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弱水三千,隻取一瓢——專注(1 / 3)

猶太人信奉:“把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裏”的經商理念。

中國古人倡導:“弱水三千,隻取一瓢。”

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最忌諱的就是朝三暮四。古往今來,但是成大事者,都注意把時間用在同一個目標上,專心致誌,集中突破,這是他們成功的最佳途徑。

1.有專有恒才有成

在商業界有一句格言:“把所有的雞蛋放入同一個籃子中。”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最忌諱的就是朝三暮四。

好多年前,有人要將一塊木板釘在樹上當擱板,賈金斯熱心地走過去,說要幫他一把。

他說:“你應該先把木板頭子鋸掉再釘上去。”於是,他找來鋸子,還沒有鋸到兩三下又撒手了,說要把鋸子磨快些。

於是他又去找銼刀。接著他又發現必須先在銼刀上安一個順手的手柄。於是,他又去灌木叢中尋找小樹,可砍樹又得先磨快斧頭。

磨快斧頭需將磨石固定好,這又必須要製作支撐磨石的木條。製作木條還得用木匠用的長凳,可這沒有一套齊全的工具是不行的。於是,賈金斯到村裏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這一走,他就沒回來了。

人們逐漸發現,賈金斯無論學什麼都是半途而廢。他曾經廢寢忘食地攻讀法語,但要真正掌握法語,必須首先對古法語有透徹的了解,而沒有對拉丁語的全麵掌握和理解,要想學好古法語是絕不可能的。賈金斯發現,掌握拉丁語的惟一途徑是學習梵文,因此他便一頭撲進梵文的學習之中,可這就更加曠日費時了。

賈金斯從未獲得過什麼學位,他沒有學到什麼知識,他所受過的教育也始終沒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輩為他留下了一些本錢。他拿出10萬美元投資辦一家煤氣廠,可造煤氣所需的煤炭價錢昂貴,這使他大為虧本。於是,他以9萬美元的售價把煤氣廠轉讓出去,開辦起煤礦來。可這又是個無底洞,因為采礦機械的耗資大得驚人。所以,賈金斯把在礦裏擁有的股份變賣成8萬美元,轉入了煤礦機器製造業。從那以後,他便像一個內行的滑冰者,在有關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滑進滑出,沒完沒了。當然,他手中的錢也越花越少,直到沒有。

賈金斯談過好幾次戀愛,可是每一次都毫無結果。他對一位姑娘一見鍾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跡。為使自己配得上她,他開始在精神品德方麵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學校上了一個半月的課,但不久便自動逃學了。兩年後,當他認為問心無愧、可以啟齒求婚之日,那位姑娘早已嫁給了一個愚蠢的家夥。

不久他又如癡如醉地愛上了一位迷人的、有5個妹妹的姑娘。可是,當他上姑娘家時,卻喜歡上了二妹。不久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到最後一個也沒談成功。

賈金斯是典型的猴子掰包穀,拿一個扔一個,到頭來,兩頭空空。

成功最要不得朝三暮四。“專心致誌,集中突破”才是成功的最佳途徑。

拉馬克於1744年8月1日生於法國畢加底,他是兄弟姊妹11人中的最小的一個,最受父母寵愛。拉馬克的父親希望他長大後當個牧師,他送他到神學院讀書,後來由於德法戰爭爆發,拉馬克當了兵,他因病退伍後,愛上了氣象學,想自學當個氣象學家,他整天仰首望著多變的天空。後來,拉馬克在銀行裏找到了工作,於是他又想當個金融家。很快的,拉馬克又愛上了音樂,他整天拉小提琴,想成為一個音樂家。這時,他的一位哥哥勸他當醫生,拉馬克學醫四年,可是對醫學沒有多大興趣。正在這時,24歲的拉馬克在植物園散步時遇上了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盧梭,盧梭很喜歡拉馬克,常帶他到自己的研究室裏去。在那裏這位“朝三暮四”的青年深深地被科學迷住了。於是,拉馬克花了整整11年的時間,係統地研究了植物學,寫出了名著《法國植物誌》。拉馬克35歲,當上了法國植物標本館的管理員,又花了15年,研究植物學。當拉馬克50歲的時候,開始研究動物學。此後,他為動物學費了35年時間。也就是說,拉馬克從24歲起,用26年時間研究植物學,35年時間研究動物學,成了一位著名的博物學家。

古往今來,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像後來的拉馬克一樣,把時間用在一個目標上,專心致誌,集中突破,這是他們成功的最佳途徑。

人們常說“一招鮮,吃遍天”。無論你是上九流之人還是下九流之輩,隻要對自己從事的行業有所專長,精通脊髓,那麼肯定就能有所建樹,一鳴驚人。

隻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自立。所以老人總對年輕人說:“縱有家產萬貫,不如薄技在身。”

有些人瞧不起技藝,總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當總經理,從政做官,做科學家,理論家,等等。但一是要真有那份才能,要有機遇;二是就是做大事,也常常離不開靠技藝做小事打基礎。這個基礎,包括鍛煉你的實踐能力,鍛煉你的意誌,對基層實際的體察。

