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古代官員的退休生活怎麼樣?(1 / 1)

官員階層是古代少有的上班族,老了也會退休,古代稱為“致仕”。影視劇中也常用“告老還鄉”的場景來表現官員退休,例如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結尾,劉墉就騎上小毛驢告老還鄉了。此外還有“乞骸骨”“請老”“告老”“懸車”“告歸”“乞身”“致政”等說法,都是退休的意思。

古代官員的退休年齡一般是七十歲。《禮記·王製》記載:“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後世也偶有將退休年齡提前的,如朱元璋曾經為了限製功臣集團的勢力,“令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六十歲以上包括六十歲的官員可任意決定是否致仕,一定程度上將退休年齡提前到了六十歲。但古代的官員並不愛退休,畢竟“權力在手,說有就有”。既然不想退,古代官員也可以延遲退休,前提得是高官。比如,清朝三品以上的高官,如果身體允許,可以工作到七十歲,即便皓首蒼顏依舊要為皇帝服務。

古代也有提前退休的官員,比如身體不好的就可以病退,如果能夠病愈還可以得到複用。有的官員看不慣官場風氣或仕途不順時,也會以病退為理由離開官場。明朝後期,宦官專權,有些正直的官員主動退休歸隱,理由多是身體不適。當然,這些官員也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明史》記載,明武宗時的官員何瑭,不滿宦官劉瑾的跋扈,拒絕行跪禮,隻作揖拜見。他自知劉瑾不容自己,便上書提前退休,後來劉瑾被誅殺,他被複官起用。

古代還有一種懲罰式退休,叫作“勒令致仕”,即強製退休,一般是針對犯有過失的官員。具體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考察不合格者。明清兩朝有嚴格的官員考察製度,其中京官是三年一考察,稱為“京察”。京察合格者可優先得到升遷,不合格者就麻煩了。情節較輕的會降級或勒令致仕,嚴重的會被革職或移交司法處理。另外兩種情況是被言官彈劾或失去皇帝信任的官員,也會被勒令致仕。比如清末的袁世凱,因為得罪了宣統帝溥儀的父親,即攝政王載灃,被強製退休,理由是“足疾”,就是說他腳有毛病。

古代官員的退休待遇如何呢?首先,品級和榮譽頭銜可以保留,運氣好的還會在退休前被加封官職,在退休後仍然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其次,古代官員退休後還可以享受免役、免稅的特權福利。古代多是宗族大家庭,一人為官,全家免稅,這個福利的確很實在。

大家最關心的可能就是退休金了。在明朝之前,官員並沒有退休金。有時皇帝會恩賞個別官員退休後繼續享受俸祿,但這屬於特殊情況。有人考察過明朝官員的生平資料,發現享受過這種待遇的官員鳳毛麟角。到了清朝,官員就有退休金了,有全俸者,有半俸者,也有無俸者。一般而言,被勒令致仕的官員沒有退休金,誰讓你犯錯了呢?到年齡主動退休的官員,一般會享受半俸。三品以上高官能享有全俸,這屬於“光榮退休”。但古代退休官員並不依靠退休金生活,因為他們往往在任時就已經在老家購買大量田產,退休後靠收租就足夠生活了。

古代官員退休後都幹些什麼呢?古人鄉土觀念較重,致仕後都會回到老家的大家族中去安度晚年,並不會留在京城養老。退休後,有的人會著書立說,終日以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為樂,這是風雅的一派;有的人會放縱於聲色犬馬,好好釋放一下當官時的壓抑,這是逍遙的一派;有的人會務農種地,同瓜果蔬菜、花花草草為伴,這是投身田園的一派;有的人會回家鄉辦教育,主持書院,開館授課,傳授為官經驗,培養下一代,這是發揮餘熱的一派;還有一些致仕後的官員會橫行鄉裏,與地方官員相勾結,為害一方,這是厚顏無恥的一派。清朝學者趙翼在其著作中就曾感慨:“前明一代風氣,不特地方有司私派橫征,民不堪命。而縉紳居鄉者,亦多倚勢恃強,視細民為弱肉,上下相護,民無所控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