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乾隆:前嚴後廢的情緒反腐(1 / 3)

第一節 卓有成效的早期懲貪

乾隆皇帝是中國曆史上統治最成功的帝王之一。從縱向對比,乾隆時代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最富強的時代;從橫向對比,乾隆統治下的大清帝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種強大有以下這些數據來支撐:第一,經濟總量巨大,國家財力雄厚。雖然對那個時候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的方法有各種爭論,但是用大多數人認可的計算方式計算出來乾隆時期的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總量的30%以上,遠遠比今天美國占世界經濟總量的份額要多。第二,乾隆時期的疆域廣闊,人口數量激增。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統一新疆之後,中國的疆域達到了1453萬平方千米,大約是今天960萬平方千米的1.5倍。所以乾隆朝的疆域是整個中國曆史上除了元朝之外的第二大疆域,而且和中國曆史上很多朝代不一樣的是,清朝對整個疆域內的實際控製力是最強的。第三,乾隆朝的人口數量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在中國曆史上,以前朝代大部分時間人口都徘徊在幾千萬之間,隻有少數幾個節點突破了一億。而由於前麵有康熙、雍正兩代的統治,乾隆繼位的時候,中國人口數量達到了1億4000萬;到乾隆退位的時候,則突破了3億的大關。也就是說,乾隆讓中國的人口翻了一番。在中國古代,人口增長一直是統治者統治成績最有力的證明。

所以我們通常說,中國曆史上最大的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的頂點,出現在乾隆時期。推動這個盛世頂點出現的諸多原因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乾隆前期的懲貪抓得非常有力度。這一點,可能很多人了解得並不充分。

提起清代懲貪最堅決的皇帝,大家通常認為是雍正。其實乾隆前期比起他的父親來,在這一點上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以說,乾隆皇帝是清代懲貪手段最嚴密、手腕最強硬的皇帝,也是清代曆史上最嚴酷刻薄的一位皇帝。

這個斷語也許與許多人的印象不符。不錯,乾隆皇帝風流儒雅,情商極高,極會做人。為政之初,又曾一度宣稱要效法皇祖“寬仁為治”。當初的“寬仁”時期,還真是陽光燦爛,曾經讓大清王朝所有官員都如沐春風。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他畢竟是雍正皇帝的兒子。雖然他曾經那麼討厭其父的性格,但雍正身上的苛刻、敏感、殘忍、陰狠,其實一絲不少地儲存在了他的骨子裏。乾隆十三年(1748年),他的統治政策由寬轉嚴,大臣們發現,其風霜之嚴酷,遠甚於雍正。

乾隆一朝是清代誅殺大臣最多的時期。乾隆朝發生的“部級”以上貪汙案多達三十幾起,其中殺頭二十多名,平均一兩年即有一名“省部級”軍政大員因貪汙而伏法,這在曆史上是十分罕見的。至於“部級”以下官員被砍頭的,更是不計其數。其中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甘肅通省官員冒賑一案中,自封疆大吏至縣令一級,就有近六十人被處死刑,其中一次在菜市口就殺掉了二十多人。

終乾隆一生,可以說他的統治前期,懲貪是非常成功的,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防微杜漸。有了雍正打下的良好基礎,乾隆即位之時,官場風紀較好,但是乾隆並不滿足。他為人心思細密,萬事求全,深知防微杜漸的重要性。因此,他整頓吏治,是從抓請客送禮之類的小事開始。腐敗如同細菌,一旦有了滋生的落腳點,就會迅速蔓延。小小不言的禮物如果不加防範,必然發展成大額賄賂。小吃小喝不處理,最後就會吃掉大清江山。所以,他明確規定,各級官員之間,不得再送“土宜”,即以“土特產”之類的名義贈送禮物。他說:“而持廉之道,莫先於謹小慎微。”“督撫為一省表率,既收州縣土宜,則兩司、道府饋遺又不可卻,而州縣既送督撫土宜,則兩司、道府饋送又不可少,層累遞及,督撫所收有限,而屬員之費已不貲矣。”(《清高宗實錄》卷三二)

針對公款吃喝日益普遍的現象,乾隆皇帝還規定,督撫大員們酬酢宴會的一切費用應出資自辦,委派屬員負擔筵席費用等事“概行禁革”,以防府縣等“借端要結,甚且賠累”[1],擾亂民間。

官場上,收受“門包”一直是一個小小的痼疾。說起來似乎為害不大,但實際上卻極損政體之尊嚴,啟腐敗之先聲。因此乾隆五年(1740年),皇帝規定,奉旨出差巡察的官員,凡到州縣地方,有敢借機收受“門包”的,“與者,照鑽營請托例治罪;受者,照婪贓納賄例治罪”[2]。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他仍通諭各省,從督撫到道府,要嚴格管理家人,“概不許收受屬員門包。各督撫傳事稟話,中軍、巡捕等官傳稟,不許另設立管門家人致滋弊竇”[3]。

第二,懲貪立法從嚴。乾隆朝對貪官的懲處嚴厲於雍正朝,主要體現在彌補虧空的措施上。乾隆以前,大臣侵蝕國庫,通常可因賠補上窟窿而免死。因為雍正懲貪實行“完贓減等”條例。該條例規定,凡貪汙挪用公款的犯官,如果在一年之內將所貪的公款全部補賠,就可以免死減罪發落。如果一年之內沒有全部補上,還可以再寬限一年,讓官員自己在監外繼續籌款賠補。第二年沒能全部補賠的,犯官進監,而其妻子仍可幫他補賠。直到家產盡絕,才被處死。這樣拖來拖去,貪官汙吏沒有幾個被明正典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