不要小瞧這些技藝:理發,給死者整容,修表,烹飪,園藝,茶道……隻要技藝精深,在當今世界,同樣大有可為,同樣事業輝煌。聶衛平是圍棋大師,楊小燕是橋牌皇後,侯寶林是相聲泰鬥,梅蘭芳是京劇巨擘,喬丹是籃球巨星,皮爾·卡丹是時裝大腕……

許多原被人視為“雕蟲小技”的技藝,今天卻有了巨大的商業和社會價值,有的甚至變成一種產業。

2.最可怕的是無舵之船

曾有人形象地把人比喻為一條船。在人生海洋中,大約有95%的船是無舵船。他們總是漫無目的地漂泊,麵對風浪海潮的起伏變化,他們束手無策,隻能任其擺布。結果他們要麼觸岩,要麼撞礁,以沉沒而告終。

還有5%左右的人,他們有方向、目標,他們研究最佳航線,學習航海技巧。這些船從此岸到彼岸,有計劃地行進。他們像現實中的船長一樣,既熟知航線又明確目的地。如果出現狂風巨浪,或者意想不到的天災人禍,他們不會慌張,因為他們知道,隻要把應做和能做的都做到,那麼抵達目的地是早晚的事情。

成大事要善於在自己的人生規劃圖上精打細算的!

曾經有三名瓦工,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地建築一堵牆,一名行路人走過,問他們:“你們在幹什麼?”

“我們在砌磚。”第一個人不耐煩答道。

“我們在修建一座美麗的劇院。”第二個人麵帶微笑回答。

“我們在建設地球。”第三個人邊吹口哨邊愉快地答道。

後來,將自己的工作視為砌磚的瓦工砌了一生的磚,麵帶微笑的第二個人則成了一位頗具實力的建築師,承建了許多美麗的劇院。那第三個人呢?嗬嗬,他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為什麼同是瓦工,他們的命運卻有著如此巨大的差別?其實,我們從他們三人不同的回答中,已經可以看到他們之間不同的人生態度——第一個人把工作僅僅當成工作而已,第二個人則把工作當作一種快樂;而第三個人則把工作當作一種創造,第一個人在那兒隻知道把一塊塊磚砌到牆上去,別的一概不知不問,第二個人不僅是在把磚砌到牆上去,而且他的目的很明確,要修建一座美麗的劇院。第三個人想得更大,他不僅要建造劇院,他還要建造地球,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他要建造自己的人生。

做同樣的工作,有目標和無目標,就是造成三人成就不同、命運迥異的根本原因。

有一位哲人說過:“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目標不但使我們的行動有依據,人生有意義,還能激勵我們的鬥誌,開發我們的潛能。

這是個定律。在人生的前方設定一個目標,並且把它不僅當作是一個理想,同時也把它當作是一個約束,就像鯉魚跳龍門,隻有設定一個高度目標,才能跳過去,變成龍,完成質的蛻變。

“人”的基本行動係統,在“設計階段”就被確定是“目標探求型”的係統。它的基本部分似乎與自動誘導魚雷係統或自動操縱裝置係統類似。

人生的成功者往往從起步時就有了生活目標。應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將誓死捍衛的是什麼?當自己離世以後,能為後者留下些什麼?——成大事者思索,並且明達。

成大事者很清楚,按階段有步聚地設定目標是如何重要。“五年計劃”,“一年計劃”,“六個月達標”,“本年度夏季運動會的目標”等等。

成大事者每天的目標,至少要在前一天的傍晚或晚間製定出來,還要為第二天應該做到的事情排出先後順序,至少要列出幾個明確順序的內容。第二天清晨醒來,他們就按著事情的順序,一一去按質按量完成。

每天結束時,他們再次確認這張目標表。完成的項目用筆劃去,新的項目追加上去,一天內尚未完成的,順推到下一天。

目標,應該是明確的。怎樣才能進行積極的“目標設定”呢?其秘訣就在於明確規定目標。然後仿佛那個目標已經達到了一樣,想像與朋友談論它,描繪它的具體細節,並從早到晚保持這種心情。

別忘記牢牢地把穩你的船舵。一天有一天的目標,即刻行動起來!對確立的目標,堅定不移地執行到底。隻要你能夠這樣每天“彩排”一遍,潛在意識就能自然接受它,使你一天天向理想中的目標邁進。

3.目標專注,鋪就成功之路

史蒂芬·史匹柏在36歲時就成為世界上最傑出的製片人之一,電影史十大賣座的影片中,他個人囊括四部。如此年輕就取得這樣的輝煌成就,他是如何做到呢?

史匹柏在十二三歲時堅定地認為有一天他要成為電影導演。事實上在以後的歲月裏,他都一直專注於這個目標,從未放棄。在他17歲那年的某天下午,當他參觀環球製片廠後,他的一生改變了。他先偷偷摸摸地觀看了一場實際電影的拍攝,再與剪輯部的經理長談了一個小時,然後結束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