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很多學員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年紀越大,認識的人越多,卻越發感到孤獨?
你大概也有過這樣的體驗吧—想要找人談談心,可拿起電話,翻遍了通信錄,也不知該打給誰;想要出去透透氣,可想來想去,實在不知該如何分配那些孤獨而無聊的時間;在人前似乎和誰都能打成一片,在人後卻又仿佛跟誰都沒法聊到一塊兒;每個人都以為你的生活夜夜笙歌,卻無人知曉你每個夜晚的孤枕難眠……
在這個網絡時代,距離已經不再是人們的困擾,哪怕相隔千裏,我們也可以隨時通過網絡與人進行“麵對麵”的交談;哪怕安坐家中,我們也可以隨時了解千裏之外發生的事情。然而,奇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並非越來越近,反而似乎越來越遠了。很多人看似總有很多的社交活動,動動手指頭就能找來一票陪他吃飯、唱歌、打球的朋友,但不管日子過得多麼熱鬧,心裏的孤獨感卻始終揮之不去,仿佛熱鬧隻是別人的,而自己就像一個旁觀者,永遠也無法真正融入人群,與孤獨如影隨形。為什麼我們會越來越孤獨?
從心理學方麵來說,人之所以會產生孤獨感,是因為沒有獲得足夠讓自己滿意的社會聯結,從而產生不舒服的情緒體驗。我們知道,人類是群居動物,對群體有著非常強烈的依賴性,當我們感覺自己被別人排除在外,無法真正融入群體的時候,就會因為心理上的依賴感得不到滿足而陷入一種不好的情緒,孤獨感就是這樣產生的。
孤獨與孤單不同,孤獨是人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而孤單則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比如,一個人很孤單,隻要有人陪伴在他身邊,這種孤單的狀態就會被消除,但這個人心中的孤獨感卻未必會因為有別人的陪伴而減少或者消失。所以我們說,孤獨的人未必是孤單的,而孤單的人也未必都會覺得孤獨。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孤獨感,不是因為身邊沒有人陪伴,也不是因為缺乏交朋友的能力,而是因為我們心中沒有歸屬感。什麼是歸屬感呢?心理學上是這麼定義的:歸屬感是一種人希望被接納為一段關係或群體的一部分的情感需求,人們渴望能夠在一段關係或一個群體中作為真實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視。
注意這裏的一個關鍵詞—真實的自己。
通常來說,在小孩子身上,孤獨與孤單的界限並不明顯。對很多小孩子來說,隻要有人陪伴,往往就不會覺得孤獨。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界限就會變得越來越明顯,直至兩種狀態完全分離。
這其實並不奇怪。年紀小的時候,我們還不曾學會掩飾與偽裝,總是輕易地就把真實的自己展露出來。高興了就笑,不高興了就哭,生氣了就罵,喜歡了就搶—這樣真實而鮮活的我們,完全暴露於人前。所以,當我們以這種真實的姿態與別人發展出一段關係或加入一個群體的時候,對我們來說,這個人或群體所接納確實是真實的我們,這是一種真實的肯定與重視,能夠很好地滿足我們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