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你的朋友圈中有多少泡沫(1 / 3)

表情很豐富,內心卻蒼白:交往很頻繁,摯交卻稀少:圈子很熱鬧,生活卻無聊——這是很多人人際泡沫的真實寫照。正所謂: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交流的途徑和機會越來越多,每個人都難免會遭遇人際泡沫。因此,當你感到身邊朋友很多,心卻很孤獨時,不妨仔細想想,你的朋友圈中有多少是泡沫。果敢地擠掉它,不要為其所累,是為明智之舉。

十個朋友,九個泡沫

在相親類節目中,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些從事與人打交道比較多的優質剩女老是抱怨生活很宅,朋友很少,譬如模特、主持人、高級白領、銷售精英、女老板……想不明白的是,她們明明置身於萬千人群中,卻為何總是倍感孤獨呢?原來,她們朋友雖多,大多數卻是泡沫,用她們的話來說就是“工作往來的客戶能當作真正的朋友嗎?”

在身邊,我也時常聽到太多類似的感慨:置身於這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交流的途徑越多、越便捷,為何可交心的朋友卻越少,越感孤獨呢?這種人際泡沫現象,我也是感同身受,而且發現在當下每個人的朋友圈中,幾乎十個朋友裏,九個是泡沫。人際泡沫成了當下社會的普遍現象。

我的一位從事汽車銷售已經七八年的朋友,他接觸的客戶遍布各個行業和領域,給我的感覺是個朋友很多,人脈很廣的人,他也以此為榮。但之後的一件事,卻讓他發現事實和他想像的大相徑庭。

有次他在路上接受一個問卷調查,其中有一欄是“填寫出意外後的緊急聯係人時,除了家人,您能想到幾個可以聯係的朋友”,當時他想了半天,腦子裏竟然一片空白,難道他真的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

這件事情對他的打擊很大,他開始頻繁地參加一些以前不屑的交友聚會,希望能夠交到真正的朋友,可是事與願違,反而越來越感覺到這種活動的無聊,現在他被人際泡沫的問題困擾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我首先告訴他說,不要對此大驚小怪,每個人都幾乎不可避免地遭遇人際泡沫。因為各種原因,當然絕大多數是因為工作原因,我們每天可能都會和一群陌生人說著不相幹的話,喝著不相幹的酒。數一下自己手上的名片,有多少是可以直接扔掉的?看一下自己QQ、MSN裏麵,有多少是自己不會主動去聊天、甚至不知道名字的?手機通訊錄裏的電話接近飽和,節假日時,是不是都把祝福的短信群發,而沒有想送點特別祝福的朋友?

這些工作上往來的朋友,絕大部分都隻是一麵之緣,下次有事需要再聯係的時候,跟陌生人沒什麼兩樣。這種看似膨脹實則空虛的人際泡沫,就是當下都市人朋友圈子的真實寫照。

朋友聽了,顯得平靜多了。於是,我再跟他分享我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一些感受。我從1999年大學畢業到參加工作,再到現在創業成立自己的公司,已經有11年時間了。工作這麼多年,換過的工作不下十份,通過其他途徑認識的朋友暫且不說,就說同事,就達到幾千人。

性格隨和的我,工作的時候和同事的關係都很融洽,是個善於經營人際關係的人。但是十年下來,我的體會是,每次跳槽後能和原來公司同事保持聯係的也不過幾個人。

我時常也會檢討自己,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太好,還是另有蹊蹺。但經過我這麼多年的體會和研究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極其正常的。因為在工作中認識的人,更多是因利益而存在,能真正成為朋友的寥寥無幾。同事是因為工作關係而認識的,既然跳槽了,以前的工作關係不存在了,自然會疏遠。但並不是說,同事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十年的打工生涯,我同樣認識了不少比金子還寶貴的朋友,雖不多,卻足可以驅除人生的寒意,溫暖一生。

