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古代有消防隊嗎?(1 / 2)

�a#Y�\u0014火災是一種發生頻率很高、對生命和財產危害極大的災難。在今天,如果發生了火災,人們隻需撥打火警電話“119”,配備專業滅火設備的消防隊就會趕來滅火。那麼古代如果發生火災,人們該怎麼辦呢?古代有消防隊嗎?這一篇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消防”並非中國的本土詞,而是近代從日本傳入的外來詞。“消”意為滅火,“防”意為防火,日本人將兩字組合,產生了“消防”一詞,但是防災、防火的概念很早就在中國出現了。

中國自古就有消防事業,在古代被稱為“火政”。《周禮》記載,早在西周,政府就設置了專門負責火政的官員,主要有“司灌”、“司垣”、“宮正”和“火師”,其中司灌“掌行火之政令”。《後漢書·誌·百官四》記載,漢朝政府設有“執金吾”一職,其職責為“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即負責京城的警衛和消防。執金吾之下設有若幹街亭,每個街亭負責相應區域內的治安和消防,類似於今天派出所和消防隊的結合體。當然,消防和治安對於執金吾來說還是附帶的工作,執金吾的主要工作是京城的軍事防備。要不怎麼東漢光武帝劉秀在少年時就曾許下“仕宦當作執金吾”的願望呢?

到了唐朝,負責消防相關的是“武侯鋪”。武侯鋪內備有專門的滅火設備——水袋。這種水袋用一整張牛皮或羊皮縫合而成,容量可有三四石。水袋內還插有一根長長的竹筒,人們在使用時可以控製水流沿著竹筒流向著火點。這種設備可以遠距離滅火,比用水桶潑水的方式要精準得多。

執金吾和武侯鋪都是治安機構,兼職消防。我國最早的專業消防隊誕生於宋朝,名為“潛火鋪”,“潛火”就是滅火的意思。一座城市中潛火鋪的數量與該城市的規模大小有關,一般建在城區內地勢較高的地方。潛火鋪內搭建有“望火樓”,樓的基座有九米多高。站在望火樓上,附近城區一覽無餘,可及時發現火情。望火樓內配有旗幟和油燈,用來發出火情信號。白天,舉一麵旗代表外城著火,舉兩麵旗代表內城著火,舉三麵旗是最高警戒,代表皇城附近著火。如果晚上著火,則用舉油燈代替舉旗。潛火鋪內的滅火設備一應俱全,如大小水桶、灑子、麻搭、斧鋸、雲梯、火叉、大索、鐵錨等。潛火鋪裏居然還有斧鋸,這些到底是滅火還是拆遷設備?別急,一會兒你就明白了。

望火樓發出火情信號後,潛火兵立即出動,力求在最短時間內趕到火災現場。潛火兵統一著裝,身穿寫有編號的“火背心”,目的是防止外人混入火災現場趁火打劫。同時潛火兵還配有氈帳,用水浸濕後披在身上,可以有效防止燒傷,相當於今天的防火服。

潛火兵到達現場後,一般會采用澆水的辦法滅火,多數火災用水桶潑水即可撲滅。對於較高或無法接近的起火點,潛火兵就要動用遠程滅火設備了。除了前麵提到的水袋外,宋朝還出現了水囊。水囊用豬或牛的膀胱製成,每個可裝五六升水。使用時,潛火兵將水囊直接拋擲到起火點,囊破水出,起到滅火的作用。滅火用的水,都是在起火點附近取用。古代的房屋密集區會設置消防水缸,儲滿水以備滅火之用。清朝的紫禁城內,就有大大小小三百零八口銅製的消防水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