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代也有“996”工作製嗎?
所謂“996”,是當下的一種工作製,即早上九點上班,晚上九點下班,一周工作六天。這種工作模式多流行於互聯網企業,它對應的是一種加班現象。那麼,古人工作會加班嗎?古代也有“996”工作製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古代什麼人在上班。“上班”一詞源於古人上朝。“班”最初的意思是排列,後來成為衡量隊列數目的量詞。官員們上朝分成“文班”和“武班”,排成不同隊列,“上班”一詞就是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明清時期,上班多指到官府工作,如清代小說《濟公全傳》裏就有“昨天我在衙門上班”的說法。
中國古代是傳統的農耕社會,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非常普遍。大部分人是個體務農,沒有上班的機會。古代有資格上班的人,多是官員和衙門裏的胥吏衙役,另外還有奴婢和工匠。
知道了哪些人在上班,接下來咱們首先以古代官員為例,來考察一下古人的上班時間。《詩經·雞鳴》裏曾用“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來描寫周朝官員上班的狀態。意思是說,公雞打鳴時,官員就已經在朝堂上站好了;東方陽光普照時,朝堂上已經開始忙碌起來了。這麼來看,周朝官員的上班時間完全取決於公雞幾點打鳴,要看公雞的心情。
今天的打工人為了能多睡會兒懶覺,上班往往會踩點到達,但一定不能遲到,因為需要打卡簽到。古代官員上班也要“打卡”,明朝《官箴集要·卯酉》記載官吏衙役等要“每日侵(清)晨於上畫卯,至暮畫酉”。每天卯時,人們就要在簽到簿上“畫卯”簽到,這一環節又稱“點卯”。我小時候常聽爺爺上班前說“到單位點卯去”,當時還納悶“點卯”是什麼意思,後來才知道這是上班簽到的意思,這個說法其實來源於古代的上朝製度。卯時是早上五點到七點,咱們取個中間值,按照六點算。從“至暮畫酉”可知,古人是在酉時下班。酉時是晚上五點到七點,咱們還取中間值,按照晚上六點算。這樣算下來,明朝官員大概早上六點上班,晚上六點下班,一天的工作時間是十二小時。
那麼,古代官員一周工作幾天呢?漢朝官員每五天一休息;唐朝官員每十天一休息;宋朝亂七八糟的假期加起來一年有一百多天,官員平均上兩天班就休息一天;元明清三朝的假期就少得可憐了,畢竟是皇權專製的巔峰時代,官員們要“不待揚鞭自奮蹄”。平均算下來,古代官員差不多一周要上六天班,再加上每天從早上六點工作到晚上六點,可稱之為“666”工作製,同今天的“996”工作製簡直如出一轍。
古人上班遲到或曠工也會被扣工資嗎?當然,而且更嚴格。《唐會要》記載,在唐肅宗時期,“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元初著名畫家趙孟頫任職兵部郎中時,因為上班遲到,差點被長官打了板子。明朝皇帝也喜歡打板子,這種處罰被稱為“廷杖”,官員上朝遲到或無故缺席就會被施以廷杖之刑。魏忠賢專政的時候,有個官員上朝時怕遲到,害怕被打板子,就在紫禁城內一路狂奔,心想:隻要我跑得夠快,遲到就追不上我。不料,這位官員慌亂中失足掉進了禦河,淹死了。這真是怕遲到怕到“殉職”。
今人不滿“996”,古人對“666”也是滿腹牢騷。宋朝的歐陽修在《集禧謝雨》一詩中就吐槽:“十裏長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馬行遲。臥聽竹屋蕭蕭響,卻憶滁州睡足時。”自己現在踩著泥濘、冒雨上班的日子,還不如以前在滁州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日子。
除了官吏衙役外,古代的奴婢和工匠也要上班。他們的工作時長可能比一般官員還長。清朝的方苞在文章《婢音哀辭》中回憶一名叫“音”的婢女時,說她“夜四鼓臥,雞鳴而起,率以為常”,即半夜一點到三點睡覺,早上六點又要起床幹活兒,且常年如此。一天裏除了睡覺時間,她基本都在幹活兒,還沒有節假日,可謂“247”工作製——二十四小時工作,一周上班七天,像工蜂一樣每天不停工作,直到生命的盡頭。今天的打工人感歎上班太累,自嘲“上班‘996’,生病‘ICU’”。這名叫“音”的婢女由於常年勞累,積勞成疾,年僅十七歲就去世了,可謂“上班‘247’,生病就歸西”。
到了近代,西方工廠製度引入,現代意義上的“上班”出現了。民國時期,上海工人的日平均工作時間為八小時至十一小時。每月具體工作天數跟行業有關,紡織業最少,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天;造船業最多,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八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工人可以每周休息一天。直到1995年,我國才實行了雙休日工作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