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厭倦感比艱辛的登山活動更容易讓你疲勞。有一位儲蓄銀行的總裁金曼講了這樣一件事:
1953年7月,加拿大政府要求加拿大登山俱樂部提供指導人員,訓練威爾斯親王森林警備隊的隊員,金曼先生正是指導員之一。他和其餘被選中的指導員——年齡在42歲到59歲之間——帶領那群年輕隊員踏上征途。他們越過冰河,走過雪地,用繩子登上40米高的險峻峭壁。他們共攀越了邁克峰、副總統峰,還有加拿大落基山脈一帶幾個不知名的山峰。經過15個小時的登山活動,這群年輕力壯的隊員個個精疲力盡。
這些人的疲勞現象是否因為肌肉過度勞累?難道突擊隊員訓練沒有把他們的肌肉訓練得結實一點?當然不是,他們之所以精疲力盡,是因為他們不喜歡爬山,以致好幾個隊員連東西都不吃就睡著了。倒是那些年齡大上二三倍的指導員還不致如此,那他們累嗎?當然,可是他們並沒有精疲力盡。他們吃過晚飯,談了好幾個小時有關白天的經曆。他們沒有精疲力盡,因為他們喜歡爬山。
哥倫比亞的愛德華·桑戴克博士做了一項有關疲勞的實驗。他持續不斷安排一些令人感興趣的事務,讓一群年輕人保持近一星期不睡覺,他最後在報告中得出的結論是:“厭倦是惟一降低工作能力的原因。”
如果你從事的是腦力工作,使你疲勞的並不是因為已經完成的工作量,反而可能是你沒有做的工作量。舉例來說,上星期的某一天,你的工作老是被打斷,久候的信件沒有回音,約會取消了,一件件的麻煩事……那天,每樣事都不對勁,你好像什麼事也沒有完成。因此,回家的時候你精疲力盡,頭痛欲裂。
第二天,辦公室裏諸事順利,你比前一天多完成了好幾倍的工作。但是,回家的時候你仍然精力充沛,興致高昂。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疲勞往往不是由工作而起,而是由於憂煩、挫折和不滿等。
音樂喜劇電影《演戲船》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安迪是那艘名叫“棉花號”演戲船的船長。他在頗有哲學味道的插曲中說道:“能夠做自己做的事,這種人是幸運的。”因為這些人有更多活力,更多的幸福,而又沒有憂慮的疲勞。有興趣就有活力,和嘮叨的妻子或丈夫同行一小段路,要比和知心好友同行10英裏路還累呢。
有一年輕人名叫山姆,他在一家工廠專門做卸下螺絲釘的工作。他覺得很乏味,本想停止不做,又怕找不到別的工作,隻好想辦法讓自己對工作感興趣。他和旁邊操縱機器的工人比賽速度。他們負責磨平螺絲釘頭,另一個負責修平螺絲釘的直徑大小,他們就比賽看誰完成的螺絲釘多。有個監工對山姆快速的工作留下了印象,沒多久便提升他到另一部門,而且這隻是一連串升遷的開始。30年後,山姆,應該稱薩繆爾·佛克蘭先生,成了波文機器製造廠的廠長。假如當初他沒有改變工作方式的話,也許仍然隻是個機械工而已。
著名的廣播新聞分析家卡騰本說,當他22歲時,在橫渡大西洋的運牛船上工作,負責給牛喂飼料和水。他先在英國完成了一趟自行車長途旅行,後來抵達巴黎,在饑餓而又身無分文的情況下,他把照相機典當了5法郎,在巴黎的《紐約前鋒報》上刊登了一則求職廣告,後來,他得到了一份銷售立體幻燈機的工作。
卡騰本就在巴黎挨家挨戶推銷這種立體幻燈機。他不會講法文,卻在第一年就賺了5000法郎的傭金,成為當年法國年薪最高的推銷員之一。卡騰本說,這一年的經驗對他本身很有幫助,可與在哈佛就讀一年的收獲相比。經過這次鍛煉,他甚至可以把國會記錄推銷給法國主婦!
