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弱水三千,隻取一瓢——專注(2 / 3)

對許多人而言,故事也許就到此為止了,但史匹柏不一樣,他有個性、有思維,他知道他要什麼。從那次參觀中,他知道得改變做法。

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裝,提起老爸的公文包,裏頭塞了一塊三明治,再次來到攝影現場,裝出他是那裏的工作人員。當天他故意地避開了大門守衛,找到一輛廢棄的手拖車,用一塊塑膠字母,在車門上拚成“史蒂芬·史匹柏”、“導演”等字。然後他利用整個夏天去認識各位導演、編劇、剪輯,終日流連於他夢寐以求的世界裏。從與別人的專注交談中學習、觀察。

終於在20歲那年,他成為正式的電影工作者。他在環球製片廠放映了一部他拍的不錯的片子,因而得到了一紙7年的合同,導演了一部電視連續劇。他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目標,但是一部分人對目標三心二意,這注定他們一生的平凡。另外一部分人一直專注於這個目標,孜孜不倦地追求著,這注定他們是傑出的。

再來看看傑出人士菲爾·強森的例子。他的父親開了一家洗衣店,他把兒子叫到店中工作,希望他將來能接管這家洗衣店。但菲爾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懶懶散散的,提不起精神,隻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他工作則一概不管。有時候,他幹脆逃班。父親十分傷心,認為養了一個沒有野心而不求上進的兒子,覺得他讓他自己在員工麵前丟盡了臉。

有一天,菲爾告訴他父親,他希望做個機械工人——到一家機械廠工作。什麼?一切從頭開始?這位老人十分驚訝。不過,菲爾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他穿上油膩的粗布工作服,去從事比洗衣店更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時間更長。但他竟然快樂的在工作中吹起口哨。他選修工程學課程,研究引擎,裝置機械。而當他在1944年去世時,已是波音飛機公司的總裁,並且製造出“空中飛行堡壘”轟炸機,幫助盟國軍隊贏得了世界大戰。如果他當年留在洗衣店不走,他和洗衣店——尤其是在他父親死後——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我想,整個洗衣店肯定就毀了——破產,一無所有。

一個人最理想的就是把自己喜愛的事情和專注的思維結合起來,但很少人能做到這一點,一部分人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突破了命運的牢籠,獲得人生的成功!

傑出的演技派電影明星達斯丁·霍夫曼在“金球獎”的頒獎典禮上接受終身成就獎時,講了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30年前,有一次,他為《畢業生》那部電影做宣傳,碰巧與音樂大師史達溫斯基在同處接受訪問。主持人問起史氏,何時是他一生當中最感到驕傲的時刻一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掌聲四起?史氏都加以一一否認,最後,他說:“我坐在這裏已經好幾個小時了,這之間,我一直不斷地在為我新曲中的一個音符絞盡腦汁,到底是‘1’比較好?還是‘3’?當我最後發現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發現那一個音符的一刹那,是我人生中最快樂、最驕傲的時刻!”霍夫曼說,他被大師那種心無旁鶩專注的精神感動得當場哭了起來。

如同偉大的作曲家心無旁騖、專注地尋找一個最能感動他的音符,不管是從事何種行業的人,都必須認識自己的潛能,確定並專注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否則就很可能會埋沒了自己的才能。

一個人的精力必定是有限的,如果分散開來,那麼隻能一事無成。如果聚集起來,就像集中在焦點之下的陽光,其能量是驚人的,那麼還有什麼樣的事情做不成呢?

要想像傑出人士那樣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就必須具備他們那樣的專注,每個人生來都是平等的,在生命的道路上你要專注於一項事業,去突破命運的樊籠。

4.一切在於行動

席勒是這樣講述自己的故事的:“我的父親不但事業成功,而且為人慷慨。從我高中的時候開始,隻要我需要用錢,我隨時可以從父親銀行的賬號開支票。上大學時,我更是隨心所欲了。這樣舒適、逍遙的生活一直繼續到父親去世。父親留給我的遺產是一塊相當大、而且十分值錢的土地,但沒多久,大蕭條便席卷各地,我當年的財務是嚴重赤字。這以後,為了償債和到銀行貸款,我陸續把田地抵押,並最終被銀行拍賣。”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已經一無所有。如果我要活下去,就必須出去找一份工作——這是我以前從未考慮過的事。在此以前,我惟一的“才”能是開支票,我完全陷入了迷茫當中。此後的日子,我便一直在渾渾噩噩中度過。”

“一天晚上,我從噩夢中醒來,終於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我不得不麵對現實。我對自己說,無憂無慮的童年歲月已過,現在你已長大成人,當然做事也要像個大人。開始工作吧!一直以來,我天真地認為美國是個到處充滿機會的國度,我相信隻要努力,便能達到追求的目標。雖然當時正值經濟蕭條時刻,工作機會不多,但我仍對自己的前途滿懷希望。”

“我的健康狀況良好,具有大學文憑及一些商業知識,又有從失敗和錯誤中所得到的經驗教訓。我迫切需要的是采取行動,而不是浪費時間去抱怨自己的不幸遭遇。我所需的隻是要用行動來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我是有能力養活自己並過得很好的。”

