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前些時候,我把自己的微信簽名換成這句話。之所以提到這個,是因為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近段時間的一點感受。
我有一個關係不錯的朋友,平日裏相處挺好的,他這人哪兒都好,就是有個毛病,喜歡占小便宜。當然,關係在這兒放著,很多時候大家也不會太計較,不過上個月,他網購時突然收到短信,告知商品降價,要退還給他差價。
當時他還跟我提起這事,我趕緊告訴他,這很可能是騙子的套路,千萬不要輕信。然而,結果可能大家都想到了,他傻乎乎地按照對方要求提供驗證碼什麼的,最終被騙了好幾百塊。
對此,我實在是忍無可忍,就曆數了他因為貪小便宜而吃過的虧,希望他能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個道理。沒想到,這哥們兒竟然生氣了,說我揭他的短,就如同打他的臉,讓他丟了麵子。
我就不服了,之後,我和他兩個星期都沒怎麼聯係,直到上星期才剛剛有所緩和,跟幾個好友又小聚了一下。當然,我也吸取了教訓,不再提那件事了。沒想到,聚會結束回家的時候,他又被街邊掃碼領禮品的活動給吸引過去了,最後成功領到一包餐巾紙。
我當時強力忍住再次提醒他的衝動,嘻嘻哈哈地說領包紙也不錯,剛好能用到。這個朋友聽了就很開心,然後最近的這些天,我看著他每天被垃圾電話、短信騷擾時不厭其煩的樣子,也隻能在心裏暗自發笑了。
我已經想通了,雖然沒有盡到提醒朋友的義務,但是我們的關係維持好了呀,凡事有得必有失,我姑且認為這也是個正確的選擇吧。所以,我特意換了微信的簽名,就是想多提醒自己,很多事情,看透即可,何必說透呢?
寫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一位著名的作家馮驥才,他的文章寫得好大家都知道,不過大家不知道的是,他也是一位溝通交流的高手。有一次馮驥才在美國訪問時,租住在一所賓館裏。一天,一個美國朋友帶兒子前來做客。兩人許久未見,相談甚歡。就在他們交談的時候,那個精力旺盛的小孩,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熊孩子”,竟然不脫鞋子爬到馮驥才的床上,蹦蹦跳跳的,還連翻帶滾,把床上弄得一團亂,然而他的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馮驥才有些看不下去了,想要阻止,但是他考慮到,如果直截了當地請他下來,勢必會使朋友感到難堪,說不定一怒之下還會重重責罰小孩,如此勢必影響彼此的感情。
怎麼辦呢?馮驥才想了一會兒,委婉地對朋友說了一句話:“好朋友,請您的孩子到地球上來吧。”那位美國朋友這才注意到如此淘氣的孩子,不過他也沒有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指責,而是同樣不失幽默地回答道:“好,我和孩子商量商量!”
很快,在父親的勸說下,孩子跳下了床,安靜地坐在椅子上。
對於朋友小孩的調皮行為,馮驥才難以啟齒批評,於是他用“回到地球上來”替代“下到地上來”,這樣一來,話語委婉風趣,不“傷人”,立刻博得朋友的認同,順利地解決了棘手的難題。
這種“看透不說透”的溝通技巧,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這有助於我們維持更好的人際關係。
不過遺憾的是,生活中我們不乏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隻管自己說得痛快,該說的不該說的總是口無遮攔地一並傾出,也不管聽的人是否樂意;當與別人發生爭執時,他們會十分較真,直到讓對方閉口不言才罷休,從不顧及他人的尊嚴與感受……
這樣的人看似口才好,但在我看來,如此說話隻會給人沒有教養、為人輕浮之感,惹來他人反感不說,還容易遭到記恨,實在得不償失。
我大學時學習過一段時間的國畫,起初以為自己掌握那些勾線技巧是最要緊的,然而老師卻說各種頓挫、轉折、提按並不難學;學國畫,難就難在掌握“留白”,而留白才是國畫的精髓所在,往往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現在回憶起來,我聯想到了“看透不說透”的溝通技巧,這和留白頗為相似,是人際溝通中的一種境界,需要我們仔細體會和品味。
一個真正高情商的人,說話時會仔細斟酌,理解別人的感受,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做到話留三分。因為他們明白:“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
所以,在與人交流的時候,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話絕對不能說,都要在心裏有個標準。我從不認為這是虛偽,相反,說話有分寸,做事有把握,這是一個人有修養、有智慧的體現。這樣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受到歡迎,既愉悅了別人,也坦然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