這些經驗使他對法式生活有了直接和詳細的了解,對他以後在廣播中分析歐洲事件有著重大的幫助。
他為什麼可以不懂法語而成為專業的銷售員呢?他的做法是這樣的:他先要雇主把與推銷產品有關的法語寫下來,然後牢牢記住,等他挨家挨戶按門鈴的時候,總會有家庭主婦出來應門,他便把背下來的台詞重複一遍,腔調當然滑稽可笑。每當他拿出圖片來示範,主婦不免會問些問題,他就聳聳肩說:“一個美國人……一個美國人……”然後取下帽子,指著貼在上麵的法文推銷詞。法國主婦覺得好笑,他也跟著笑……並且拿出更多的圖片出來示範。卡騰本把這些事告訴我的時候,承認這個工作行之不易。他說,支撐他突破重重困難堅持下去的因素隻有一個:他決意要使工作變得饒有興味。每天早上出發前,他對著鏡子裏的自己說:“卡騰本,如果你要飯吃的話就得做這個工作。既然你一定要做,何不做得高興一點呢?每次按門鈴的時候;何不假裝自己是個演員,而有個人正看著你表演?總而言之,你所做的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樣有趣,所以,為什麼不在這上麵投之以興趣和熱誠?”卡騰本說,這些鼓舞信心的話很有作用,使他原本討厭的工作變成了有趣的探險,而且獲益不小。
想些該想的事,會使你的工作變得並不那麼讓人生厭。記住,你有一半清醒的時間花在工作上,如果你不能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可能也很難從別處得到。時時提醒自己,對工作保持興趣,這不但可以免除憂慮,從長遠處看,還可能使你獲得事業成功的機會。縱使不能,它還是可以“減低”疲勞,並且幫助你歡享安閑自在的時光。
8.比別人希望你做得更多
假如你一直報怨工作太多;假如你除了8小時外不做任何工作;假如你討厭上司指派給你的額外任務而拒絕接受。那麼或許,你這輩子隻能是個小職員而終生碌碌無為。
阿穆耳飼料廠的廠長麥克道爾之所以能夠由一個速記員而一步一步往上升,就是因為他能做別人並未希望他做到的工作。他最初是在一個懶惰的書記之下做事,那書記總是把事情推到下麵職員的身上去做。他覺得麥克道爾是一個可以任意指派的人,有一次便叫他編一本阿穆耳先生前往歐洲時需要的密碼電報書。那個書記的懶惰,使麥克道爾有了做事的機會。
麥克道爾不像普通人來做這個工作一樣,隨意簡單地編在幾張紙片上,而是把它們編成了一本小小的書,並且用打字機很清楚地打出來,然後再用膠裝訂得好好的。做好之後,那書記便把電報本交給阿穆耳先生。
“這大概不是你做的吧?”阿穆耳先生問。
“不……是……”那書記結結巴巴地回答道。
“是誰做的呢?”
“我的速記員麥克道爾做的。”
“你叫他到我這裏來。”
麥克道爾到辦公室來了,阿穆耳說:“小夥子,你怎麼會想到把我的電碼做成這個樣子的呢?”
“我想這樣你用起來會方便些。”
“你什麼時候做的呢。”
“我是晚上在家裏做的。”
“啊,我很喜歡它。”
過了幾天之後,麥克道爾便坐在前麵辦公室的一張寫字台前;再過一些時候,他便代替了以前那個書記的位置。
最著名的地產經紀人戴紐瑟最初是因為自願替一個同事做了一筆生意,於是升為一個售貨人員的。事情是這樣的:
在14歲的時候,戴約瑟隻是一個聽差的小孩,他覺得要做一個推銷員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他卻夢想著自己能成為一名推銷員。“有一天下午,”戴約瑟說,“從芝加哥來了一個大客戶。當時是7月3日,他說7月5日便要動身前往歐洲,想在動身之前定一批貨。這要等到第二天才能辦好,但第二天正好是國慶日,當然是個放假的日子,不過店家答應第二天派一個店員來照料。”
普通定貨的手續是,客戶先把各種貨物的樣品看一遍,然後選定他所想要的貨。然後推銷員把他所定的一件件的貨拿來檢查一遍。
“但是,這次被指派去做這一工作的一個年輕店員不願意犧牲他的假日來取貨,他為難地說,他的父親是非常愛國的,決不肯叫他的兒子把國慶日這樣浪費。這當然是一種托詞。其實他真正的原因是想去看賽球。”
“我告訴那個店員說,我願意代替他做,結果我升了職。到17歲的時候,我便成為一個推銷員了。”
如果你的某同事性情懶惰,這對於你來說是件好事,因為你可以借此獲得多做事的機會。切不可一心想比別人還要懶惰,比別人更會投機取巧或是一味向別人抱怨。如果這樣,便會把你的機會葬送。有許多成功的人都是因為在被指派的工作之外做許多別的事,而得到不少的經驗;他們幫同事做事,不要報酬,而且往往是在工作時間之外,而這些常常是別人或上級職員不知道的。
幾十年之前,在底特律一個溫暖的春天的傍晚,有一個青年來到底特律克利夫蘭輪船公司的行李房裏,在行李經理員,一個愛爾蘭人麵前自告奮勇地說,他願意免費幫忙,弄得那個愛爾蘭人莫名其妙。
愛爾蘭人說:“你說你要幫助我,但是不要錢?”