“盡管後來我在求職的過程中經曆了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但我仍然在一家財務公司找到工作,並在那裏愉快地工作了4年。後來,我辭去職務,再次回到家鄉的土地上。這一次,事情進行得順利多了。我慢慢積聚力量並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並擴大了經營的範圍。”

“失去的一切,又被我重新贏了回來。這得感謝多年來失敗給我的教訓,這一次,我是真正靠自己走上了成功之路。我的努力沒有白費,我還把這些寶貴的經驗都傳給了我的兩個兒子,因為我深深明白:這比單獨隻給他們財富要有意義的多。”

由此可知,要改變現狀,贏得我們所需的東西,最後必須要歸結到行動上來。

《珍惜每一天》的作者約翰·希勒告訴我們:“成熟必須靠學習得來。”而且,通常必須經過困苦的磨難才能獲得這種獎賞。

曾有一家公司需要聘請一位會計人員。由於這個職務須要處理大額的款項,為了詳細觀察應聘人員的品格與信用度,公司專門請了一名心理學家去與應聘人員麵談。那位心理學家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可以溜進一家戲院看電影,而不用付錢,你會這麼做嗎?”心理學家知道,如果一個人不能在小事上表現誠實,那麼,在有機會獲取更大利益的時候,就更不會感到猶豫了。

耶穌曾說過:“憑他們所結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

是的,隻有行為才算數。如果我們不能為我們的信仰而行動,那麼任何理論都是空談。一旦我們有了堅強的信念,就要付諸行動。

有一名不輕言放棄的建築商。他的不輕言放棄時時在行動中表現出來。年輕的時候,他打算在建築和工業界謀求職位,因為沒有經驗,他四處碰壁,沒有人願意聘用他。由於當時經濟不景氣,很少有公司需要聘請工程或製圖人員,就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也會失業。

滿懷憧憬的年輕人感到非常失望。但一直找不到工作也不是辦法,幹脆就自己創業吧。於是他從親友那裏借了五百美元,然後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建築公司。可以想象,想要蓋房子的人,誰會願意找一名沒有經驗又沒有名氣的人來做呢?但這位年輕人鼓起勇氣,下定決心幹到底。憑著這麼一種信念和堅持,他終於找到幾樁小生意來做。

雖然他的第一筆生意。由於缺乏經驗,估價不準,賠了兩百美元,但有了這次失敗的教訓,接下去的幾樁生意便順利多了。由於他堅持自己的信念,從不輕言放棄,終於度過了一生中最大的難關。一切開始好轉並蒸蒸日上。

說的好不如做得好,“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標準。”即使你口才再好,並擁有“三寸不爛之舌”,不做出來,也是白搭。所以,行動起來吧,這不僅是為了證明給他人看,也是為了自己的大事可成。

5.先過好今天,先做好今天

你是否總是瞻前顧後,為不可知的未來顧慮重重?你是否總是莫明地擔心考試不能過關,畢業就麵臨失業?你是否為不知如何與同事如何相處而憂慮,擔心自己適應不了公司裏的勾心鬥角?你是否總是為將來一個人怎麼獨立生活而發愁,害怕一個人獨處的寂寞?

湯瑪斯·卡萊爾告訴我們不要去瞻望那些遙遠而模糊的事,做好自己身邊的事做好今天的事是最佳的選擇。

自稱自己總是在“此刻”活得生氣蓬勃的奧斯拉博士,在耶魯大學發表演講的時候,這樣啟發莘莘學子們:

“我相信各位都是比那些豪華客輪優秀得多的機體,你們將有更遙遠偉大的航程,啟錨前,你們應好好注意下列如何安全航海的方法。希望各位能調節自己,以便能夠在‘今天一天’這一個密閉的空間裏生活下去。登上船,首先要檢查一下大防水壁是否隨時可以使用。在人生的每階段裏隻要按下一個鈕,便能隔斷‘過去’——已經死亡的昨日。按下一個鈕,就能隔斷‘未來’——尚未誕生的明日——許多事情都是這樣,隻有今天是安全的!把過去推出去,關緊房門。每一天都在你‘完全封閉的今日空間’裏度過你的人生。”

奧斯拉博士的話有點深奧,我們來分析一下:他是說我們沒有必要為明天作些準備嗎?當然,絕非如此!他的意思是說,為明天準備的最佳手段是在今天傾注你所有的智能及熱情。

奧斯拉博士常用一句基督徒常用的祈禱詞來勉勵耶魯大學的學生:“請賜給我們‘今日’所必需的衣食。”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祈禱隻祈求“今日”的食物,並未抱怨昨天的麵包,更沒有祈求說:“天哪,生產糧食的地區遭災了,這麼一來,‘明年’秋天要怎麼做麵包呢?上帝啊!我明天能否吃上麵包呢?”

這個祈求“今日”的禱告是教我們隻求今天的麵包,今天的麵包才是惟一擺在我們麵前的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