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輯 忠於自己的事業(1 / 3)

朱熹曾經過說:“專心致誌以事其業”,這句話所表達的就是要忠於自己的事業,這是用一種恭敬嚴肅地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一心一意、任勞任怨、精益求精。窮不是命,富不靠運。忠於自己的事業是做好事業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案例品讀

克萊門提?史東——從寒門孤兒到保險大亨

克萊門提?史東是美國保險公司的董事長和主要的股份持有人,同時也是阿波特-柯維爾公司的董事和主要股份持有人,並且還是霍斯思書店的董事長。他可算得上是美國最富有的人之一。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他擁有個人資產達4億美元之巨。他一生都從事推銷,推銷保險,推銷自己的信念和致富的方法。

史東出生於1902年,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隻剩下孤兒寡母兩人相依為命,家境貧寒,生活非常艱難。

為了維持生計,史東的母親曾做了許多年縫紉女工,並用省吃儉用攢下的一點錢向底特律的一家小保險公司投資。這家保險公司是專做健康-意外傷亡保險的,後來她成了這家公司的保險推銷員。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母親對年幼的史東影響很大,無形中,也就種下了他這一生事業的第一顆種子。

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為母親分憂。課餘時間,他賣報掙錢。報童之間經常為爭奪地盤而發生爭執,他也經常受到比他大的孩子的欺侮。由於他從小個性就比較剛強,一般是不肯示弱的,而結果往往是他占上風。

有時,他到一些小飯館小酒吧裏賣報,因為那裏聚集的人多,而且能遮風避雨。那些老板卻討厭這些小報童,見到就趕;史東不知被趕出去多少次,可他總是趁老板不注意又偷偷地溜回去。這也造就了他不怕碰壁的堅強性格,日後成為競爭中的強者。

就在克萊門提?史東初中剛畢業,將要升高中的那年夏天,母親見他閑在家裏,就讓他試著為保險公司拉拉生意。他依照母親的指點,來到一座辦公大樓前。這時他不知道該從何開始,不敢走進大樓。他站在那兒,心裏重複著母親對他說過的話:“當你嚐試著去做一件對你隻有好處而不會有壞處或損失的事時,不要有顧慮,說幹就幹!”這樣,他便有了勇氣,毅然地走進了那扇大門。

他從一間辦公室走到另一間辦公室,不斷地勸說人們到底特律健康——意外傷亡保險公司投保。他甚至不敢有片刻的猶豫,擔心恐懼會乘虛而入。他從底樓一直跑到頂樓,逢人就說,終於爭取到兩位客戶。盡管成果並不理想,他卻非常高興,因為這是他第一次當推銷員的成績呀,這已經相當令人鼓舞了。

萬事開頭難,隻要有良好的開端,就不愁將來沒有發展。由於他爭取到兩位客戶,史東在保險公司的賬戶上也就有幾元錢傭金,數字雖小,卻標誌著零的突破,也是史東人生曆程的一座裏程碑。

從那以後,史東對自己的推銷才能產生了信心,相信有一天自己一定會成為一名出色的推銷員。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確具有這方麵的資質。

他接著幹下去,隨著經驗逐漸豐富,他成功的比率也日漸增加。這一來,他的興趣更濃了,隻要是空閑時間,比如節假日,學校不上課,他就跑出去拉生意,他越做越順利,有時一天竟能做成10多筆生意,甚至最多的時候能做成20多筆。這樣,他這一天的收入就相當可觀了。

有時,他問自己:我為什麼每天都能有收獲?每天都能有新的發展?他認為,這主要是緣於自己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幹一件事,最關鍵的是自己一定要有信心。

正當他為已經取得的成績而高興的時候,有人帶信來:校長叫他去一趟。

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推開校長辦公室的門,校長對他說:“你知道自己違反了校規中哪幾條嗎?”史東說:“我不知道。”校長說:“你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你現在收入已經比我這個校長還高了,知道嗎?”“不知道!”史東聽出對方是在奚落他,他不能忍受,一轉身走了出去。他就這樣退了學。

