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曾國藩一雙三角眼死盯著好友,雙唇緊閉,一言不發,隻把整理好的交接清單及賬簿交給左宗棠。左宗棠看到上麵全是炮、船、軍火、糧帛、債務的記錄,知道這是老曾在交代後事呢。這時曾國藩開口說:“你幫我把這些東西清點一下就行了,我的生死你就不用操心了。”左宗棠知道自己無法挽回他的心意,於是從懷裏掏出一封書信。
信是曾國藩的父親寫的,他知道兒子出師未捷,打了敗仗,專門寫信來安慰。信裏說,你這回出山,不單是要保衛湖南一方平安,更要長驅東下,殺賊報國。所以要死也不能死在家鄉,隻要出了湖南境,馬革裹屍,戰死疆場,那也算死得其所了,如果沒出家門就死了,連老子都懶得哭你。
按說作為忠孝節義的代表,曾國藩該聽父親的訓導,可惜老曾實在是個有個性的人物,眼下他強勁上來,老父的話也聽不進去,仍然一門心思要死。這下大夥兒黔驢技窮了。
然而正所謂命不該絕,就在四月三日的夜裏,湘潭的捷報終於傳來,湘軍不僅獲勝,而且將馬上回援長沙,如此曾國藩有了說服自己不死的理由,這才感慨一句生死有命,將尋死的事徹底拋到了腦後。
後來曾國藩終成大功,可是對於在湘江救他的章壽麟始終沒給過什麼照顧。也許心裏覺得他是個愛騙人的家夥,不值得信用?還是他本就不想尋死,那隻是籠絡部眾的一個手段罷了,所以救命之恩也無從談起?總之章壽麟至死也是個小人物,並未得到高官抬舉,做了二十多年的縣官兒,最後告老還鄉。
到了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當時曾國藩已死,章壽麟從南京回老家湖南,途中有個必經之處叫做靖港。而靖港的對岸是銅官,之所以名叫銅官,是因為晉代這個地方有銅礦,朝廷在此專門設立官府管理礦場,所以有此名目。
章壽麟當時停泊銅官,還畫了一幅畫,名為“銅官感舊圖”,湘軍集團的各界人物聽說了這事兒,感慨韶華易逝,青春不再,都在這幅畫的後麵作文賦詩,竟然寫了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後來章壽麟的兒子就把這些題跋訂成四冊,題名《銅官感舊圖題詠》,出版發行。
章壽麟在那麼危急的時刻救了曾國藩,曾國藩後來又發達了,但是他沒有給章壽麟提供任何回報,大家對此都有什麼看法呢?《銅官感舊圖題詠》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每一首詞,都在試圖解答這個已無答案的問題。
大家的看法當然各不相同,然而最重要的仍是章壽麟自己的看法。因為章壽麟不隻畫了圖,還寫了一篇序,他在文中很謙虛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曾國藩這種人,天生就是要平定這場大亂的,既然上天把他生下來,那就不會讓他中途撂挑子,所以在那場戰爭中,就算我不去救他,他也不會死。
他自己看得開,可是卻有人替他鳴不平,有個與他當初同為曾國藩幕僚的人就在《題詠》上寫了章壽麟“不言祿,祿亦弗及”幾個字。
這幾個字出自春秋時介子推的故事,意思就是說主公薄情寡義,把戰友昔日的功勞感情都忘了。他的話在當時得到了一些共鳴,可是此時早就與曾國藩形同陌路的左宗棠卻否定了這個觀點,他認為曾國藩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何況他是生是死也影響不了大局。為什麼?因為死了一個曾國藩,自然有勝過曾國藩的左宗棠出來主持公道。
總之,這是個各說各理的糾葛事件,我們既然無法假設沒有曾國藩的清朝末年會怎樣,自然也無法假設如果章壽麟沒有救起曾國藩,會不會另有旁人救他,畢竟在我們這個時空,曆史隻有一個,那就是章壽麟救起了落水的曾國藩,後來曾國藩改變了這個國家的一些麵貌,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