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晚餐
(短篇小說)
肖飛/文
本人是某所中學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語文教師,最近在給學生們上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時,突然受到啟發與聯想,因為我回憶起了今年初發生在鄰居趙老太家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於是我開始講述——
趙老太家這兩天簡直鬧翻了天,令人蹊蹺不已。好端端的大年三十,個個臉上喜氣洋洋的,他們家為什麼還要鬧翻天呢?仔細一瞧,我們隻要看看年夜前臘月底的那幾天,他們家裏冷冷清清的;而在個把月之前,也就是還沒過元旦時,聖誕節、感恩節、平安夜前後那段日子裏,他們家高興、熱鬧得很,兩相比較,便非常清楚。
原來,趙老太的小孫孫,他們家的寶貝趙小龍——他還有個英文名字“longlong”,乍看是“龍龍”的拚音,但也可以按英文意思即“長長的”,吉祥、順耳——在過大年前好幾天就提議,還是過聖誕節、感恩節、平安夜什麼的好玩,以後就隻過聖誕節、感恩節、平安夜了,而年就不用過了。他不喜歡過年。Longlong一提出這個想法,爸爸趙剛、媽媽李靜馬上表示熱烈的支持與堅決的擁護,他們今後也不想再過年了。趙老太與老伴趙爺爺則強烈反對,隻覺得“人心不古,世事難料”。李靜又打電話回去向自己父母即longlong的姥姥李老太、姥爺李爺爺征求意見。因為在當今時代,像他們這樣的獨生子女家庭,這樣兩家其實像一家一樣,有什麼大事還得一同商量。結果,李老太、李爺爺也不同意取消過年。過除夕夜,吃團圓飯,春節熱鬧熱鬧,還有元宵看花燈,這可是中華民族沿襲數千載的傳統佳節呀!
應該說這時的意見是4:3,如果照我們傳統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九歲的longlong的偉大提議會落個“胎死腹中”。但又有某偉人的一句名言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嘛!最後經過兩家的民主與集中,兩對父母接受了兩個孩子即一對青年夫婦的改革措施——其實最主要還是讓“小祖宗”longlong高興。於是,七個人一致通過,今年大年三十兩家聚集在一起,過最後的一次除夕,吃最後的一頓年夜飯。這就是“最後的晚餐”了。待此結果一揭曉,該創意的始作俑者、濫觴者longlong馬上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先是“萬歲”,接著是“烏拉”,最後就成了“verygood”。
如今且說這一天終於來了,兩個家庭早早就聚集到一起了,開始為這頓“最後的晚餐”作準備。在情緒、表情、言行上,七個全體成員明顯分成兩派,四個六十花甲的老人趙老太、趙爺爺、李老太、李爺爺是一派,兩個三十而立的青年趙剛、李靜與一個九齡童longlong一派。前者一方麵明白這是最後一次過年,所以滿臉的悲傷、憂患、無奈;另一方麵又對眼前這為他們所熟悉、喜歡的一切保持十萬分的熱情,總希望能夠盡量過好這最後一次年。後者同樣一方麵對眼前這為他們所生疏、不喜歡的一切而膩味;另一方麵又因為知道這將是熬過最後一次了而暗暗高興,並對未來表示早早的憧憬。
如果我們把四個老人看成A組、三個青年與小孩看成B組,他們都有高興之處,也有不高興之處,隻是A組以高興為次、不高興為主;高興在表麵上、不高興在內心中。而B組以高興為主、不高興為次;不高興在表麵上、高興在內心中。這就是“最後的晚餐”中七個人的各自狀態。
其實當初在趙剛、李靜戀愛、結婚前後,趙老太、趙爺爺(當時還叫趙大嬸、趙大叔)一對與李老太、李爺爺(當時還叫李大嬸、李大叔)一對還有些不大樂意,因此偶爾相處時也不大愉快。李大嬸、李大叔嫌棄趙大叔老家在農村,趙大叔則鄙視李大嬸、李大叔的市民習氣。但如今他們竟有了共同語言,走到了一起,結為“聯盟陣線”。另有某偉人的一句名言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不過,做了大半輩子的對頭親家,到這日薄西山時才相見恨晚,他們難免不覺得陰錯陽差,所以很是有些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