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話雖這樣講,但是有誰帶著五千隨從和兵馬跑到蜀中來遊山玩水的?所以吳佩孚和楊森的通電發出之後,並沒有多少人回應。國民政府倒是不願意跟吳佩孚鬧得太僵,但也不能對吳佩孚的五千人馬視而不見,於是致電楊森責成他解散吳佩孚的武裝。四川士紳也認為,隻要解除了吳佩孚的武裝,供應吳氏及其家屬及少數隨從的吃穿不成問題。吳佩孚此時已經是窮途末路的老人,但川人仍然對這位失勢的老軍閥心有餘悸,蓋因吳佩孚虎踞中原之時聲勢太盛,天下莫不聞名,有道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更何況是吳佩孚這樣一頭猛虎?但人在亂世,尤其還是吳佩孚這樣曾名震一方的軍閥,最怕的就是失去武裝,那就意味著朝不保夕和更多的危機,所以楊森雖再三勸告,吳佩孚始終不願解散自己的衛隊。
白帝城地處重慶奉節東白帝山上,東漢初公孫述築城,述自號“白帝”,故以為名。三國時著名的劉備托孤即發生於此,有“夔門天下雄”的美譽。曆代的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範成大、陸遊等都曾經過此地,李白更是留下名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傳唱千古,故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稱。吳佩孚宦遊到此,也不免詩興大發,隻是與詩仙李白的“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豪情相比,曾號令天下的吳佩孚的詩中盡是落魄與淒涼:
曾統貔貅百萬兵,
時衰蜀道苦長征,
疏狂竟誤英雄業,
患難偏增伉儷情,
楚帳悲歌騅不逝,
巫雲淒咽雁孤鳴,
匈奴未滅家何在?
望斷秋風白帝城!
就在吳佩孚漂泊江湖之際,日本第一遣外艦隊總司令荒城二郎少將、海軍駐滬特務機關長佐藤秀大佐率將佐十餘人自宜昌乘小型艦到白帝城麵謁吳佩孚,表示日方願意借款100萬元,並贈予步槍十萬支、小炮500門、機關槍2000挺與彈藥若幹,由小型艦艇運抵白帝城,幫助吳大帥東山再起。吳佩孚麵對大好良機卻斷然拒絕,直言當初坐鎮中原,手中槍支不止十萬、錢銀不止百萬,北鎮塞外,南扼兩湖,天下名士競相趨從,尚且一敗再敗,若他願意借外債,假外人之手縱橫天下,又怎麼會淪落到今時今日,“中國事應該由中國人自了”,乃命左右送客。
吳佩孚淪落四川,日子過得也不太舒服。楊森和當時的趙恒惕不能相提並論,趙恒惕是有名的忠厚長者,在湖南雖然談不上手握重兵,但頗得湘人擁護,幾次被軍閥趕跑,都是得到湘人的支持上台。所以趙恒惕歡迎吳佩孚入湘,一則是吳佩孚給湖南人的印象不差,二則是湘人對趙恒惕的敬重和信賴。但楊森則不同,他在四川本來就不是聲勢最強的一路軍閥,在川人的心目中也談不上多麼值得敬重,所以吳佩孚落戶白帝城,川中的軍閥和百姓都對吳氏心存芥蒂。
吳佩孚淪落江湖的時候,另一位直係軍閥孫傳芳卻依然在垂死掙紮。吳佩孚是一身傲骨,雖然孤苦無依、寄人籬下,但卻不願意為了東山再起去討好奉係、日本人甚至川蜀諸將。但也正是如此,他到哪裏,哪裏的人都畏懼他。吳佩孚不時作幾首唏噓世態的詩詞,爪牙雖不如前時鋒利,但他的虎威尚在。自中原入川,步步艱難,他卻義無反顧,寧可九死一生涉險蜀道,也不願向奉係低頭,這份膽魄換給別人,那是萬萬做不到的。自認是吳佩孚升級版的孫傳芳,就萬不可能學吳佩孚那樣,不就是去張作霖麵前裝裝孫子嘛!南京被攻克之後,孫傳芳就跑到了北京,對張氏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抬舉得張作霖當上了大元帥,也獲得了再次統兵南下的機會。
張作霖命令孫傳芳和張宗昌分別率領奉軍南下,隨後逼近徐州。此時國民政府正陷於寧漢分裂,所以未對孫傳芳、張宗昌的部隊給予有力抵抗,而這一仗更激發了國民政府自寧漢分裂之後的矛盾。蔣介石於8月12日宣布下野,胡漢民、吳敬恒、蔡元培、李煜瀛、張靜江等與其一起離開南京,蔣先至上海,然後返回原籍浙江奉化。23日,孫傳芳率部攻克徐州,此後便率部一路自津浦線進攻蚌埠,一路自宿遷進攻淮陰。此時張宗昌在集寧以及徐州東麵被馮玉祥部牽製,張作霖亦多次電阻孫傳芳冒進,但孫傳芳認為這是他東山再起的絕好機會,於是命令所部急行南下,逼近龍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