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發》七章,一章八句,四章章七句,一章九句,一章六句。
《序》以此為大禘之詩,蓋祭其祖之所出,而以其祖配也。張子曰:「其祖之所自出,則帝嚳也。」蘇氏曰:「大禘之祭,所及者遠,故其詩歷言商之先君,又及其卿士伊尹,蓋與祭於禘者也。《商書》曰:『茲予大享於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是禮也,豈其起於商之世歟?」今按:大禘不及羣廟之主,此宜為祫祭之詩。濮氏曰:「《序》以為大禘,則禘不及羣廟之主,無因言相土。若以為祫祭,則羣廟之主在焉。而言湯事特詳,末乃及伊尹相湯,嘗意其為合祀宗廟,而以阿衡配食之樂歟?」然經無明文,不可考也。陳壽翁曰:「此詩頌湯之興而推本於契之始成。湯武之盛如此,本其所以聖者,不越乎敬而已。是敬也,即契率履不越之心也;率履而不越之心,其即舜命之以敬敷五教之心歟?」
《序》:「大禘也。」
疑見本篇。
撻他達反彼殷武,奮伐荊楚。罙麵規反入其阻,裒蒲侯反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象呂反。
賦也。撻,疾貌。曹氏曰:「言其兵威神速。」殷武,殷王之武也。罙,冒。裒,聚。湯孫,謂高宗。○舊説以此為祀高宗之樂。蓋自盤庚沒而殷道衰,楚人叛之。高宗撻然用武,以伐其國,李迂仲曰:「楚為夷狄之國,世亂則先叛,世治則後服。商室中微,往往為患,高宗所以討之。」孔氏曰:「周始封熊繹為楚子,於武丁之世不知楚君何人?」曹氏曰:「楚,蓋荊州之楚地,故或謂之荊楚,猶商稱殷商也。」嚴氏曰:「《解頤新語》雲:『或謂成王始封熊繹於荊,至魯僖公元年始有楚號,遂疑商時未有荊楚,乃欲假此以實《韓詩》宋襄公時作《商頌》之説,殊不思《禹貢》有荊州,即荊楚也。又有荊岐,則雍州之荊。詩人故以荊楚別荊岐耳,孰謂周始有荊楚哉?』」入其險阻,以致其衆,盡平其地,使截然齊一,皆高宗之功也。輔氏曰:「『撻彼殷武』,言高宗能疾於用武也。『奮伐荊楚』,知所怒也。『罙入其阻』,不憚勞也。『裒荊之旅』,不縱殺也。『有截其所』,使之截然齊一,各居其所也。此其所以為高宗之功緒也。」《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蓋謂此歟?《既濟》九三爻傳曰:「天下之事既濟,而遠伐暴亂也。三年而克之,事之至難也。」
維女音汝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都啼反羌,莫敢不來享葉虛良反,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賦也。氐、羌,夷狄國,在西方。曹氏曰:「《漢誌》隴西郡有氐道縣,羌即西域婼羌之屬也[27]。」婼,音綽。享,獻也。世見現曰王。孔氏曰:「遠夷一世而一見於王。《秋官·大行人》雲:『九州外謂之蕃國,世一見。』謂其父死子繼,及嗣王即位乃來朝,謂之世見也。」蘇氏曰:「既克之,則告之曰:爾雖遠,亦居吾國之南耳。曹氏曰:「商居河洛之間,則荊楚在國南鄉。」昔成湯之世,雖氐羌之遠,猶莫敢不來朝,曰此商之常禮也。況汝荊楚,曷敢不至哉?」孔氏曰:「首章言伐楚之功,二章言責楚之義。」
天命多辟音璧,設都於禹之績。歲事來辟,勿予禍適直革反,稼穡匪解音懈,葉訖力反。
賦也。多辟,諸侯也。來辟,來王也。適、謫通。○言天命諸侯各建都邑於禹所治之地,曹氏曰:「《説命》雲:『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則多辟雖受封於天子,實天所命也。《益稷》雲:『禹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鹹建五長。』則諸侯設都之地,皆禹之功也。」而皆以歲事至於商,以祈王之不譴。曰:我之稼穡不敢懈也,庶可以免咎矣。言荊楚既平,而諸侯畏服也。李迂仲曰:「言夷狄率服,則天下無事,所先者農事耳。觀《孟子》載天子巡守,惟以土地田野為慶讓之先,誠以農事為重也。」項氏曰:「言以歲事來享於君,而冀以免於禍謫,奉其稼穡而不敢懈也。《頌》中有全篇句句是韻,如《殷武》之類無兩句不是韻,到『稼穡』自是欠了一句。前輩分章全曉不得,某細讀方知是欠了一句。」
