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哈布斯堡王朝時代(2)(2 / 3)

葡萄牙本土和除休達之外的所有海外領地都宣布效忠新王若昂四世。並與英國、法國、尼德蘭等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1640年若昂由公爵變成國王之後,立即於第二年召開宮廷會議,決定為了將獨立戰爭進行到底,向全國增收賦稅;得來的稅款用於組建一支常備邊防軍、在邊境修築要塞、重建海軍、建設一批兵工廠和造船廠等等。同樣是增收賦稅,這次為了祖國的獨立和尊嚴,老百姓們都沒有表示反對。

不僅如此,葡萄牙人民還在戰爭中表現出了無比的愛國熱忱。

1641年東北地區山後省的一個邊境小村遭到西班牙人的進攻,村民們躲進教堂進行戰鬥,但最終失敗。70多名村民被侵略者砍掉了頭顱。在西班牙方麵的軍方報告中這樣寫道:“這些叛逆者是如此頑固,除一名老年婦女之外,沒有一個人要求憐憫或者同意呼喊‘菲利普國王萬歲’的口號。”在第二年的另外一次軍事衝突中,西班牙人在報告中說:“葡萄牙士兵力量虛弱,也不機警,但是反抗精神十分頑強。”

幸虧當時處在三十年戰爭的最後階段,西班牙忙於在比利牛斯、比利時、阿爾薩斯、意大利等地與法國作戰,無暇顧及葡萄牙,所以在若昂四世時期所謂的“光複戰爭”除了1644年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役之外,基本上都維持在邊境衝突的水平上;雙方互有勝負。

葡萄牙獨立之後,在海外也逐漸開始了收複失地的行動。丹吉爾、安哥拉、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巴西的伯南布哥等地相繼被葡萄牙從荷蘭人手中奪了回來。但是印度洋的錫蘭島(斯裏蘭卡)、馬六甲等地依然鞭長莫及。

若昂四世意識到葡萄牙本身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為了尋求外國的支持,共同對抗西班牙,並收複海外的失地,國王向英國、法國、荷蘭、瑞士、丹麥和羅馬派出了外交使節,表示葡萄牙願意加入以法國為首的波旁家族集團,與西班牙為首的哈布斯堡家族集團作戰。

但是結果又如何呢?對於葡萄牙人來說,西班牙的敵人理所當然的應該接受葡萄牙作為同盟者;但是對於這些大國來說,把葡萄牙作為敵國比把它作為盟國更有利可圖,因為這樣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把那些葡萄牙人手裏的商業港口和戰略要塞攻打下來。最終所謂“光複外交”得到的是一個更為可悲的結果:葡萄牙從哈布斯堡家族集團脫離了出來(從西班牙獨立),但是卻沒有被另一個集團所接納。

羅馬方麵的使節一無所獲。因為當時三十年戰爭中哈布斯堡家族是打著天主教的名號和新教徒作戰,教皇當然不會站到他們的對立麵去。因此教皇拒絕在西班牙承認葡萄牙獨立之前承認後者的獨立地位。

直到1669年教皇才同意接見了葡萄牙的特使。

英國方麵,為了得到實質上的支持,葡萄牙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其實自古以來英葡兩國之間就有著曆史悠久的聯盟關係,比如1385年葡萄牙的改朝換代就得到了英國的大力支持。但是這次情況有所不同的是偏偏趕上了英國革命,查理一世被處決,克倫威爾上台。若昂四世見狀想保持中立看看再說,但是英國的一群保王黨人卻以兩國由來已久的聯盟關係為借口率領一支忠於國王的艦隊停泊在了裏斯本港口,並以此為基地襲擊克倫威爾的艦隊。惱羞成怒的克倫威爾派艦隊封鎖了裏斯本港,切斷了通往巴西的海上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