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也。炕抗火曰炙,謂以物貫之而舉於火上以炙之。酢,報也。賓既卒爵而酌主人也。
有兔斯首,燔之炮葉蒲侯反之。君子有酒,酌言醻市周反之。
賦也。醻,導飲也。主人酌以獻賓曰獻。賓酢主人,主人又自飲而復飲賓,曰酬。其主人又自飲者,是導賓使飲也,但賓受之卻不飲,奠於席前。胡庭芳曰:「主人既飲酢爵,欲以酬賓,又酌而先自飲以道之,然後復酌而進於賓,故謂之醻。」
《瓠葉》四章,章四句。陳夀翁曰:「燕飲之禮在誠,不在物。此聊舉一二以見其微薄,謙詞耳。燕飲之詩有盛言其豐者,《魚麗》是也;有謙言其薄者,此詩是也。」
《序》:「大夫刺幽王也。上棄禮而不能行,雖有牲牢饔餼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廢禮焉。」
《序》説非是。
漸漸並士銜反,下同之石,維其高矣!山川悠遠,維其勞矣!武人東征,不遑朝葉直高反矣!
賦也。漸漸,高峻之貌。武人,將帥也。遑,暇也,言無朝旦之暇也。○將帥出征,經歷險遠,不堪勞苦而作此詩也。歐陽子曰:「漸漸高石,悠遠山川,序其所經歷險阻遠道之勞耳。」
漸漸之石,維其卒在律反矣!山川悠遠,曷其沒葉莫筆反[9]!武人東征,不遑出矣!
賦也。卒,崔嵬也,謂山顛之末也。曷,何。沒,盡也。言所登歷何時而可盡也?不遑出,謂但知深入,不暇謀出也。
有豕白蹢音的,丞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普郎反沱徒河反矣!武人東征,不遑他湯何反[10]!
賦也。蹢,蹄。烝,衆也。離,月所宿也。畢,星名。豕涉波,月離畢,將雨之驗也。《埤雅》曰:「馬喜風,豕喜雨,故天將雨,則豕進涉水波也。」○「畢是漉魚底[11]。網漉[12],則其汁水淋漓而下若雨然,畢星名義蓋取此。今畢星上有一柄,下開兩叉,形亦類畢,故月宿之則雨」。胡庭芳曰:「畢星好雨,月水之精,離畢而雨,星象相感如此。」○張子曰:「豕之負塗曳泥,其常性也。今其足皆白,衆與涉波而去,水患之多可知矣。」此言久役,又逢大雨,甚勞苦而不暇及他事也。歐陽子曰:「履險遇雨,征行所尤苦,故以為言。」
《漸漸之石》三章,章六句。輔氏曰:「不遑朝矣,猶可言也。至於不遑出、不遑他,則其情危而可哀甚矣。方《采薇》《出車》之詩作時,豈容有此事哉?世之治也,固未嘗無征伐之師也。然行者之勞未嘗自言,而上之人則汲汲然以言其勞之可念;世之亂也,上之人未嘗念其勞而言之也,而行者則自言其勞苦而不置焉。夫使勞者自言而上之人不加恤焉,則烏在其為民之父母也?」
《序》:「下國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荊舒不至,乃命將率東征,役久病於外,故作是詩也。」
《序》得詩意,但不知果為何時耳。
苕音條之華音花,芸音雲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
比也。苕,陵苕也。《本草》雲:「即今之紫葳,蔓生,附於喬木之上,其華黃赤色,亦名淩霄。」《本草》注曰:「紫葳,一名陵苕。蔓生,依大木,歲久延引至[13],有花,其花夏乃盛。」愚按:芸者,黃之盛也。○詩人自以身逢周室之衰,如苕附物而[14],雖榮不久,故以為比,而自言其心之憂傷也。
苕之華,其葉青青子零反;知我如此,不如無生葉桑經反。
比也。青青,盛貌,然亦何能久哉?
