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把“美育”納入黨的教育方針,“美育”教育成為實施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政策指導下,一些學校將書法藝術教育等納入美育框架下,提出了創辦現代化特色學校的目標[18]。上海羅店中學係統總結了本校從藝術教育特色,發展到美育特色,繼而創建美育特色學校的過程。其中特別突出的是“美做德之資”,美育向學科教學的滲透,與課堂教學的融合,至今具有良好的價值。
幾百篇文獻指向一個大致相同的結論:“特色建設與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統一”[19]。無論是特色建設,還是素質教育,都是服務於學生主體的成長與發展。而在學校實踐中,特色建設又被包含在“推進素質教育”目標下,是一條重要的路徑。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特色建設
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不久,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啟動。有文章樂觀預測[20],“課程校本化的發展,將推動形成一批又一批的富於個性的特色學校,從而加速推進我國各地特色教育的發展。”北京市豐台二中[21]、上海蕭山九中[22]等介紹了本校根據校本課程建設推動特色發展的經驗。寧波江東區2003年啟動特色建設工程,強調“以校本課程為突破口,循序漸進,積極推進特色學校建設”[23]。文章還提出了通過校本課程開發促進學校特色文化形成、並邁向品牌化的思路。
上海控江中學[24]則提出了更進一步的問題——大多數教材首先是“教本”而不是“讀本”,幾乎不考慮學生自主學習的編撰思想,並認為這種編撰思想難以見容於本校“自主發展教育”的特色,因此,學校著手對上海二期課改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和化學等教材進行一番適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的二次開發,並融入自己的教學思想。江蘇東廬中學作為較早推進課堂改革的學校,探索“講學稿”中“教學合一”的內涵,提出了以合作方式培養合群的學生的“合融教育”特色定位[25]。
總體上,課程改革的內涵是課程權的“下放”,學校有了建設校本課程的權力。如何行使這些權力,需要有理念的指引。因此,校本課程建設成為學校特色建設的一條新路徑,是順理成章的。
3.教育均衡對特色建設的影響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另一個影響巨大的政策話題開始浮出水麵,即“均衡發展”。2001年5月29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開篇指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的目標初步實現,素質教育全麵推進。但我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發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對基礎教育重視不夠。”為解決新世紀基礎教育的問題,文件提出擴大高中規模,促進高中教育協調發展,反過來推動實現“兩基”攻堅和素質教育目標。
2003年,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正逐步形成共識”[26]之後,國家出台了教育均衡發展主題的一係列政策文件[27],明確提出,教育均衡發展的任務,就是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全麵提高教育質量。
實現教育均衡,給基礎教育學校,包括高中學校的特色建設提供了新的目標。上海市靜安區[28]提出,“在新一輪結構調整中,如何由單純的社會本位向以人的發展需要為本的轉變。”這表明,過去靠行政力量推進學校間均衡的辦法,要讓位於每所學校形成特色的辦法,從而“在特色上形成競爭,通過競爭提升靜安區的整體水平”,這是內涵發展意義上的均衡途徑。陳麗(2008)認為,在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背景下,學校的規範化建設的較高層次分別是“學校特色項目建設”“學校特色建設”和“學校品牌建設”[29]。而方展畫(2009)[30]則表達了薄弱學校通過特色建設提高學校水平,進而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的觀點。一些學校特色建設案例表明,實施特色建設,能夠給學生提供多樣選擇,有利於留住好學生、讓學生回流,形成辦學水平提升的新模式。
總之,素質教育、教育均衡發展等宏觀政策與學校特色建設密切相關。學校特色建設既是實現這些政策的抓手,也是促進學校發展和人的發展的抓手。
4.普通高中普及化時期的政策選擇
2000年以後,我國高中階段教育規模擴張的速度非常快,整個高中階段的毛入學率從2000年的42.8%上升到2007年的66.0%,2008年已經突破70.0%。[3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高中毛入學率達到90%,並實現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目標。
此前十多年中,普通高中數量短缺,學校特色發展需求不明顯,隻需要解決升學問題就能夠得到足夠的認同,更談不上服務於學生個性發展的問題。因此,高中特色建設的政策始終是一條沒有真正站到台前的政策,反對應試教育、推動教育均衡、促進課堂改革,等等,是更為顯性的政策,而高中特色建設更像是這些政策的“抓手”。