天命降監下與「濫」葉,下民有嚴葉五剛反。不僭不濫,不敢怠遑。命於下國葉越逼反,封建厥福葉筆力反。
賦也。監,視。嚴,威也。僭,賞之差也。濫,刑之過也。遑,暇。封,大也。○言天命降監,不在乎他,皆在民之視聽,則下民亦有嚴也。惟賞不僭,刑不濫,而不敢怠遑,則天命之以天下,而大建其福。此高宗所以受命而中興也。曹氏曰:「天既命多辟設都於禹之績,又下監多辟,有能嚴敬下民、賞不僭、刑不濫而不敢怠遑者,則命之以天下,封立其福也。」輔氏曰:「此章則又能言高宗所以致中興之道,曰天雖高而實下其監視,甚可畏也;民雖卑而天實以為視聽[28],不可忽也。惟高宗上畏天,下敬民,而見於刑賞者未嘗有僭濫之失,存於中心者不敢有怠遑之意。故天命之以天下而大建其福。」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赫赫厥聲,濯濯厥靈。夀考且寧,以保我後生葉桑經反。
賦也。商邑,王都也。翼翼,整敕貌。極,表也。嚴氏曰:「言政教取正於此也。」赫赫,顯盛也。濯濯,光明也。言高宗中興之盛如此。「夀考且寧」雲者,蓋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李迂仲曰:「《書》雲:『嘉靖殷邦,至於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非夀考且寧而何?」我後生,謂後嗣子孫也。輔氏曰:「商之都亳固有自來矣。然盤庚之後,殷道既衰,則人亦易而視之矣。至於高宗中興,王都始復,翼翼然為四方之儀表,是蓋有以使之然者矣,不獨是也。又有赫赫然風聲之盛,濯濯然威靈之光,此高宗所以享國長久,而又有以保安其後嗣子孫也。」
陟彼景山葉所旃反,鬆柏丸丸葉胡員反。是斷音短是遷,方斲陟角反是虔。鬆桷音角有梴醜連反,旅楹有閑葉胡田反,寢成孔安葉於連反[29]。
賦也。景,山名,商所都也。《春秋傳》雲「商湯有景亳之命」,而此言「陟彼景山」,蓋商所都之山名。《衛詩》亦言景山,乃商舊都也。丸丸,直也。遷,徙。方,正也。虔,亦截也。梴,長貌。旅,衆也。閑,閑然而大也。謝疊山曰:「登彼景山而選材,取鬆柏之易直者斷之、遷之,以繩墨取方正而斲削之。以鬆為椽桷,有梴然而長;以鬆柏為旅楹,有閑然而大。」寢,廟中之寢也。安,所以安高宗之神也。此蓋特為百世不遷之廟,不在三昭三穆之數,既成,始祔而祭之之詩也。輔氏曰:「材植之美,規模之宏,此高宗之神之所安也,言其有以當之矣。其與《閟宮》之卒章文義畧同者,蓋俱為宗廟始成而祭之詩,豈作《閟宮》者亦取法於是詩乎?」愚按:《商書》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蓋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八世、九世而後,隨其昭穆親盡[30],遞遷其主,而祧於太祖之廟。其有功德之君則後世宗之,雖親盡而不祧,別立百世不遷之廟,而特祔其主焉。凡有功德者皆然,初不可預限其數,而商則止有三宗,高宗即其一也。然嘗疑三宗之廟,未知立於何所;三宗之後昭穆當祧者,未知入於何廟。竊意所立三宗,中宗當穆,高宗祖甲當昭,各隨昭穆之位,特列其廟於太祖廟之兩傍。三昭三穆之上,如周文、武世室之位也。中宗之後,則羣穆繼之者,皆祧於其廟。高宗、祖甲之後,則羣昭繼之者皆祧於其廟。如周自文王以後,羣穆祧於文世室;自武王以後,羣昭祧於武世室也。然此章與《閟宮》之卒章文意畧同,未詳何謂。
《殷武》六章,三章章六句,二章章七句,一章五句。愚按:篇內第三章為五句。朱子疑其脫一句,則此詩當作四章章六句,二章章七句。然此詩與《閟宮》全篇文義皆有相似者,但《閟宮》為頌僖公修宗廟而作,《殷武》為宗武丁特立廟而作。故《閟宮》所以頌僖公服夷蠻、享福夀者皆未然之期望,而此詩所以頌武丁服夷夏、享福壽者皆已然之實事。卒章則皆述其作廟之事以結之。
《序》:「殷武,祀高宗也。」愚按:高宗七世,親盡而立廟。此詩其作於帝乙之世乎[31]?