我這樣一分析,朋友也就釋然了。

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很多為生計而疲於奔命的人,因為無法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冷靜思考,所以極易陷入人際泡沫的誤區中難以自拔。他們分不清工作跟自己生活的不同,以為工作的交往就是交朋友了。再加上一些書籍片麵強調人脈的重要性,譬如“人脈就是錢脈”、 “人脈就是命脈”、“一個人的成功800-\/0取決於人際關係”等觀念的誤導,人與人的競爭就演變成了人脈的競爭,每個人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在擴大人際交往上拚命,惟恐落於人後。

為了擴展人脈,每個人無不挖空心思通過各種途徑去結交朋友,而且用大量時間和精力維係關係,甚至有時候還以犧牲與家人共處的時間為代價。他們用電話、電腦、傳真等現代通訊工具維係著自己與社會的熱鬧關係,常常日夜顛倒地加班、應酬,每天的生活就是工作、飯局,兩點一線。

有位做房地產銷售代理的同學就經常跟我倒苦水說, “有時候我真搞不明白,是賺錢為了生活,還是生活為了賺錢!”同學這幾年為了擴展人際關係,犧牲了很多。沒有意義的應酬多了,節假日在家的時間少了。一年四季經常要去旅遊勝地參加各種名目的會議,每次都覺得很無奈,不去不行,會得罪朋友。

同學說: “上周日是我結婚5周年,早就答應老婆要好好慶祝一下,但當天卻被客戶強行拉出吃飯。我隻好給老婆打了個電話說明,雖然老婆很寬容,沒有說什麼,但是這樣的事情一多,總覺得愧對老婆。有時候難免有點胡思亂想,感覺挺沒勁的,生活都本末倒置了,賺錢不就是為了能夠幸福生活嗎?但現在好像是倒過來了,為了賺錢,犧牲了生活……”

其實,這位同學倒真沒有胡思亂想,他說的話正是當下很多人的真實寫照,他們經常把知心朋友,甚至親人擱淺,把大量時間用於各種人際、利益關係的應酬。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顯然是劃不來的,而且累得自己身心疲憊。

如前麵所說,大家都意識到人脈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其可能產生的泡沫。如今的商業社會儼然成為利益的社會,人際關係更多是以利益為前提,一旦失去利用價值就是淪落;另一方麵,人們患了用情恐懼症,害怕受到傷害,感情的付出愈加收斂。所以,把人際網絡等同於真情實感的真朋友,隻是理想化的願望而已,人際泡沫反而是生活的常態。有人說,人際關係泡沫顯示了在社會變更時期的缺憾,是不無道理的。

“商業社會,不進則退,一旦失去被利用的價值,就是淪落。”安妮寶貝的小說《彼岸花》中的這句話聽起來很殘酷,卻揭示了維係人際泡沫的實質。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更是道破了朋友關係的脆弱——在利益麵前,友情何其脆弱,當利益和友情放諸天平的兩端,友情無疑會讓位於利益。

所以,越是物欲橫流的時代,知己越難求;越是人前喧囂和繁華,人後就會更加落寞和淒涼。正像有人所描寫的, “某個時刻眾人簇擁,繁華似錦,一層層退卻後隻餘荒涼;當月白星稀,許多人的孤寂之情如水落石出。”

與人際泡沫對應的是城市荒漠。很多人都把城市比喻成鋼筋水泥的叢林,城市越來越大,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心靈卻無處安放。顯然,中國的城市心靈正在經受著人際泡沫的考驗。

要想活出自我,享受人與人心靈的共振,就需要尋求心靈的突圍,有效地為人脈網絡“脫水”。合理規劃交際範疇,懂得及時清理人脈,過濾和割舍那些給你帶來困擾的泡沫。從職業的角度來說,要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公私分明,不能過分地期望所有的同事、客戶都能成為交心的朋友。最後要學會轉變“謹慎用情”的觀念,以心換心才能實現利益、情感的雙贏。

