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江山到了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手中可謂氣運將終,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率領的流民軍四處攻城略地,外有後金八旗雄踞關外,不時入寇侵害,把朱由檢折騰得焦頭爛額。沒辦法,隻能拆東牆補西牆,結果明朝這座大屋四處漏雨,哪邊也沒能補好。
無可奈何的皇帝隻得拿手下這群大臣撒氣,不算下級官吏,僅一二品的高官就不下十個,或因戰敗引咎,或因路線錯誤,都做了崇禎刀下亡魂。
然而這十個高官中卻有一人之死與上述兩個原因都沒有關係,甚至正是因為他走對了路線才得到皇帝的重用,而他之所以被殺,卻是源於自家一個糊塗家僮的魯莽舉動,他就是兵部尚書陳新甲。
陳新甲,四川長壽人,萬曆末年踏上仕途,履任定州知州、寧前兵備僉事、右僉都禦史等職務,後獲楊嗣昌舉薦進入兵部,在楊嗣昌死後繼任兵部尚書。此人處事頗有魄力,起用傅宗龍、孫傳庭等人為將,延緩了明朝滅亡之路。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薊遼總督洪承疇兵敗降清,眼看手中能用的籌碼越來越少,崇禎的心意漸漸轉變,他想與後金議和了!國家的戰與和難道不應該根據情況隨機應變,常使自己掌握主動權嗎?為何議和成了不可告人的隱秘呢?
這就要從後金人的民族來源說起……
原來後金人源自古老的肅慎(通古斯)族,在宋代曾以女真族之名建立強大的金國政權,到明朝時,女真族分為三部,名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而明朝作為驅逐韃虜,恢複漢人政權的國家,自然而然繼承了前一個漢人政權宋朝的遺誌。
宋朝與金國仇深似海,徽、欽二帝被俘,囚死北國;忠良嶽武穆因為阻撓了奸相秦檜與宋高宗趙構的投降政策而被殺。這些慘事在史書上曆曆在目,所以明朝廷中有個潛規則,誰要與女真的後人議和,誰就是當代秦檜!
生死事小,名節事大!
這話不僅用於婦人的小名節,更適用於朝廷決策的大名節,所以崇禎皇帝有心議和,沒膽開口,隻盼著有人來幫他捅破這層窗戶紙。
滿朝皆以忠貞自守,有誰願潑自己一身汙水呢?有!陳新甲就是這個知心人!
當時的情況其實是兩廂情願,不隻明朝想議和,在皇太極領導下的後金更是早就想議和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貿易。
當地出產的人參、鹿茸、貂皮等物,在關內有著無限的需求能力,隻要你有貨,我們就有錢!這麼合適的買賣,皇太極怎麼會不明白?
既然是兩好合一好,事情就有了盼頭。關於此事,陳新甲與吏部尚書謝昇的見解相同。二人覲見皇帝時,謝昇以一句“倘肯議和,和亦可恃”打動了崇禎。於是在皇帝的默許下,陳新甲派出屬下職方郎馬紹愉帶著皇帝沒蓋章的書信前往後金探察皇太極的意思。
當皇太極看到信中寫著“朕聞沈陽有罷兵息民之意,向來沿邊督撫未經奏聞。既承講款,朕不難開誠懷遠,如我祖宗朝舊約,恩義聯絡,永為和好”這些話,而且又沒有用玉璽,心中頗為惱火。一來明朝並未把他當作對等的國家對待,而是要“如舊約”。當初愛新覺羅家族不過小小的建州三衛之一,如今自己一統遼東,明朝竟然還以三品指揮使的檔次來說話,這實在不倫不類;二是信中並未用璽,到底是真是假根本無從辨別。自己與這種不辨真假的書信互通有無,豈非太掉價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