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古代官員的工資高嗎?(1 / 2)

古人講求“學而優則仕”,那古代官員的工資高嗎?

先秦時期,官員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有爵位的貴族官員,並且可以世襲,老子當官,兒子、孫子也能當官;第二類是非貴族出身的官員,一般隨機任用。第一類官員的收入主要來源於爵位所獲得的采邑。所謂采邑,就是君王分封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從采邑上獲得的收入就相當於這類官員的工資了。這種世代做貴族、世代享有采邑的製度叫作“世卿世祿製”。第二類官員由於沒有“貴族編製”,也沒有采邑,因此隻能從上級那兒領工資,叫作“稍食”。稍食的多少,由雇傭雙方協商決定。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到衛國時,衛靈公有意留下他做官,但不知道工資該給多少,於是就問孔子:“你在魯國的時候俸祿是多少?”孔子答道:“一年大概是粟六萬鬥。”於是,衛國也按這個標準給孔子發工資。

秦朝建立後,官員不再世襲,而是由國家直接任命,世卿世祿製的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此後,官員的收入主要是國家給的俸祿。漢承秦製,根據《漢書》和《後漢書》記載,漢朝官員從最高級別的三公到最低級別的小官,有很多“秩次”。秩次就是官員的俸祿級別,秩序的“秩”,反映了不可僭越的等級秩序,秩次也成了衡量官員官職大小的標準。漢朝根據官員的秩次發放相應數量的糧食(有時是半錢半糧食),糧食的計重單位為“石”。所以在不少漢朝題材的文學作品裏,官員官職的大小經常用幾百石或幾千石衡量。

漢朝三公的年俸祿為萬石,但這裏的萬石隻是個虛數,實際為四千二百石;郡守的年俸祿為兩千石,實際為一千四百四十石;級別最小的基層公務員,年俸祿為一百三十二石,折合每日為一鬥二升,所以這種小官又叫“鬥食”。最高級別官員和最低級別官員之間的俸祿差了三十多倍,差距還是很大的。

漢朝官員的收入到底是高還是低呢?我們拿同時期的普通老百姓對比一下便可知。根據學者張兆凱的估算,漢朝三公級別官員的俸祿收入約為普通民眾收入的四十七倍。這樣算下來,即便是最基層的“鬥食”,也是普通人收入的一點五倍左右。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約六萬七千元。假設這個數字是漢朝民眾的收入水平,那麼漢朝高級官員的年薪為三百多萬元,基層公務員的年薪大約為十萬元。由此可見,漢朝基層公務員的收入水平與今天差不多,但高級官員的收入就很高了,屬於“高官厚祿”。除俸祿之外,漢朝高官還能獲得名目眾多的額外賞賜。比如,東漢皇帝在年底時給予各級官吏的賞賜,稱“臘賜”,類似於今天的年終獎。

唐朝官員的俸祿是真正的俸祿,分為“俸”和“祿”兩種。俸發的是錢和布匹,祿發的是糧食。除此之外,國家還會給官員發一塊耕地,稱為“職田”,官員可以租出去,獲得的收入即為工資。但唐朝官員的收入並不高。有學者估計,即使是一個唐朝的五品官員,地位相當於今天的廳級幹部,其收入比漢朝的基層公務員高不了多少。另外,唐朝還經常扣工資。皇上修宮殿,打仗缺軍費,這些都要扣工資。

官員工資最高的要數宋朝。宋朝官員的工資分為兩部分:俸錢、祿粟等基礎部分稱為本俸;各種職務補貼,稱為“添給”。據《宋史·職官誌》記載,宋朝宰相、樞密使等高官,每月俸錢為三百貫,約合今天的二十四萬元。另外還有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綿百兩,祿粟每月一百石。地方的縣令每月二十貫,祿粟每月五石,另外還有鹽、茶、薪、酒等各種添給。綜合算下來,宋朝最高級別官員的月收入在今天的一百萬元上下,基層公務員每月也在萬元以上。除此之外,宋朝政府還給官員配仆人。最低級別的官員可以配一個,宰相可以配一百個,仆人的衣食開銷全由國家報銷。所以,宋朝官員的收入是曆朝曆代最高的,清代文學家趙翼就曾在文中驚呼“宋製祿之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