商頌五篇,十六章,一百五十四句。張子曰:「《商頌》之詞粹。」濮氏曰:「嘗聞《魯頌》之非頌,孔氏已言之。而《商頌》後三篇,但稱述前王功德,殊不及告祭之意,亦自與前二篇異耳。疊章非《周頌》也,而其鋪敘事實,全類《大雅》諸詩,毎讀而疑,因誌於此。」○《通典》曰:「殷周之雅頌,上本有娀、薑嫄、契、稷、相土、公劉、古公、太伯、王季、薑女、大任、大姒之德,乃及成湯、文、武受命,武丁、成、康、宣王中興,下及輔佐阿衡、周、召、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之屬,君臣男女有功德者,靡不褒揚於聲樂之間也。」
詩卷第二十
[1] 「祁」原作「[img alt=\"\" src=\"..\/Images\/image837-1.jpg\" \/]」,據四庫本及《毛詩正義》卷二十之三改。又按,《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四孔疏引《孔子家語·本姓篇》作「金父生皋夷父,夷父生防叔」。
[2] 「巾」原作「申」,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3] 此句,《鄭箋》原作「安我心所思而成之」,然朱子以為「鄭注頗有脫誤」,故正之如此。
[4] 「諧」原作「和」,據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三十二引王氏語改。
[5] 「呼太甲也」四字,原無,據《毛詩正義》卷二十之二補。
[6] 「祝」原作「祀」,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7] 「夷悅也」三字,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補。
[8] 「指」,明修本作「稱」。
[9] 「相」原作「聲」,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10] 「安」,四部叢刊三編本朱熹《詩集傳》卷二十作「綏」,然元十卷本、明正統本、明嘉靖本皆作「安」。
[11] 「玄鳥」至「吞之」二句,《史記·殷本紀》作「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句中又言「娀簡狄」,《史記·殷本紀》曰:「簡狄,有娀氏之女」,故「簡狄」之上,加一「娀」字。
[12] 「竟」原作「境」,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13] 「履」原作「裏」,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14] 「十」上原有「龍旂」二字,據嚴粲《詩緝》卷三十六刪。
[15] 「何任也」三字原在「擔負天之多福」下,據明修本移於此。
[16] 「宗」下原有「以後」二字,據嚴粲《詩緝》卷三十六刪。
[17] 「商頌」上,《毛詩正義》卷二十之四有「周之禘祫文武,不先不窋,故通謂之王」一句。
[18] 「非號王也」,《毛詩正義》卷二十之四作「非追號為王也」。
[19] 「謂九州為九圍者」原作「謂九圍為九州者」,據《毛詩正義》卷二十之四改。
[20] 「向」下,嚴粲《詩緝》卷三十六有「未嘗去之」四字。
[21] 「以四」至「四方」,非《典瑞》注語,係《周禮·大宗伯》「王執鎮圭」句鄭玄注,文字略有不同。
[22] 「大圭」至「屈也」,非《典瑞》注語,係《禮記·玉藻》「天子搢珽」句鄭玄注文,文字略有不同。
[23] 「玉」原作「王」,據四庫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八改。
[24] 「陀」原作「他」,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25] 「九有有截」原作「九有九截」,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26] 「履」原作「裏」,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27] 「域」原作「或」,據四庫本改。
[28] 「聽」原作「所」,據輔廣《詩童子問》卷八改。
[29] 「葉於連反」,原無,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二十補。
[30] 「隨」原作「閟」,據四庫本改。
[31] 「愚按」至「世乎」二十一字,原無,據四庫本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