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不願做平凡的小事,就做不成大事,大事往往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來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細小的積累可以獲得巨大的財富;千裏之堤,毀於蟻穴,細小的破壞可以帶來巨大的損失。窮不是命,富不靠運。人們常把命運寄托於那些大事上,殊不知決定你人生的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
案例品讀
李嘉誠——從茶館跑堂到亞洲首富
李嘉誠是廣東潮州人,他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朝的秀才,父親是一個教書先生。據說,李嘉誠3歲就開始讀唐詩,到小學畢業時,已經能讀《紅樓夢》、《資治通鑒》這些古典名著了。李嘉誠的堂兄李嘉智曾說:“嘉誠從小就像個書蟲,見書就會入迷,天生是讀書的料子。”這樣一個聰明的孩子,本是可以在學業上有所成就的,但隨著家庭日益衰敗,使小時候的李嘉誠過早地嚐到了生活的困苦,這也使他走向了另一條人生的巔峰之路。
在李嘉誠出世後沒幾年,全家的頂梁柱祖父就不幸去世了,因為父親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維持這個家,於是家裏的經濟條件從祖父死後就越來越差,生活也越來越困難。父親很想改變家裏的窘境,因為教書不能維持家裏的生計,於是,他好幾次丟下自己的學生,和別人一起去南洋做生意,但終因不懂經商之道,還是空手而歸,最後,他隻有在家裏教書,以此艱難地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
當教師的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嘉誠做人要真、要善、要有骨氣、有毅力。他不僅僅教給嘉誠知識,更教給他許多做人的道理。父親是一個很有學問的知識分子,盡管他很疼很愛自己的兒子,但他知道,過分地溺愛隻會害了孩子。後來有人說,李嘉誠的父親雖然一生平平,但在李嘉誠的眼中,卻是自己的偶像。父親的教導,李嘉誠終生不敢忘記。父親教的,也就是那些最簡單的做人準則,但李嘉誠學習這些準則,並使用這些準則,使自己逐步走向成功。
因為家窮,李嘉誠每天放學後都要到碼頭邊去撿煤屑,這樣可以節省一點家用燃料的錢。在李嘉誠10歲的時候,父親生了病,但家裏日常生活有時都維持不了,更不用說有錢去看病了。不僅如此,父親生病時更談不上有休息的時間,因為生活,父親還要堅持工作。小嘉誠常常看見父親在批改作業時嘴裏吐著鮮血,這樣的場景深深地印在了李嘉誠幼小的心靈裏。
不久抗戰爆發,家禍加上國難使李嘉誠一家的生活雪上加霜。為了避戰禍,他們一家人離家逃難,他們幾乎走遍了廣東所有的城市,他們居無定所,很多時候都是露宿街頭。在這期間,小嘉誠隻有和父母一道在街上賣一些雜貨掙點錢,過著忍饑挨餓的日子。最後輾轉逃到香港避難,這樣一家人才算有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生活。可是,生活再一次給年幼的李嘉誠以打擊,父親的病越來越重了。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母親常去集貿市場收集菜葉子當作家裏一天的口糧。可是因為父親的病長期得不到治療,已經病入膏肓,在不到40歲時就離開了人世。 父親的去世,使家裏隻剩下孤兒寡母了。因為李嘉誠是家裏的長子,他隻有放下拿到手裏隻有幾個月的初中課本,輟學回家幫母親維持家裏的生計。1943年的香港兵荒馬亂,到處都是失業的人,不用說孩子,就是大人也很難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母親日常隻有做一些手工活每天賺幾角錢,這樣無法養活一家好幾口人。在這段最艱難的歲月裏,李嘉誠的母親雖然起早貪黑、含辛茹苦地操持家務,但還沒有忘記教導孩子:要學會做人,培養李嘉誠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品質。即使在窘迫的困境麵前,也絕不低頭。以至於後來李嘉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想起當年母親積極奮進的生活態度,總會給他莫大的鼓舞。李嘉誠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孩子,急切地想幫助母親承擔家庭生活的重負,所以輟學後就到處找事情做。李嘉誠幾乎跑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終於有一家茶樓的老板看他可憐,答應小嘉誠在茶館裏當個跑堂。