此時那個青年已經把衣服脫了下來,擺出一副工作的架勢,好像老手的樣子,站在箱子旁邊。
他笑著回答說,“我是新來的業務經理,我想看看這條航線的行李是怎樣辦理的。”
“但是,夥計,”愛爾蘭人驚訝的說,“現在已經過了7點鍾了。你休息的時候應當是五點半鍾,而公司方麵在別的時候無論你把手弄得怎樣髒,都是絕對不會多給你錢的。”
“啊,那沒有什麼要緊,”青年人說,“現在的事是出在我自己身上。我現在是想除了與乘客接洽之外,學一點別的東西,而你這裏是一種開始學習的好地方。”
“那麼,如果你一定想幫助我,你就來幫助我吧。”愛爾蘭人最後說,“不過我覺得恐怕你太寂寞了。在這樣春風沉醉的晚上,大多數年輕人是想出去玩玩的。”
但是他並不寂寞。這就是他學習經驗,最後升為底特律克利夫蘭航業公司的總經理的原因。他就是湘茲。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對於這種額外的工作,必須是以一種熱忱而有趣的精神去做,這樣才有成效。上麵所舉例子的人,對於他們的工作都是感興趣的。如果滿腹牢騷地去做,或是專門想引起同事或上司的注意、同情或稱讚,工作不會有什麼成效。成功的人並不僅僅希望得到稱讚,而更多的是被工作本身的這種魔力所吸引。工作的態度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9.勤奮的另一麵:懶惰
有一種享受,它可以讓你的四肢在床榻上擺出你盡情舒服的姿勢,可以讓你的眼睛耳朵麵對喧囂的塵世而無驚無撓,可以讓你的心靈夜以繼日地睡眠,並且自由自在地做那些天花亂墜的白日夢……
這種享受將一個人封存於勤勉、奮鬥和拚搏之外,與風雨無緣,與血汗不交,因為沒有誰生來就樂意刻苦耐勞,精勤奮爭。
這種享受,有一個讓人聽起來不太喜歡的名字:“懶隋”。
懶惰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危機。
英國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約翰遜這樣論述懶惰:
我不相信,不讓懶惰那樣無可爭議地到處自由自在是做不到的。
有些人公開承認懶惰有其可取之處。他們自詡為懶人,他們什麼事都不做,而且還慶幸自己無事可做;他們每天要睡到不能再睡的時候,而起來的目的也僅在於作那種能使自己再睡的運動而已;他們用雙層窗幔來延長黑暗的籠罩,永遠也不願看見太陽,而隻“告訴太陽他們如何憎恨陽光”;他們的全部勞力無非是換一下如何方便於懶惰的程度與方式;他們白晝之不同於黑夜,隻是白晝坐馬車或椅子而夜裏睡床而已。
懶惰在許多人的生活中,起著支配作用,懶惰往往為混亂和匆忙所掩蓋。凡是玩忽職守和實際工作的人,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自然會竭力使頭腦忘掉自己的荒唐,而辛辛苦苦去做那些並非自己應做的事情。
有些人老是處於準備狀態,他們忙於先期措施,製定計劃,收集材料,為主要工作做準備。這些人都受著懶惰的支配。一個老是尋找工具的工人,肯定是一無所成的。有一位大師曾告訴我,那種喜歡講究稀奇的鉛筆和顏料的人,在繪畫上是很難出頭地的。
還有另一些人,他們整天纏於瑣事,手邊總有點什麼做著,但做著的瑣事隻可引起好奇心而不產生焦慮,整個心情處於運動而悠閑的狀態,而遠非辛勞費力的苦況。
盡管懶惰本身是一種享受,但這種享受隻是曇花一現,懶惰之後便是一無所有,痛苦迭至,甚至一生遺憾,連一點僥幸的餘地也不留給它。因為人生中任何一種成功、任何一種幸福都始之於勤,而且成之於勤。
由於懶惰,四體不勤,飽食終日,便會大腹便便,脂肪堆身,腦血栓、高血脂之類的病魔便會追隨而來;或者由於體力不耗而美味不香,導致營養失調,弱不禁風,到頭來,隻得纏綿病榻,望良辰美景歎奈何天。
財富來自於創造。不管是精神財富,還是物質財富,都是人們生存必不可少的。由於懶惰、貪圖安逸,即使是擁有金山銀山,也隻能是坐吃山空。
10.居裏夫人靠勤奮享譽科學界
勤奮上進是堅忍性格的一大特征,擁有這種性格的人,往往可以為常人不敢為,成他人不能成之事。
居裏夫人就是這種性格,她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探索、試驗,終於把“鐳”帶給了全人類。她的故事也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隻有勤奮上進,鍥而不舍的努力追求才能有成功的事業。