中國有句俗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一般人看來,他一個中學生為了賭氣而離開學校,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但對於執著於某一件事的人來說,也未見得完全是壞事,因為這樣一來,他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喜愛的那項工作中去了。

退學以後,史東一身輕鬆,毫無牽掛地到密執安州各地去,為他母親所在的那家保險公司服務。他的成績顯著,每天可以拉到30多位客戶,多的時候能拉到40多位,比在學校時更上一層樓了。

在剛滿20歲的時候,他來到芝加哥,設立了自己的保險代理公司,給這個公司起名為聯合保險代理公司。實際上,公司成員隻有他一個人。公司開張的第一天就生意紅火,拉到了50多位客戶來投保。史東因此對自己更加充滿了信心。

後來,他又將業務範圍擴展到伊利諾伊州。生意前景越來越看好,有一天他居然拉到120多個客戶,真是叫人難以相信。然而,這卻是事實。

隨著公司經營範圍的不斷擴大,客戶的增多,史東開始感到人手不足是個主要問題了,於是決定招兵買馬——雇傭兼職人員來為他幹活。在這以前,他一直認為,隻要自己的力量還可以承擔,他就決不雇傭工作人員。事業剛剛起步,多一個人就多一份開支。可是現在不同了,他已經開始感到,要想進一步擴展事業,就非得要增加人員不可,否則,他將失去許多機會。他通過征聘的形式,從眾多的應聘者中選擇了幾名推銷員。

在那些應聘信中,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比如有來自印第安納州和威斯康星州的,盡管他沒有錄取這些人,卻從中受到啟發。他突然想到,為什麼不讓這些踴躍應征者在當地為他所代理的保險公司拉生意呢?好主意!他立刻將這一想法付諸實施,在那兩個州雇傭一些人,幫助公司展開業務。

從這以後,他由點到麵,四麵擴展,相繼在其他州也征聘推銷人員,從東到西,由北到南,覆蓋麵愈來愈大。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他的保險推銷人員已有1000多人了。

為了加強對廣大推銷人員的管理,史東任命了各州的負責人;然後,又任命區域性負責人來管理這些州負責人。自己身邊還有幫手,幫助統管全國和芝加哥總部的工作。他的經營局麵已基本打開,這時他還不到30歲。

再幸運的人,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正當史東的保險代理公司蓬勃發展之際,卻出現了全國性的經濟不景氣。許多工商企業紛紛倒閉,這對保險事業無疑是個不小的打擊。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大多數已無錢投保,即使有一點錢,也首先要考慮眼前的生活問題,無暇顧及遙遠的未來的事了。

麵對這樣的現實,保險公司的許多推銷人員都失去了信心,感到悲觀失望。史東心裏也著急,不過他覺得這個時候必須給手下的人鼓鼓氣。他對他們說:逆境中也可以獲得成功,秘訣就在於你自己必須是樂觀向上的,你一定不能失去信心和決心。推銷員的悲觀與樂觀都可能影響客戶。為了使自己的話更有說服力,他親自示範,到紐約州去推銷保險。事實證明,盡管市場不景氣,他仍能達到20年代的推銷水平。

經過這次波折,史東自己也發現了這樣一個道理:在經濟上升時期,做什麼都容易,對手下的推銷人員不必操過多的心;可一旦遇上困難時期,麵臨真正的考驗,許多人就承受不了了。由此可見,提高推銷人員的心理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他決定大力向他們灌輸自己的那一套積極的精神態度,並開展首次推銷訓練運動。

在訓練運動中,他親自深入到第一線視察,與工作人員交流,並表演示範。盡管如此,還是有許多人振作不起來,紛紛辭職不幹了。1000名推銷員,到後來隻剩下1\/5仍堅守崗位。這也是一種自然淘汰,留下來的200人個個都是好樣的,他們訓練有素,能接受史東的經營思想,工作效率也很高,到了全國經濟複蘇的時候,他們甚至創造了遠遠超過1000人時的輝煌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