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係軍閥上台以後,開始鼓吹要以武力統一全國。這無疑遭到了其他軍閥的反對,並以“民主自治”和“聯省自治”的名義進行對抗,剛剛與直係軍閥共同打敗皖係軍閥的張作霖,就在這個時候表達了不滿。在組閣等問題上,奉係軍閥和直係軍閥原本就產生了矛盾,而武力統一政策則成為導火索。

1922年4月,奉係軍閥和直係軍閥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直係軍閥將領吳佩孚指揮若定,直係軍閥贏得勝利,獨攬中央政權。奉係軍閥則退回關外,宣布“閉關自治”。

擊敗奉係軍閥以後,直係軍閥以“恢複法統”為名,恢複了國會。接著,曹錕卻做了一件讓人跌破眼鏡的事情——他通過高價收買國會議員,成功當上了大總統“賄選”醜聞被公開以後,舉國嘩然,直係軍閥就此成為眾矢之的。偏偏此時在直係軍閥內部,“功高蓋主”的吳佩孚和直係當家人曹錕之間,也生出了罅隙。

另一邊廂,被直係軍閥擊敗的段祺瑞和張作霖,聯合南方的孫中山,組成了“反直三角聯盟”。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奉係軍閥入關南下,直係軍閥節節敗退。10月間,原本屬於直係軍閥的西北軍將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直軍戰敗,吳佩孚奔逃南下,直係軍閥的統治自此土崩瓦解。

隨著1925年孫中山病逝,馮玉祥被排擠出北京,實際上,奉係軍閥掌握了當時的中央實權。但奉係軍閥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張作霖派人南下進攻孫傳芳,結果連番受挫,孫傳芳反而借此成為五省霸主。奉係軍閥將領郭鬆齡更是聯合馮玉祥倒奉,如果不是日本的幹涉,張作霖險些一敗塗地。

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奉係軍閥和直係軍閥基於多方考慮,暫時保持了各自在中國中部和北部的勢力,組成雙方共同控製的北京政府。此時的北洋軍閥,在袁世凱死後,難得出現了相對團結的階段。但是,這些武人並不知道,此時就在南方,經過了五卅運動的洗禮,廣東革命軍決定開始北伐。北洋係的軍人們並不曾料到,他們看起來固若金湯的政權,轉瞬之間就被這股鋼鐵洪流所吞噬。

吳佩孚和孫傳芳接連被攻破,到1928年6月,眼見大勢已去的張作霖決定退出京津。在返回沈陽途中,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8日,國民黨軍隊進入北京,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徹底落下帷幕。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一個時代就此終結。

北洋軍閥源於袁世凱的小站練兵,作為特殊時代的產物,北洋係的軍閥身上,保留著矛盾的特性。一方麵,他們的精神思想始終源於舊式的封建禮教,不管是早期的袁世凱、徐世昌、唐紹儀、王士珍等,還是後來的馮國璋、段祺瑞、徐樹錚、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等,都秉持著最傳統的師生和袍澤關係。另一方麵,他們又接受了西方的軍事知識和思想滲透,尤其是在袁世凱稱帝失敗以後,後來的北洋軍閥始終維護著既成的革命事實,捍衛共和體製。

這幫出生於舊時代的武人,就這樣以舊時代的思維和手段,維護著新時代的政治模式。於是,我們看到電文滿天飛,府院鬧劇,塵土飛揚的北京城,莊嚴肅穆的總統府,就像是上演著一場又一場的堂會,武夫們揮舞著長槍光鮮亮麗地進入北京城,又灰溜溜地離開。這個時代吵嚷著開始,又伴隨著一聲轟鳴落下帷幕。

北洋軍閥的曆史,正應了那句老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