泛交際模式引發人際泡沫

生活在科技和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你要是沒有三五成群的朋友,不但不利於自己,恐怕還能引來別人看怪物似的眼光。

有了許多朋友,卻有人對你說,你的這些朋友隻不過是毫無用處的人際泡沫,根本算不上朋友,恐怕你的心情會更加糾結。

高科技的信息時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方麵麵快捷和方便。想找朋友,各種交友聚會和交友論壇多不勝數;想要聊天,想看看遠在天邊的朋友,那更沒問題,哪怕隔著萬水千山,打開電腦就能搞定。你們每天見麵,網上聊天,說著親密的話語,說不定還商量著未來的人生大計,不說是生死相隨吧,至少也算得上是親密無間。都親密無間了,還說是人際泡沫,你心裏能爽得起來嗎?

你看重朋友,這不是你的錯。因為朋友自古以來,就在人的生命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並且很多時候,還是助你成功的捷徑。某研究中心曾做過一項調查報告,稱人們成功機率,自身的原因隻占五分之一,而其他的五分之四則來源於各式各樣的朋友和各種機遇。這幾乎就是毫無疑問地告訴你:想要成功,沒有朋友是不可能的。

你當然也想成功。於是,就開始瘋狂地應酬。交際,大把大把的金錢和精力投資在交友行動上,把自己搞得交際花一般,把關係網建得連通五湖四海.延伸海角天涯,讓自己進入泛交際時代。

你的朋友越來越多,但你卻從沒考慮過一個問題:朋友的含金量。你以為抓在手裏的都是金粒,根本不會想到其實那隻是一把陽光下閃著金光的沙粒吧。

這些閃著金光的沙粒其實就是人際泡沫,因為你雖然把他們看成朋友,但他們真起不到朋友應有的作用。

為了一些沒有任何用處的沙粒,卻投入無限的精力和財力,甚至嚴重影響到你正常的生活和快樂,真是一筆賠得一塌糊塗的生意。

記得有天剛我下班回到家,就聽到鄰居小周家傳出吵鬧聲。這小夫妻倆,吵架幾乎成了家常便飯。敲開門,剛想安慰幾句,小周的愛人李寧就喋喋訴說起來:原來,小周每天下班都沒按時回過家,總是這個朋友聚會,那個朋友生日,一天到晚看不到人影。這還罷了,最讓李寧生氣的是,他每月的工資,還沒過半月就光光的了,全是用來陪朋友去玩,去喝,去唱。這不,今天剛領薪水,還沒走到家就少了五百多,又是和他那幫哥們去喝了。“他心裏還有沒有這個家呀!要沒心過日子,就離!”

小周委屈地說: “那都是鐵杆哥們,應酬哪有不花錢的!”

“你還有理了?什麼狗屁鐵哥們,你們就是酒肉朋友,狐朋狗友……”李寧氣得大叫,小周也還擊道: “你瞎嚷嚷什麼?我朋友多,人家愛跟我來往,那說明我人緣好。像你,就知道掙了錢窩家裏,連個朋友都沒有……”

“我是沒朋友,你的朋友多,管用嗎?上一次在醫院躺了半個月,把我累死。你的那些朋友呢?你的好人緣,怎麼不來看看你呢……”李寧越說越委屈,抓起一個煙灰缸就衝小周砸過去。幸好小周躲得快,沒砸在身上。

交友應酬,給自己找點快樂,人之常情。但要因此冷落了家庭和妻子,就得不償失了,何況還隻是一些無用的泡沫。

小周忙於他的關係網建設,僅隻是把家搞得一團糟,而於慧和張強,就麻煩多了。那天,突然接到於慧的電話,說搬家了,請朋友們過去聚聚。

於慧原來的房子在市中心,地理位置好,購物出行也非常方便。這麼好的房子又換了?難道有了更好地段的房子?

按著於慧的地址來到她的家,不由大吃一驚。於慧現在的房子竟然在三環之外,遠離了繁華的鬧市中心。雖然清靜了許多,但購物,出行就麻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