茶館的跑堂是一份專門伺候人的工作,茶樓每天天不亮就開門迎客,一直營業到午夜還不能休息,不用說是對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就是對一個大人,這也是一個很繁重的工作。但是他想到自己的母親和弟妹都在溫飽線上掙紮,還是咬著牙拚下去。有一次,因為太累了,他把開水濺到了客人的身上,要不是客人替他求情,他差點就被老板辭了。雖然茶樓的工作很累,但小嘉誠在這裏卻學到了很多東西,因為茶樓是三教九流聚會的地方,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事,都能看到聽到。久而久之,就使他練出了一種眼力,一個人是從事什麼職業的,他的性格特征、生活習慣、為人處事,一見麵就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也知道了該怎樣與這樣的人去打交道。這樣的本領,對他後來的事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可能也就是所謂的“實踐出真知”。
李嘉誠在茶樓裏一泡就是兩年,貧困的生活使李嘉誠過早地成熟了。後來,在茶樓一些客人的影響下,他辭掉了茶樓裏的工作,開始從事自己的事業。
因為推銷被很多人稱作“富豪的起點”,李嘉誠開始找到了一份推銷員的工作。但是,推銷員是一個很複雜的職業,與其他職業相比,要求從業者有一些特殊的本領。例如,第一就是要能跑。對於這一點,李嘉誠沒有什麼難處,因為在茶樓裏當跑堂時,他常連續十幾個小時站在那裏也不感到腰酸腿痛;第二就是要學會對客戶“厚著臉皮”地死磨硬泡。關於這一點,李嘉誠在茶樓已經學會了跟任何人相處的本事了,他常不用死皮賴臉地纏人家,就能使人家接受他的商品。由於李嘉誠推銷有術,別人做不成的生意他能做成,使他所在那家工廠的效益越來越好,老板怕李嘉誠跳槽,便提拔他為業務經理,並破例給了李嘉誠20%的紅股,而李嘉誠不僅把工廠的銷售工作領導得有聲有色,更熟悉了自己所從事的這個行業——塑料產品的生產。
三年以後,李嘉誠辭去了推銷員的工作,向朋友借了一些錢,決定開創自己的事業。他在維多利亞港附近租下了一間小廠房,買下了一台破舊的壓塑機,自己辦起了一個名叫長江的塑膠廠。有人取笑他說:“這個廠隻有這塊招牌是新的!”但李嘉誠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雖然廠子缺乏資金更缺乏人才,但他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去,采購、設計、生產、推銷……他都會親自過問。他身兼數職:師傅、老板、工程師……那時,他每天工作近20個小時!當然,不管李嘉誠怎樣努力,他還是會碰見所有初涉市場的企業家常碰見的問題:產品出現積壓,資金周轉不靈。因為沒有把產品及時賣出去,導致他拿不出錢來還人家的借貸,一度麵臨破產的危機。據說,李嘉誠因此還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他最終沒有自殺,他冷靜地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時發現,自己出現困境的原因主要是操之過急,導致生產與銷售配合得不好。因此,他減小了生產規模,分出一些能幹的工人出去搞推銷。當然,他自己也背著產品去找代理商。因為自己的產品質量好,資金短缺的難關很快就過去了。很快,李嘉誠的產品進入了千家萬戶,這也為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後來,李嘉誠開始生產塑膠花,更是把產品銷往了歐美市場,年利潤一下子升到上千萬港幣。