居裏夫人名叫瑪麗,出生在波蘭一個貧窮的教師家庭裏,這時候的波蘭貧窮落後。也許是國家的落後,家庭的貧困造就了瑪麗奮進、堅強不屈的個性,以至於日後在人類科學史上,留下崇高偉大的身影。
瑪麗的家境雖然貧寒,但卻陶冶了她良好的情操和勤奮的求知欲。她自幼聰明、刻苦,中學畢業後,由於母親過早的去世和父親年邁退休,她不得不輟學出外謀生,去離華沙100公裏的田產管理人家當家庭教師。但這並沒能消磨瑪麗勤奮刻苦的求學精神。
這時瑪麗還不到19歲,她已從一個豐腴的少女變成了一個優雅豔麗的女子。這家的長子卡西密爾在華沙讀書回家度假時,發現了家中這位出眾的女教師。她不僅長得很美,而且舞跳的極好,能劃船,會滑冰,聰明嫻雅,出口成章。他深深地愛上了她,而瑪麗也喜歡上了這個漂亮而且很討人喜歡的學生……他們很快就談到了結婚,而且看樣子似乎沒有什麼能阻礙他們結合。他們一家都對瑪麗的工作很滿意,他們尊敬她,到了她的生日,他們還送她鮮花和禮物。所以,卡西密爾挺有把握會得到父母的讚許。然而,他得到的結果是父親大發脾氣,母親氣的幾乎昏過去。他們認為,他們最愛的孩子,他是很容易娶到當地門第最好而且最有錢的女子的,現在竟會選中了一個一文不名的女子,難道他瘋了麼?卡西密爾受了嚴厲的斥責之後,動搖了決心,他是個沒有什麼個性的青年。瑪麗感到了富人對她的輕視,覺得很痛苦,她打定了主意,水遠不再想到這次戀愛。一個性格堅韌的人越是在遭受打擊時越發變得頑強。為了使父親不為此傷心,為了每月能給求學的二姐以資助,個性堅強的瑪麗忍受了莫大的屈辱,繼續在這家工作,直至1889年才到了華沙另一位富有的先生家中。
1891年,24歲的瑪麗終於結束了長達近6年的單調的家教工作,坐上了開往巴黎的火車,開始了她光輝燦爛的新生活。她從此邁進了一個嶄新的、廣闊的世界,改變了她的一生。這年11月,她興奮地踏進了著名的法蘭西共和國理學院。入學後,她如饑似渴地刻苦學習,而對那些溫情脈脈親近她的青年人毫不感興趣,她發誓保持獨立的生活,不再談戀愛。每次考試,她都成績優異、名列前茅。
後來瑪麗同法國著名物理學家彼埃爾·居裏結婚,至此瑪麗才真的成為居裏夫人。彼埃爾·居裏是一位天才的學者,他在國內幾乎默默無聞,但已經深為外國同行所推崇,他從小向往科學,頭腦獨特,19歲時,就被任命為巴黎大學理學院德山教授的助手。
彼埃爾和瑪麗結婚後,生活很拮據,但他們誌同道合,相親相愛,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進行著科學試驗,而且配合得天衣無縫。當時在歐洲沒有人對鈾射線作過深入的研究,但他們認為,科學必須開拓無人走過的路,不然就不叫科學研究,於是他們選擇鈾射線為題目,探索鈾瀝青礦裏第二種放射性的化學元素。他們買不起這種原料礦苗,就想利用廉價的鈾瀝青殘渣。幾經周折,他們用自己的錢,買到了礦渣。原料有了,卻沒有實驗室,向市政府申請而遭到拒絕後,他們隻得在理化學校借到一間堆置廢物的廠棚。在這間破爛屋子裏,他們習慣了酷暑和嚴寒,使用著極其簡單的工具,把殘渣弄碎加熱,忍著刺鼻的氣味,連續幾個鍾頭攪動大鍋裏的溶液,居裏夫人是學者、技師,同時也是苦力。夫婦二人以超人的毅力一公斤一公斤的提煉了成噸的瀝青礦渣,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反複的分析、測定和試驗,終於在8噸的鈾瀝青殘渣中,先後發現了釙和鐳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從而為原子能科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居裏夫人在學術上的勤奮頑強與她強烈的愛國思想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她不停地工作是為了祖國的複興。
釙和鐳兩種放射性元素的發現,使這對年輕的科學家狂喜不已。彼埃爾對居裏夫人說:“你應該給它定一個名字!”這位女物理學家安靜地想了一會兒,後來她說話了:“我們可否叫它‘釙’?”因此,1898年7月,他們在理科博士學院報告書裏寫道:“我們相信我們由鈾瀝青礦提出的物質,含有一種尚未經人注意的金屬,它的分解特性與鉍相近,若是這種新金屬的存在確定了,我們提議把它叫做‘釙’,以紀念我們中之一的祖國。”居裏夫人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看來,一個人的性格與精神追求是有很大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