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究竟是什麼,讓你在關係中戰戰兢兢(1 / 1)

怕生是人性的特征,也是人性的弱點

前幾日,課堂上來了一批新學員,一位20多歲的小夥子令我印象深刻,他叫浩明。在我的印象中,如今的“90後”朝氣蓬勃,個性自我,身上帶著滿滿的正能量,但浩明卻是一個例外。他非常靦腆害羞,總是一個人安靜地坐在教室後排,既不會主動和人說話,也不會舉手回答問題。

“讓每一位學員在我的課堂上都有所收獲”,是我事業追求的方向,於是我主動和浩明攀談起來,但很快就發現,他說話時眼神總是躲閃,不敢和別人對視,經常采用搓手、撓頭、抿嘴等小動作掩飾自己的內心。

“你這人很怕生。”我直指問題所在。

浩明的眼睛亮了一下,猶豫了幾秒,才小聲地說道:“老師,我是一個靦腆害羞的人,很怕生,又敏感,見到不熟悉的人不知道該說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相處。就算對方主動和我交往,我也會特意疏遠,寧願自己一個人待著。這讓我的生活和社交一團糟,我很苦惱,該怎麼辦呢?”

其實,有這類困擾的人不在少數,同時這種情況也是一種常態。

怕生的人一般屬於內向性格,大多靦腆,不愛說話,不善於和人打交道,更喜歡獨處,看上去會有一種“冷冷的矜持”。而這類人其實在人群中占到1\/3~1\/2,也就是說,每兩三個人中間就會有一個人是靦腆並敏感的。之所以我們平時看不出來,是因為很多人有意裝出一副十分健談的樣子。

進一步說,怕生一部分與我們的個性有關,但說到底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天性。麵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我們的防備心理會明顯提高,也不會輕易地表現自己。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或多或少地有些怕生,也不需要太過擔心,畢竟有那麼多人陪著你“怕生”。可是這仍會讓人苦惱,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每個人也需要借助交際的力量達到理想的生活狀態。

據我觀察,有些人的“怕生”已經變成一種病,你有沒有聽說過“社交恐懼症”?這類患者主要表現為對社交場合和人際接觸的過分擔心、緊張和害怕。其實,這不是他們的本意,他們也知道害怕是過分、不應該或不合理的,但仍然有一種無法自處的窘迫,極少有戰勝膽怯的時候。與這類人交際,常常會陷入沉默和隔閡之中,你能顯而易見地感受到他的不自在,浩明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是這種情況,你就不能掉以輕心了,有必要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治愈”措施。

其實,正值青春期的時候,我一度也很怕生,但凡到了陌生的環境,麵對陌生的人,我的手腳就不知道往哪裏放,就連說話都會結結巴巴。結果我發現,別人都不怎麼喜歡我,甚至對我不怎麼耐煩。是啊,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寶貴的,為什麼要和講話都講不利索的人一起共事?但現在,我可以在眾人麵前侃侃而談,在公眾場合進行演講,還會經常在幾千人的會場講授我的課程。

那麼,我是如何做到的呢?改變,源自我的高中時期。

我曾經作為赴美高中交換生在美國學習交流過一年。

剛到美國時,我感到非常不適應,因為美國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提前布置作業,要求學生針對某一話題發表演講,課堂一開始就會請學生上台發言,而其他學生隨時準備質疑與發難。小組討論,輪流發言,這都是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而習慣了認真聽講、被動記錄的我,完全不能適應。

小組討論時,我總是默默地坐在一邊傾聽,從不敢主動舉手發言。

生活中,同學們經常組織各種社交活動,而我隻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後來,莉娜老師告訴我:“沒有人會主動發現你,除非你主動表現自己。”

於是,我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改變自己的狀態。每天早晨,我都會對著鏡子練習說話,把自己當成一個陌生人;要求自己每月參加一次社交聚會,並與陌生人主動攀談;業餘時間,我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參加培訓班,努力學習並刻意練習社交和溝通技巧。不到半年的時間,我已經成為小組討論中最活躍的一員,成為那個在人群中侃侃而談的人,即便再多陌生人,也不畏懼。

一名高中生的自我拯救,對你是否有觸動呢?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夫人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大部分人都像茶包,不在熱水裏,我們都不知道原來自己這麼有能力。”

想要自己不再“怕生”,就要全力以赴地鍛煉自己的能力。當你真的全神貫注於此,你想要的一切終究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