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康熙:千古明君親手定下畸形製度(1 / 2)

第一節 天性善良的皇帝

康熙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個人魅力的君主之一。晚清名臣曾國藩和郭嵩燾的日記當中,都有夢到聖祖的記載。曾國藩還說“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1],並把康熙的《庭訓格言》列為弟弟和子侄的必讀書目。這一方麵說明在國勢陵夷之際,晚清朝臣潛意識當中是何等盼望再出現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挽救國家危局;另一方麵也可見康熙皇帝在漢族士大夫心目中有著不同於其他清代帝王的獨特地位。

為什麼康熙皇帝如此受到後世臣民的景仰呢?因為他除了有治國雄才,還有很突出的人格魅力。

康熙也許是中國古代情商最高的一位皇帝,至少可以和李世民並列。他天性善良,很善於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以康熙朝的君臣關係處理得非常有人情味。

康熙二十年(1681年),皇帝按慣例宴請大臣。“大宴群臣”,這個場麵從字麵上看起來很歡樂,實際上氣氛往往是一片肅殺,因為大臣們在皇帝麵前當然都戰戰兢兢,生怕失儀,飯吃得沒滋沒味。臨到開席,康熙考慮到這一點,決定自己不參加此次宴會,並發下指示,要求大臣們不必拘束,都要多喝一點:“今日宴集諸臣,本當在朕前賜宴,因人眾,恐恩澤未能周遍,故不親蒞。諸臣可暢飲極歡,毋拘談笑,以副朕意。”[2]結果當天大臣們果然都喝醉了,“酒酣無不沾醉”[3]。

也許是因為高高在上感覺孤獨,康熙很喜歡主動打破尊卑界限,拉近君臣距離。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曾邀請大臣們到中南海垂釣,而且宣布大家可以把釣到的魚帶回家,讓孩子老婆嚐嚐鮮,“今於橋畔懸設罾網,以待卿等遊釣,可於奏事之暇,各就水次舉網得魚,隨其大小多寡,攜歸邸舍,以見朕一體燕適之意”[4];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在外巡行的時候,專門請隨行的大臣們到他的行宮裏麵參觀遊覽,囑咐他們隨意遍觀,勿拘形跡,甚至還做起了導遊,遇名勝處,親自指示,諸臣得一一見所未見。

後人提起康熙,最先想到的兩個字也許是“寬仁”。是的,康熙胸懷仁厚,他常說:“天下當以仁感,不可徒以威服。”他期望能與臣下建立起一種類似朋友家人的親密感情,“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能得到臣子發自內心的感激與擁戴,使天下臣民“遐邇上下,傾心歸慕”[5],對他來講是一種不可代替的精神享受。

康熙的寬仁與他的孫子乾隆不同。乾隆初政之時,雖然也標榜“為政寬仁”,但是他的“寬仁”,很多時候是模仿出來的,強矯出來的。在骨子裏,乾隆是一個高己卑人、挑剔刻薄的人。而康熙的“寬仁”,除了策略考慮,更基於他的天性。康熙是一個非常容易動感情的人,晚年他見到大臣請求退休的疏章,經常非常不舍,“未嚐不為流涕”。我們今天讀康熙史料,也經常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他內心深處散發的濃濃善意。大臣李光第生病,康熙批示他去泡溫泉療養,還再三叮囑他要注意的種種細節:“坐湯之後,飲食自然加些。還得肉食培養,羊牛雞鵝魚蝦之外,無可忌。飲食愈多愈好,斷不可減吃食。”[6]在其他的朱批中,康熙也不斷告誡他各種忌諱:“爾漢人最喜吃人參,人參害人處,就死難覺。”[7]“但飲食中留心,生冷之物不可食。”[8]其言之諄諄,誠如“家人父子”。康熙的仁慈,不僅限於對待大臣,也表現在他對待民眾的態度當中。比如有一年北京天氣炎熱,康熙特意發布指示,要求改善獄中犯人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