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一天,蘇格拉底和弟子們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家境相當富裕的學生,趾高氣揚地向所有同學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擁有一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
當他口若懸河大肆吹噓的時候,一直在身旁不動聲色的蘇格拉底拿出一張世界地圖,然後說:“麻煩這位同學指給我看看,亞細亞(亞洲)在哪裏?”
“這一大片全是。”學生指著地圖洋洋得意地回答。“很好!那麼,希臘在哪裏?”蘇格拉底又問。學生好不容易在地圖上將希臘找出來,但和亞細亞相比,的確是太小了。“雅典又在哪兒呢?”蘇格拉底又問。“雅典,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這兒。”學生撓撓頭,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小點說。最後,蘇格拉底盯著他說:“現在,請你再指給我看看,你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哪裏?”
這位學生汗都下來了,他心裏自然清楚,他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地圖上連個影子也找不到。這時他已然明白,老師蘇格拉底的這一番詢問其實是在批評他,他無比愧疚地說道:“對不起,我找不到,我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了。”
蘇格拉底其實連一句結論性的話都沒有說,而這位學生卻通過他的提問和暗示,明白了蘇格拉底批評他的意思,並且做到了發自內心的愧疚和反思。這種循循善誘的暗示,可以說是非常高明的教育方式,能夠引起當事人的反思,有著格外好的教育效果。
之所以要講蘇格拉底的這個小故事,是因為我發現,許多時候,即使對方的做法和認知確實是錯誤的,他也不願意全盤接受你的建議和批評。人的內心總有一種抗拒批評、抗拒改變的惰性,在我們交流的過程中,如果方法方式不對,很容易在這種惰性上碰釘子。而實踐證明,循循善誘的交流方法,其實是最有效的說服手段。
我的外甥小勇,是很多家長口中典型的“問題少年”,學習態度不好,成績很差,經常應付作業,考試抄襲,而且還不聽老師的話,經常被批評和叫家長,讓父母十分頭疼。表妹曾經不止一次地向我訴苦過。
但是到了初中二年級,小勇的學習情況突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績也飛速進步。後來經過了解,是因為孩子遇到了一位“神奇”的班主任,竟然把孩子調教得服服帖帖,不僅積極學習了,就連對待老師和同學的態度都大大好轉。
從表妹口中得知這一情況的我,對於這位老師的教育方法非常感興趣,特意找了個機會,陪表妹一起拜訪了這位老師。
老師得知我們的來意之後,笑著對我說,其實我並沒有批評他,也沒有苦口婆心地勸他,隻是讓他幫我做了幾件事情而已。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我非常清楚,如果你一味地去說教,反而會激起他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