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領導者八目之修齊治平(1 / 2)

修齊治平,總是格物。

——《答甘泉》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修身之重要,貫穿人生,決定其做事能力和態度,更決定了人生境界。北宋趙頊(宋神宗)上台後,要王安石變法圖強。保守派頭領司馬光攻擊王安石,認為他無法擔此重任,隻會搞砸。趙頊問他理由,司馬光囁嚅地說,王安石一年不洗澡,胡子是虱子的樂園,連身都不修,何以能治國?

北宋初期,中國形成兩種重要思潮,一是以王安石知行合一為代表的功利派,二是以司馬光為陣營的理學派。功利派講究的是搞活經濟,富國強兵,一切以經濟建設為前提,連帶著在製度上動點外科手術。功利派主張人要實事求是,隻要目的正確,就應該先幹了再說,這就是即知即行,而理學家則注重先知後行,若想做成大事,必須先修身,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先把自己鍛造成聖人,然後再去事上驗證,但去哪些事上實驗,仍有秩序,要先在家庭中實驗,看是否能齊家,齊家後再去國上驗證,看是否能治國,最後則要去天下驗證,看是否能平天下。

按王安石的看法,這些理學家的理論純是壁上行,除了壁虎和武林高手外,無人能做到。這當然也是理學家的致命缺陷:先知而後行,當知盡後,大勢已失,所有的修身奇功都成了屠龍之計。王安石的功利派,則認準了評價人的價值的唯一標準就是其呈現出來的事業,一切以功利為主導。至於修身,他們清醒地意識到,必須到事情上去修,純粹的修身,隻是修個不死身,修個僵屍身,對於社會大眾,毫無用處。

不過,宋王朝的功利派把目光重點放到治國上,至於齊家和平天下遠沒有涉及,這恰好由其注重實際功利,不好高騖遠,隻先解決眼前問題的優點所決定。王安石不是沒有讀過《大學》,他過目不忘,智慧超群,自然也不會對《大學》的後四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研究不深,他沒有打通修齊治平,隻是因為不想過多地糾纏於理論,忽略了現實問題。

直到王陽明的出現,完成了王安石等功利派傳奇人物不曾完成的任務。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王陽明就把修齊治平用良知貫穿起來,成功地在理論上解釋了修齊治平是一回事。

朱熹曾為白鹿洞書院書寫院規,其中有“修身之要”一條,方法是: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王陽明則認為,這些方法必須到家庭、朝廷(國家)和天下去實施,隻在自己的小圈中運行,就無法做到真正的修身。修身注重的是誠。

在一篇文章中,王陽明這樣談道:

君子修身,重要的不是外在的成就,而是內在的提高;對待父母,重要的不是虛名,而是實實在在的孝心。應隆這樣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高貴顯赫的地位,就足以說明他已經建功揚名並且修身有成了嗎?這些其實都隻是外在表現。應隆讓父母得到了皇上的恩寵榮耀,就真的足以讓父母受人讚揚並且算得上是對父母有實實在在的孝心?我看這也隻是虛名而已。孔夫子說:“修身是有講究的,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善,不可能真正實現修身的理想。”這就是“中”,這樣去修身才不會偏離正道。“使父母高興也是有講究的,不能誠實地自我反省,就不可能真的讓父母高興。”這才是“實”,才是實實在在的有孝心。

修身先要在家庭中做,要齊家。領導者如何齊家,第一要以身作則;第二要有家訓;第三要讓家人嚴格按照家訓來做;第四,管住家人,不能讓家人打著自己的幌子去獲取利益;最後,不要照顧家人太多,讓他們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事。

王陽明給他兒子的家訓,名為《示憲兒》: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弟;學謙恭,循禮義;節飲食,戒遊戲;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鬥氣;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誌;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吾教汝,全在是。汝諦聽,勿輕棄。

這道家訓大意是說:孩子們啊,聽我的教誨:你們要勤奮讀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要學習謙恭待人,一切要適宜和遵循禮節;要節製飲食,少玩遊戲;不要說謊,不能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與人鬥氣;不要責備他人,要懂得自我管理。能放低自己身份,是有誌氣的表現;能容納別人,是有度量的表現。做人的尺度就是心地的好壞;心地好,就是好人;心地惡,就是惡人。這就如同樹上的果子,它的心是蒂;如果蒂先敗壞了,果子必然墜落。我現在教誨你們的,全都在這裏。你們應好好聽從,不可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