大對此表示讚同,甚至提出應該“創建特色學校”,而不是“創建學校特色”,因為“創建學校特色”會導致某些學校“不顧大多數學生,片麵追求某一方麵的特色”[15]。

這一觀點得到了業界普遍的正麵回應。“麵向全體學生”應當作為特色建設的一項基本原則,這逐步成為共識。

3.示範性普通高中評估對特色建設的政策要求

為回應《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辦出各自特色”的政策方向,1994年之後,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開始總結本地區特色建設的成果。《北京教育》《天津教育》和《上海教育》[16]分別用“特色建設巡禮”的欄目,展示了本地區的學校特色建設狀況,總結了本地區特色辦學的基本經驗。

毫無疑問,地方的這些做法,是對國家新政策的支持與回應,也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推動學校特色建設的一種措施。

1995年7月3日,國家教委發布《關於評估驗收1000所左右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的通知(教基[1995]17號)》,決定在2000年以前分期分批建設並評估驗收1000所左右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以下簡稱示範性高中)。一並發布的《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評估驗收標準(試行)》第十四條要求,“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應當“有反映學校辦學宗旨和特色的改革與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這將原來的政策倡導變成了可評價的項目,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有了進一步落實的抓手。

此後,各地開始推進“示範性高中”建設工程。以上海為例,1999年4月,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建設工程啟動。2005年,上海市不少區縣“正式啟動了區級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建設和評審工作,從而進一步推動整個高中教育的內涵發展與均衡發展”。十年以後,上海市原教委主任尹後慶(2009)表示,所有參建學校通過規劃的製定和實施都獲得了巨大進步。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建設工程,建立了“學校發展規劃的製定和實施機製”,“帶動、引領更多的普通高中通過規劃的製定與實施實現辦學水平和質量的提高,逐步形成一個具有先進辦學理念、鮮明辦學特色和高質量辦學成果的‘優質高中示範群體’。”[17]

(三)1999—2010年:素質教育、課程改革與教育均衡語境下的特色建設

這一時期,基礎教育政策更加豐富。無論是素質教育、課程改革,還是教育均衡,都成為長期影響全國基礎教育的關鍵政策,從不同角度影響著高中的特色建設。

1.素質教育政策與高中特色建設

“素質教育”的概念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出現了,主要目的是糾正中小學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的傾向。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麵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到1999年,中小學工作的重心依舊以解決“應試教育”困擾的問題為主。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及出台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素質教育”提升到國家教育戰略的層麵,作為破除應試教育頑疾、改革基礎教育的突破口,與中小學特色建設的初衷是高度吻合的。因此,在地區操作層麵,中小學特色建設實踐保持了很好的連貫性。

然而,專題探討素質教育政策與學校特色建設關係的文獻比較少見。在2000年到2010年間,報刊刊發了大量介紹全國各地學校特色建設實踐的文章,這代表了基礎教育一線探索素質教育的成果:勞動教育、書法、圍棋、外語、科技、自主管理,等等,既是“學校特色建設”的抓手,也是“素質教育”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