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血濺佛堂:秋高馬肥又如何(1 / 2)

直係軍閥整體來說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馮國璋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人物包括馮國璋和“長江三督”李純、王占元和陳光遠;第二個時期,是曹錕主權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人物是曹錕、吳佩孚和“長江三督”齊燮元、王占元和陳光遠;第三個時期,是吳佩孚主權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人物是曹錕和吳佩孚;第四個時期,是直係的晚期,主要人物包括曹錕、吳佩孚、孫傳芳和馮玉祥。在直係的晚期,隨著馮玉祥倒向國民政府,主要人物其實就是吳佩孚和孫傳芳的“雙雄會”。

(一)

孫傳芳是個好戰分子,他在一次電文中曾寫下“秋高馬肥,正好作戰消遣”的話。把帶兵打仗說成是“消遣”,在古今中外的將領中,孫傳芳的這個提法可以說是非常新穎獨特。所以,孫傳芳可以一天沒有肉吃,但是不能一天沒有仗打。剛剛從奉天逃出來的時候,孫傳芳多少還是有點兒後怕的,他實在想不到張少帥比他爹出手還要果斷,多少心有餘悸。但是時間長了,打仗的癮上來,他就又閑不住了,據說還給張學良寫了封信,建議張學良固守東北、割據一方,以圖東山再起。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這位在大連當了一年多寓公的老人家又有點兒心癢難耐了,趕緊給大侄子張學良發了電報,勸張學良跟閻錫山、馮玉祥一致行動。對孫傳芳來說,亂世就是機會,他給張學良出謀劃策,就是希望張學良能夠選用他的計策,然後再次起用他統率兵馬。結果哪知道張學良不僅沒有按照他說的辦,反而出兵助蔣,這下算是把孫傳芳的戰爭夢一腳踩碎了。孫傳芳知道繼續在東北待下去沒有什麼意思,於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就回到了天津。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人到處拉攏從前的北洋係軍人,對孫傳芳這樣北洋末期的實力派自然不能放過。當時在天津的日本人土肥原賢二和岡村寧次,都曾拉攏過孫傳芳。岡村寧次更是利用同窗的關係多次登門造訪,動員孫傳芳同意在偽政府擔任職務。孫傳芳雖然是一個對戰爭充滿狂熱的人,也曾向張學良提出利用日本人的關係東山再起,但他並不願當亡國奴,更不願意淪為賣國賊,於是嚴詞拒絕了日本人的要求。

這個時候,同樣居住在天津的原國務總理、皖係元老靳雲鵬找到孫傳芳,不過並不是希望孫傳芳再幫助他當總理,而是來向孫傳芳宣傳佛法。於是,最為有趣而又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對戰爭充滿狂熱的孫傳芳,居然接受靳雲鵬的勸服,決定皈依佛門,做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隨後,孫傳芳還和靳雲鵬共同出資,將坐落在天津東南城角草廠庵的清修禪院修葺一新,改名為天津佛教居士林,靳雲鵬出任林長,孫傳芳出任副林長,經過他們的宣傳,陸續有三千多人參加活動。

但放下屠刀的孫傳芳,並沒有因為皈依佛門就換來得以善終的晚年。1935年11月13日午後,孫傳芳在居士林內被人用勃朗寧手槍擊中,身中三彈,立時身亡。而殺死孫傳芳的女人名叫施劍翹,她是被孫傳芳俘虜後處死的老軍閥施從濱的女兒,隱姓埋名苦等十年,終於報了父仇。這件看起來再明白不過的案件,後來卻成為一樁疑案,因為縱然施劍翹供認不諱,但其對案發當時的敘述卻多與事實有出入,加上多位國民政府要員出現在案件背後,使此案變得撲朔迷離,最終無果而終。孫傳芳死後被葬於北京植物園,終年51歲。

(二)

1928年伊始,在白帝城居住數月的吳佩孚準備移居萬縣,以解除楊森的麻煩,後又改移居大竹。離開白帝城以後,吳佩孚一行人便住進了大竹縣的雲霧山笠竹寺,但是在笠竹寺的吳佩孚依然沒有擺脫顛沛流離的命運。5月,川軍將領鄧錫侯的部下羅澤州師長率部包圍笠竹寺,將吳佩孚衛隊的所有人員繳械。12月21日,四川再次爆發內亂,楊森、羅澤洲、李家鈺聯手進攻劉湘,吳佩孚不得不於31日自四川綏定發出通電,聲明自己與四川的內亂無關。1932年,在張學良的邀請下,吳佩孚決定離開四川回到北平。

吳佩孚回到北平之日,張學良親率北平的文武官員數百人到火車站迎候,並以子侄之禮相待。但剛一下車的吳佩孚卻沒有給大侄子麵子,劈頭蓋臉就問九一八事變的時候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此後,吳佩孚便入住東四什錦花園胡同的大宅院,張學良每個月都送去4000元以供家用。在吳佩孚抵達北平之後,日方便想要拉攏這位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更是多次登門造訪,後來連直係軍閥齊燮元也在偽政府任職,受日本人委托來勸他,但是都被吳佩孚拒絕。早在四川的時候,吳佩孚就撰了一副對聯自勉:

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

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進租界,灌園抱甕,真個解甲歸田。

1937年,當南京大屠殺的消息傳來,吳佩孚絕食一天以示抗議。1939年11月24日,吳佩孚在吃餃子時,餃子餡裏的骨頭渣子卡在了牙縫裏,異常疼痛,幾天後竟然愈發嚴重。12月4日下午3時,其“學生”川本芳太郎帶著日本軍醫寺田以及護士,在齊燮元的陪同下來到什錦花園胡同的吳宅,寺田經過檢查,決定進行手術。下午3時45分,吳佩孚正式接受手術,但是在手術之後即陷入昏迷,於當晚去世,終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