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逃兵”到世行副行長
當你翻開兩岸媒體時,會發現這個名字無比的熟悉。
他的名字在中國經濟學界如雷貫耳,而他的經曆也充滿了傳奇色彩。2009年11月18日,美國《商業周刊》雜誌推出了“2009中國最具影響力40人”榜單,林毅夫赫然在列。
同時入選這份榜單的還有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商務部部長陳德銘、阿裏巴巴董事會主席馬雲、聯想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柳傳誌、萬科公司董事會主席王石等。
一位經濟學家能與國家領導人、政治明星、商界人士同時入圍國際權威雜誌的榜單,不能不令人折服。
林毅夫曾認為,21世紀將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這位中國經濟學家、中國政府重要的學術智囊一直是媒體的寵兒,“中國高級智囊”、“世界銀行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擁有如此多響亮的頭銜和榮譽,無論是在中國大陸還是國際社會,他都是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但誰也不曾想過,在麵積隻有3?郾6萬平方公裏的台灣,他卻與另外一些詞聯係在一起--“叛徒”、“逃兵”,甚至在台灣島內“藍天重現”,兩岸關係已經進入曆史最好時期的今天,他返回台灣祭祖的願望仍然無法實現。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通緝犯”,兩個不搭界的稱謂,林毅夫都擁有。一位輾轉兩岸間,被分別定義為智囊、“叛徒”、精英等矛盾麵目的學者,以他獨特的人生衡量著政治的複雜與變遷。
在眾多媒體眼中,他的經曆或許是兩岸關係中最傳奇的旅程,而本書也將一個真實的林毅夫全麵呈現於您麵前。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林毅夫做出的選擇總是令人匪夷所思。無論是從台灣大學投筆從戎,還是放棄“明星軍官”身份“叛逃”大陸,抑或是選擇北京大學讀書,或者是留學美國歸來後選擇當學者而不是從政……事實每一次證明其選擇之明智。
林毅夫之所以能有今天之成就,除了極其刻苦外,也與他對時局的敏銳的洞察力有關。
雖然沒有從政,但林毅夫並沒有選擇成為典型的學院派學者,除了多次成為政府製定政策的智囊外,他更是多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還曾經是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後兩者可以算是體製內的頭銜。
在本書中,除了介紹林毅夫的傳奇經曆外,也將介紹林毅夫的學術思想。眾所周知,林毅夫最出名的經濟理論便是“企業自生能力”與“比較優勢”,其論調也與官方保持“高度同步”。
若觀察其主張,作為“芝加哥經濟學派”嫡傳弟子的林毅夫,又顯得很“另類”。“芝加哥經濟學派”的成員堅定地支持新古典經濟學價值理論的經濟分析,在其政策建議中頻現以“自由市場”為基礎的自由主義思想。
身為“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嫡傳弟子,林毅夫本該對中國經濟改革持偏重於以私有化為核心的改革方案。但我們會看到,無論是其在與張維迎、胡景北還是與楊小凱的數次學術爭論中,林毅夫的所有理論卻一直建構在“國有企業和土地公有製仍將長期存在的基礎之上”,成為漸進式改革的擁護者。
在林毅夫看來,西方經濟理論界所堅持的“先明確私有產權,而後才能有完備的市場競爭和企業效率”的主張,在中國並不一定完全適用。他在論述經濟理論往往不能解釋中國獨特的經濟現象時說:“經濟學本該是經世濟民之學,是實用科學……”
大部分觀點認為,林毅夫是中央的“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推動者。林毅夫認為中國三農問題並不指向土地產權問題,國家可以通過財政杠杆在廣大農村大有可為,例如可以通過公共產品及服務的提供來拉動農村的內需。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國有企業改革問題上,他認為中國國企的主要症結在於“企業的自生能力”,而非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導致的“一股獨大”問題。這個觀點與其他經濟學家,如張維迎等人的“私有產權條件下的市場有效論”相比,為政府的騰挪轉移留出了更多的空間,也符合政府一再強調“漸進式改革”的宗旨。再比如說,當年在評論中國的彙改政策時,林毅夫指出“沒有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他認為漸進式的彙率改革辦法才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