牂子桑反羊墳扶雲反首,三星在罶音柳;人可以食,鮮息淺反可以飽葉補苟[15]。
賦也。牂羊,牝羊也。墳,大也,羊瘠則首大也。莆田鄭氏曰:「牝羊本首小,今也羸瘰,反首大而身小。」罶,笱也。罶中無魚而水靜,但見三星之光而已。言饑饉之餘,百物彫耗如此,苟且得食足矣,豈可望其飽哉?
《苕之華》三章,章四句。
陳氏曰:「此詩其詞簡,其情哀,周室將亡,不可救矣。詩人傷之而已。」
《序》:「大夫閔時也。幽王之時,西戎東夷交侵中國,師旅並起,因之以饑饉。君子閔周室之將亡,傷己逢之,故作是詩也。」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葉戶郎反?何人不將?經營四方。
興也。草衰則黃。將,亦行也。○周室將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此詩。言何草而不黃?何日而不行?何人而不將?以經營於四方也哉!
何草不玄葉胡勻反?何人不矜古頑反,《韓詩》作「鰥」,葉居陵反?哀我征夫,獨為匪民。
興也。玄,赤黑色也,既黃而玄也。無妻曰矜。言從役過時而不得歸,失其室家之樂也。哀我征夫,豈獨為非民哉?謝疊山曰:「《東山》《采薇》《出車》《杕杜》諸詩,序情閔勞,皆以室家之望者為説。同為天民,血氣嗜欲,豈有異哉?先王以民待民,幽王之待民如犬馬耳,故曰『哀我征夫,獨為匪民』。」
匪兕徐履反匪虎,率彼曠野葉上與反。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葉後五反。
賦也。率,循。曠,空也。○言征夫非兕非虎,何為使之循曠野而朝夕不得閒暇也?
有芃薄工反者狐與車葉,率彼幽草。有棧士板反之車,行彼周道。
興也。芃,尾長貌。棧車,役車也。周道,大道也。言不得休息也。
《何草不黃》四章,章四句。輔氏曰:「《苕之華》言國家之衰微,時物之凋耗,人民不聊其生,天運窮矣。《何草不黃》言士民役使之繁數,征行之勞苦,上之人視之與禽獸無異,人事極矣。周室至是,無可為矣。此《黍離》之所以降為國風也。」
《序》:「下國刺幽王也。四夷交侵,中國背叛,用兵不息,視民如禽獸,君子憂之,故作是詩也。」李迂仲曰:「文王之民無不得其所矣,而猶視之如傷,此周之所以興也;幽王之民愁苦甚矣,而幽王曾不之恤,視民如禽獸,此周之所以亡也。興亡之鑒,豈遠乎哉?」
都人士之什,十篇四十三章,二百句。
詩傳通釋第十五
[1] 「衆」,原無,據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四補。
[2] 「君子」二字,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五補。
[3] 上二句,《毛詩正義》卷十五之二作「是其世為公卿,明與周室為昏姻也」。
[4] 「襜」原作「[img alt=\"\" src=\"..\/Images\/image584-1.jpg\" \/]」。今按《采綠》二章有「不盈一襜」,據改。
[5] 「襜」原作「[img alt=\"\" src=\"..\/Images\/image584-1.jpg\" \/]」,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五改。傳文中「襜」字亦據改。
[6] 「周」下,《周禮注疏》卷十一有「輦」字。
[7] 「者」原作「焉」,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五改。
[8] 「蔚」原作「鬱」,據四庫本改。按,《禮記·大學》:「《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鄭玄注:「鳥擇岑蔚安閒而止處之耳。」據此,應從四庫本作「岑蔚」為是。
[9] 「莫」原作「蒲」,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五改。
[10] 「何」原作「河」,據明修本及朱熹《詩集傳》卷十五改。
[11] 「叉」原作「義」,按《朱子語類》卷七十九作「畢是叉綱,漉魚底叉子」,故「義」當為「叉」之訛,據改。
[12] 「綱漉魚」,《朱子語類》卷七十九作「凡以畢漉魚肉」。
[13] 「久」原作「夕」,據唐慎微《證類本草》卷十三改。
[14] 「生」原作「上」,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五改。
[15] 「補」原作「蒲」,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