這時,30歲的李嘉誠已經成了婦孺皆知的“塑膠花大王”了。可就在自己的產品暢銷全球的大好形勢下,李嘉誠卻敏銳地覺察到,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塑膠行業,自己的好日子很快會過去,自己的事業要想做得更好,就需要另辟蹊徑。於是,經過反複商討之後,他開始進軍房地產業。幸運的是,這時,恰好有一個美國財團出了300萬港元的高價買下長江塑膠廠,於是李嘉誠賣掉了塑膠廠,用這筆資本開始在香港買進房地產。幸運之神總是眷顧李嘉誠,幾年之後,香港的房價果然暴漲,先走一步的李嘉誠一下子從千萬富翁跨入了億萬富翁的行列。
後來的李嘉誠,已經成為了一個成熟的商人了。在1966-1976間,香港人爭著廉價拋售房產,而李嘉誠卻反其道而行之,將自己所有的資金用來大量收購房地產。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的房地產價格開始回升了,李嘉誠從中獲得了200%的高額利潤。
他中標香港地鐵在中區鬧市的中環站和金鍾站的興建,因為這是香港最繁華的地段,也是最值錢的地皮,他因此被稱為“地王”。第二年,李嘉誠中標所建的環球大廈和海富中心先後建成拍賣,為李嘉誠賺得了數億港元的財富。緊接著,李嘉誠又設法買下了一家老牌英資水泥廠和黃埔造船廠,在香港創造了一樁樁經濟奇跡。
就著樣,李嘉誠以獨特的經營方針和策略,還有把握時機的準確和果斷,超凡的毅力和信念,步步為營,節節高升,最終登上了香港首席大富豪的寶座。1992年,美國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李嘉誠以38億美元的個人財產列世界第35位,成為全球華人中的首富。
成功法則
小事改變命運
很多人認為,隻有立足於大事情,才能有富貴,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可對於家境貧寒的李嘉誠來說,他無法在一開始就有很好的基礎去做大事,於是,他隻能從生活的小事中去學習。不難看出,正是他在茶館的工作中,通過研究人的言行舉止,練就了把握人的內心世界以及準確判斷人的本領,這為他以後做好推銷員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李嘉誠的經曆告訴我們,同樣的小事情,有心人能從中學到大學問,幹大事情;不動腦子的人,終生隻會做一個跑腿的人。所以,從小處著眼,從細處著手,也能做出大學問,能成就一個富豪的誕生。
李嘉誠小時候應該說是一個有心人,或許是因為處在社會的最低層,又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他得罪不起那些來到茶館的客人,要想客人滿意,他就要摸透客人的性格脾氣,因此,他可能就會潛心觀察不同的人,揣摩不同人的心理,以求得讓客人對他滿意——這種經曆恰恰打造出了一個優秀推銷員的特質,使他以推銷員為跳板,轉而投身實業,從而成為一個富豪。很顯然,李嘉誠這種富豪的特質,是在給人端茶倒水間獲得的——從小事情中求得大學問。
不難看出,人們通常都是在做著一些瑣碎的小事,能否從中發現可以“濟世”的學問,對一個人的成功至關重要。很多人由於沒有注重小事的習慣,一心想做大事情,習慣性地漠視小事,致使他們在後來的工作中忽視了小事中的學問,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成功的機會。
戴維是法拉第的老師,他們一起在英國皇家學院工作。當時,當奧斯特發現當導線上有電流通過,導線旁的磁針就會發生偏轉時,皇家學會的一名叫沃拉斯頓的會員也很聰明,他想電能讓磁動,磁為何不能讓電動呢?便和戴維一起設計了一個實驗,在一個大磁鐵旁放一根通電導線,看它會不會旋轉,結果沒有成功,戴維和沃拉斯頓也就再不提此事。皇家學會兩個權威失敗了的實驗,倒讓沒有什麼名氣的法拉第記在了心裏。事後他獨自一個人躲在實驗室裏來做這個試驗,可他也失敗了很多次。一次,他在河邊散步,看見一個孩子劃著一隻竹筏,巨大的竹筏被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調動自如。這件小事令他茅塞頓開,他感到那導線不能轉動是拉得太緊的緣故。於是,他回去在玻璃缸麵倒了一缸水銀,正中固定了一根磁棒,棒旁邊漂一塊軟木,軟木上插一根銅線,再接上電池。就是這一個小細節上的改變,他的試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