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處於戒嚴時期的《聯合報》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林毅夫的:這位青年現年20歲,是宜蘭縣人,家住宜蘭市聖後街四十五號,家裏開了一個美樂理發店。家有五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四。去年他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大專聯考,成為台灣大學的學生,是台灣大學農業工程係農業機械組一年級學生,他請求賴總長協助他轉到陸軍軍官學校,學習戰鬥技能,將來在“反攻聖戰”中,好在疆場上效命。
此外,該報還介紹林正義在學校是個非常活躍的學生,他擔任一年級學生代表會的主席,並且是全校學生會的政策委員之一。他長得瘦高,皮膚很黑,他受訓時的長官和同學,都認為他是個誠樸、熱情而篤實的好青年。
當時林正義向賴名湯表示,他的這項決定,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正義凜然地向在場的人表示,他堅信他的抉擇是正確的。
“從美國總統尼克鬆宣布訪問大陸,到台灣被趕出聯合國,正顯示國際間正義蕩然,一股對邪惡姑息的暗流,幾乎籠罩了整個世界。在這股暗流的激蕩之下,台灣的命運麵臨了重大的考驗。”在這種局麵下,這位知識青年已經“不能再沉默,應該義無反顧地擔負起對台灣對民族的責任”。
正是基於這項認識,林正義經過理智的考慮後,做了投筆從戎的決定。
不僅如此,林正義還希望他的這項行動,在廣大的知識青年中,激起共鳴,彙成青年們“愛國報國”的洪流。他還強調說,報“國”並非隻此投筆從戎一途,但他認為,對他自己來說,這是最能滿足他報“國”心的途徑。
除了向往軍隊外,也有台灣媒體認為他因為大一上學期成績不好才選擇了“投筆從戎”。不過此後,林毅夫無論在軍校還是台灣政治大學,或者北京大學,成績都很優異。
“為了減輕家中負擔,他考上台灣大學一年後,才轉讀不用交學費並有津貼的陸軍軍官學校。”林毅夫的哥哥林旺鬆這樣說。
他驚動了蔣經國
林毅夫的這個選擇並不是一次簡單的個人選擇,在20世紀70年代的台灣,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當時台大學生追求赴美留學者眾多,而林毅夫決定留在軍中,對當時被社會視為天之驕子的台大學生來說,真是一個震撼彈,也是大專學生成功嶺集訓十幾年來的頭一遭、一大賣點。
此後,台灣《聯合報》等媒體又刊出多篇文章讚揚林毅夫的舉動。1972年3月1日,《聯合報》刊出專訪林正義的報道,《蔣副院長(作者注:蔣經國)壯語期勉;熱血青年投筆請纓,執幹戈衛社稷報國最佳途徑;林正義惜別台大參加革命行列》。
當時聯合報記者劉複興專訪了林毅夫,劉描述了當時台灣大學的情形:台大的各學生社團負責人,在台大校園裏舉行惜別會。總是在幾聲爽朗的笑聲後,聽到人家對他說:“我佩服你的行動!”
而林毅夫在台大的老師、上文提到的訓導長張德溥曾赴成功嶺探望受訓的台大學生。當他又看到林正義時,沒想到林正義會跟他說,“寒訓班的幹部訓練大學生的方式,不如真正部隊那麼嚴,這樣無法達到訓練的目的。”
林正義說他舍不得校園裏的杜鵑花,更珍惜台大的自由研究風氣,但是為了走上他自認為理想的道路,他決定從軍了。
在專訪中,林正義透露,為了決定這件事,曾經“思考”了一個月。參加成功嶺寒訓之初,他在連隊裏一直表現得很好,但是當這件事困擾他時,他患得患失,常常表現出一些“迷糊”行為,使連隊裏的長官和同學深感詫異。
這位沒有下定決心是否要參軍的大學生說,他把衣服送洗時,會忘記拿出衣服口袋裏的鈔票;上課時也常忘了應帶的裝備。
而促成他最後下定決心的,是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在2月9日參觀成功嶺時,對大專學生所講的一席話。
當時,有著濃重浙江口音的蔣經國勉勵這群台灣大學的孩子們,“決不做被人輕視的民族的最後一代”,而應“成為一個意想不到的完美時代的開端!”
顯然,蔣經國的演講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當時台灣媒體形容,“不少學子的內心,被這句話深深地震撼著,林正義也撥開重重雲霧,看到了青天。”
林正義還向台灣媒體解釋了自己的“價值判斷”:如果他學農工,對台灣的貢獻也許比他從軍的貢獻大;但是如果他從軍能激起蟄伏在每個青年心中的“愛國”心,和對“國家”與民族的責任感,則收到的效果,就無法衡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