然而,隨著普通高中數量的增多、毛入學率的提高,普及化進程越來越快,不同高中的特色發展要求才真正成為學校內涵發展的需要,高中的價值、高中的分層分類發展等問題成為國家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著重考慮的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陶西平(2009)[32]指出,我國普通高中教育存在幾個矛盾:(1)人才類別的多樣化與培養模式的趨同化之間的矛盾;(2)人的發展的個性化和學校發展的同質化之間的矛盾;(3)學校競爭的激烈化與辦學人員的慣性化之間的矛盾。而解決這些矛盾的關鍵,就在於實現高中特色辦學。他認為,我國高中學校辦學特色有幾種主要類型,即“辦學模式特色”(廣東國華紀念中學、北京的中加學校)、“文化特色”(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學科特色”(北京月壇中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等。為了實現高中特殊辦學,他提出了“合理擴大高中的辦學自主權”“給校長更多的空間和時間”“改善對學校‘一刀切’的評價體係”等政策建議。經曆一段發展曆程以後,學校辦學自主權問題,又一次成為高中特殊建設的關鍵製度問題。
在各省市教育行政決策者眼中,以往普通高中發展的價值和路徑正麵臨著巨大的變革。尹後慶(2009)[33]指出,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讓市民對有特色的教育服務產生更高的需求,但上海的高中教育階段學校存在“服務方式單一”、辦學思想依舊為“對分數和升學率的追求”所左右等嚴重問題。“學校之間同質競爭有餘,錯位發展不夠,學生的特殊教育要求不能得到很好地滿足”,結果必然是千校一麵。因而,他希望通過招生改革,形成不同高校特有的辦學定位和特色專業,反過來推動上海普通高中的多樣化改革,實現錯位辦學,達到高中辦學多樣化,形成辦學特色。尹後慶進一步指出,這個過程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進一步加大對高中的分類指導和個性評價的力度,促進高中各自辦學特色的形成。
我國普通高中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模式的轉變,使得普通高中學校多樣化辦學、特色化發展的變革訴求更加清晰,並且成為下一階段國家調整普通高中發展政策的基礎。
(四)2010年以後:“多樣化發展”新時期
我國高中“普及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為高中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針對基礎教育領域的問題,基本上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問題的彙總,包括了“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學校活力不足”“教育發展不均衡”等,並導致“人才緊缺”的問題。因此,《規劃綱要》提出了“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的核心任務,尤其明確了“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的政策目標。
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政策的目標,是挑戰單純以應試為目的的辦學體製和培養模式,強調多樣化的教育觀念、內涵發展的模式,以及學生個性化的成長等,推動我國普通高中教育學校百花齊放、學生英才輩出的局麵,為人力資源強國的建設和人的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實現普通高中多樣化,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創造學校某一個領域的優勢和特色,從而實現整體的卓越。
1.各地“規劃綱要”的政策安排
以國家綱要為藍本,各地紛紛製定本地區的“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特色建設的政策方麵,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將“內涵發展”作為“特色建設”的基本要求。部分省市在“工作方針”中提出,“鼓勵內涵發展,鼓勵特色發展”(安徽),“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河南),“重內涵建設,在各自的層次上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吉林),“立足各自的辦學層次和類型,找準方向,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山西),“提高培養創新型人才水平,推動各級各類教育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上海),“使每所學校各具特色”(重慶),“著眼於學生有個性特長的全麵發展,推動中小學內涵發展和特色辦學”(貴州),等等。
第二,“不同學生的需求”成為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和特色建設的出發點。各地都以“不同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提出了在課程提供、學業評價、教法創新、學習資源支持、培養模式、高校合作等多方麵的實施策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並同時形成“特色高中”豐富生動的學校文化。
第三,以評價促進特色建設。河南、江西等地區提出“形成以質量和特色為核心的多元化學校評價新機製”。
第四,各地因地製宜提出了高中學校特色和多樣化發展的方式。上海市要“在若幹高中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實驗項目”,增強普通高中的開放性和選擇性,最終形成“高質量、多樣化、有特色、可選擇”的發展格局;新疆要“形成一批科技、外(雙)語、藝術和體育等見長的特色高中”;寧夏則“支持普通高中學校立足學校傳統和優勢,在傳統文化、課程設置、體育與藝術、校園文化、民族經典等方麵特色化發展”;江西提出“增強普通高中自主發展能力,鼓勵學校立足傳統文化、地域特點、學生發展要求與教學現狀,形成辦學特色”;湖北要“建設一批具有鮮明文化特色、各具風格的高中學校”;黑龍江“鼓勵學校以課程建設為核心,自主探索特色發展新途徑,逐步形成獨特的教育風格和學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