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去世以後,在北平的日本占領軍和偽政府官員紛紛前往祭奠,甚至連日本侵華最高司令官也參加公祭儀式。而華北淪陷區的各省市亦連續三日降半旗致哀,蔣介石亦親自致唁電給北平的什錦花園吳宅,“先生托誌《春秋》,精忠許國,比歲以還,勁節彌厲,雖暴敵肆其誘脅,群奸竭其簧鼓,迄後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義炳耀,海宇崇欽。先生之身雖逝,而其堅貞之氣,實足以作勵兆民,流芳萬古”。
因為自吳佩孚牙病發作到去世,隻有短短十天時間,所以吳佩孚的死因就變得撲朔迷離。目前來看,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被日本間諜殺害,吳佩孚的孫子吳運乾、吳運坤曾有詳細敘述;二是被國民政府的特工人員投毒致死,這是當時淪陷區報紙上的說法,因為國民政府害怕吳佩孚與日本人合作,所以選擇了這種方式;三是患牙病並發敗血症的說法,這是參與“吳佩孚手術”的日本高級間諜的說法。
吳佩孚的靈柩在北平拈花寺停放七年之後,到1946年12月才安葬於北平西郊玉泉山西麓的墳地中。抗戰勝利以後,吳佩孚生前的故交鄧錫侯、楊森等倡議發起公葬,國民政府發來褒電,“故吳上將軍佩孚,於淪陷期間,忠貞不屈,大節淩然,為國殉沒。為表彰忠烈,追贈陸軍上將銜”,時任貴州省主席的楊森主持公葬事宜,組成以行政院長孔祥熙、華北行轅主任李宗仁為主任委員的“蓬萊吳上將軍營葬委員會”,並向全國各界募捐公葬費。
(三)
對直係軍閥來說,“成也曹錕,敗也曹錕”,最後就來說說這位賄選總統。曹錕在離開河南回到天津之後,就住進了英租界內的19號院,和鄭夫人、陳夫人住在一起,劉夫人則另在英租界的泉山裏自己花錢蓋了寓所。
在曹錕的晚年,先後發生了兩件事。頭一件是陳夫人所生的兒子曹士嶽與其原配夫人袁怙貞發生扭打,曹士嶽情急之下開槍打傷袁怙貞,袁怙貞住院之後,袁家便將曹家告上法庭,曹士嶽還因此被拘留,最後還是與袁怙貞離了婚才作罷。第二件事就是曹錕的養子曹少珊。曹少珊是曹銳的兒子,過繼給了曹錕,實際上把控著曹錕家的財政大權,曹家的子女們常為此鬧矛盾,而曹銳當初是因為曹錕而死,讓曹錕心裏不忍對曹少珊過於苛刻,結果導致家裏經常為此發生爭吵。
曹錕身體連受打擊,使得他的糖尿病愈發嚴重,遂搬到劉夫人的泉山寓所居住。劉夫人怕泉山嘈雜,又專門給曹錕在僻靜處租了房子,還請西醫大夫梁寶鑒、德國醫生巴勒弟為他悉心治療,加上劉夫人終日守在床邊照料,幾個月後曹錕的病情逐漸好轉。曹錕病情好轉之後即搬回泉山,每日除了練習自己編的一套虎拳,經常打坐練氣功,還經常練習書法和繪畫。曹錕尤其擅長畫梅花、山石、螃蟹等,與畫家齊白石的交情篤深。曹錕的圖章多是齊白石所刻,圖章側邊總是會留有“布衣齊璜”的字樣。可見,這個被人稱為“傻子”的北洋驍將,並不是一個粗莽的武夫。
下野之後,曹錕身邊沒有什麼衛兵和幕僚,齊燮元、高淩霨、趙玉珂、吳秋舫、王璧臣、熊炳琦、楊欽山、蔡虎臣、宋哲元、肖振瀛、譚慶林、閻治堂、靳雲鵬等人經常往來於曹家,至於吳佩孚與曹錕的關係並不差,隻是吳氏“不入租界”的規矩不能破,而曹錕又不能自降身價去看吳氏,兩人的走動也就不多。閻治堂是最常出入曹家的人,沒事就會來找曹錕談談時局、打打麻將。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人於1935年成立了“冀察政務委員會”,並擬邀請曹錕出山,但曹錕予以嚴詞拒絕。在這裏還不得不提到曹錕晚年最為親近的劉夫人,這位劉夫人可以說是“巾幗不讓須眉”。據說日本人親自登門的時候,曹錕怕得罪日本人想要開門會見,結果劉夫人堵著門不讓他出去,並且表示寧願日日喝粥,也不能出去為日本人辦事。據說後來曹家若是有人來登門拜訪,沒有劉夫人的同意就不能進門,於是很多來勸說曹錕的偽政府官員如齊燮元等,也就不敢再登門。甚至有不少史學家也認為,曹錕在晚年能夠始終保持氣節,與這位劉夫人的貢獻脫不開關係。
1938年5月,曹錕因感冒轉成肺炎,經醫治無效,於17日在天津泉山劉夫人的寓所內去世,終年76歲。曹錕的葬禮非常隆重,吳佩孚雖然因自己定下的規矩不能親抵,卻派自己的夫人張佩蘭赴津吊喪,自己則在北平身穿重孝致哀。日方和國民政府都派人前來吊唁,而劉夫人則拒絕了雙方送來的大筆撫恤金。曹錕的家眷、舊部以及親朋數百人均參加了葬禮,靈柩葬於天津英國公墓。國民政府有感於曹錕的民族氣節,於6月14日發布特別訓令,予以表彰,並追授曹錕為陸軍一級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