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謙虛(1 / 3)

驕傲的人士不受歡迎的,吹噓自己的人更會令人生厭。謙虛不等於貶低自己,而是用另一種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

孫叔敖說:“我的爵位日益升高,我的誌氣日益下降。我的官越大,我的心越小;我的俸祿越豐富,我施舍的越廣大。”所以,“能夠謙虛恭下,歸附我的人就多。距驕傲慢,離去的人跑得就快,”“居在高位的人驕傲,滅亡的日子就快到了。”

1.謙虛禮讓,謹防功高震主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的絕命詩被後世人引用千年。可這位英雄至死大概都不明白劉邦殺他的真正原因——功高震主。

對於許多類似韓信的聰明人來說,人生的最大害處不在外部,而在自己。“韓信們”一旦做出一番事業,就難免要居功自傲,而這樣做的下場往往比無所作為的人更慘。所以,一個成熟的人,應該知道居功之害。因此古人講求明哲保身,不論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絕對不可以功高震主,否則輕的招致他人怒恨,重的甚至惹來殺身之禍。自古以來,如果能與別人共同擁有完善名節,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加害,事實證明,隻有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善於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於未然。

韓信可謂功高蓋世,但因為其聲名顯赫位高震主,最終下場悲慘。秦末韓信從項梁、項羽起義,為郎中。其獻策屢不被采用,投奔劉邦,被蕭何薦為大將。楚漢戰時期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奇兵占領關中。後來,劉邦與項羽相持於滎陽、成皋間,他被委為左丞相,領兵破魏、代,平定趙、齊,被封為齊王。後與劉邦會於垓下,擊滅項羽。漢朝建立,改封楚王。因受人誣告謀反,降為淮陰侯。陳貊叛亂時,有人告韓信與其同謀,欲起兵長安,劉邦先前因韓信功大,曾許諾他:“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刀不殺。”所以,呂後誘殺韓信於未央宮密室,不見天;吊於半空,不見地;用竹矛刺死,不見刀。

漢代的晃錯自認為其才智超過文帝,更是遠遠在朝廷諸大臣之上,他暗示自己是五伯時期的佐命大臣,想讓文帝把處理國家大事的權力全部委托給自己。這正是功高震主的表現。唐宣宗初即位,看到功高權重的李德裕,心裏忌憚,很不平衡,以至頭發被汗水浸透了,這與漢大將軍霍光為漢宣帝護衛車乘,而宣帝嚴憚心畏,像有芒刺在背有什麼區別?功勞高了,功臣當然會有自我矜傲的表現。

如何使自己避免功高震主呢?

1.要守法。

從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記·循吏列傳》中,司馬遷所說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規,忠實執行命令,能知時務大體的臣子。

後世人以為隻有慈愛仁惠、和善愉快,以仁義為準則的官吏,才稱得上“循吏”,那就大錯特錯了,首先應該是遵守法令,嚴格地約束自己,這才是循吏的作為。

2.不參與。

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參與在自己所執掌的權力中去加以實現。《論語》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點也不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參與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潔的舉動,似乎可得一時之利,但最終為人們所厭惡,他的功勞再多,苦勞再大也終會抵消。

3.不長久。

古人說:“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終。”如果身居高位時一天應比一天更謹慎,如同行走在危險的高崖之上,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終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權力越大,懷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4.不勝任。

古人說:“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栗栗危懼,若將殞於深淵。”即身居高位所麵臨的危險驚心動魄得就像以腐朽的韁駕馭著六匹烈馬,萬分危懼,所以千萬不要居功自傲,要時時謙讓,功成身退,可得善始善終。

5.不重兵。

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夠主動交出兵權,那麼對君主的威脅就減少了,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是為了防止有武將同他一樣擁兵自立。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軍,以求自保的意思。在當代,此話的意思就是手下不要聚集太多賢能之才,因為這些人都是上司的“人”。

6.多請教。

古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矣。上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所以一旦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動向你的上司請教,參考他的意見,這樣在辦事時就有所憑借。

除此以外,謙虛禮讓還在於對有損名譽之事不應全部推諉給別人,主動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具備這樣德行的人才算完善之人。

2.以禮待人,依禮而立

中華民族素來被稱為禮儀之邦,從古至今,禮儀規範隨時代發展而有所改變,但是“禮”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是超時代的,是永恒不變的。即使是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軍隊路過早已名存實亡的東周國都,依然要卸甲下馬緩步行過。

但是,在我們生活的今天的周圍,不講禮貌的人已經越來越多了。

一個新生來到北京大學報到,由於要到別處填表,隨身的行李沒地方放,他非常著急。這時,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獨行的老人,於是,直呼一句,“幫我看著行李”。老人就這麼看著這行李直到這個小夥子回來。沒想到他輕鬆地拎起了行李就走,連個“謝”字都沒對老人說。令他萬萬想不到的是,在開學典禮上,他又看到了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著莘莘學子們,主持人介紹說:這就是我國文學泰鬥季羨林先生。

這樣的事據說還有清華版本。這一次簡直都有點近乎粗暴了,一個大學生騎著車在校園裏橫逛,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輕人當場就一句:你長眼睛了嗎?一句話把老人罵懵了,教了一輩子書的他說什麼也不敢相信清華的學生竟然粗魯,且不講道理到這種程度。當然,類似的故事由於流傳得過於頻繁,具體細節走樣也是難免的,而且,這個無“禮”的事情並不是北大清華的專利,舉這兩個例子的目的是想說明,連中國高校的兩個璀璨的明珠都難棄糟粕,更何況其他地方呢?

如果說在象牙塔某種無“禮”可以被寬容的話,走上工作崗位,再習慣地做令人討厭的事兒,恐怕就沒有那麼好運了。禮貌是一種柔韌的智慧,這種平和和內斂表達著對別人的尊重的方式,會激起對方的好感,也就自然地給自己擴寬了很大回旋空間,這就是君子生活在人性叢林中必須遵守的法則,“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成就越高的人越讓人感到平易近人,打招呼必先鞠躬,說話輕聲和氣。一位學生曾經在遼寧大學的校園裏遇到著名經濟學家宋則行先生,宋先生是英國劍橋大學的校園博士,回國之後,一直從事凱恩斯經濟理論研究,一生著述頗豐,其學術成果享譽國內外。如今已經是耄耋老人的他,每天都繞著校園的廣場散步,當時這位學生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向先生問好,不料,先生停止了蹣跚的腳步,做了一個將近90度的鞠躬禮,學生不知所措,直至先生走遠,才回過神來,有醍醐灌頂之感,“不學禮,何以立?”孔夫子的話開始在他的耳邊回繞。

但是,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人每天講的“禮”應該有質量,不誠懇的虛偽做作隻能讓人感到無聊:比如說整天假客套、恭維都是令人乏味的,這樣的禮節還不如沒有的好,因為這透露給別人一個信息:對方隻是在客套而已。於是,他人也回應你客套,這樣,無形中竟做了很多沒有意義的事情,浪費時間、感情。

詩經說:“謙謙君子,賜我百朋”,禮多不怪,原是人之常情。

某君是機關的最高領導,高級職員去見他,他不但坐著不動,也不屑回一聲,而且不肯注視對方,對方隻好站在旁邊說話,真是架子十足。有時不高興,認為對方的話說的不對,他竟始終不開口,聽而不聞,始終不看對方,好像視而不見,對方頓感沒趣,隻好頹然退出。他對高級職員如此,對其他下屬和朋友,古人說:“施絕然聲音顏色,拒人於千裏之外”,某君正是如此,當他得勢的時候,大家隻好背後批評,當麵還是恭維,還是奉承,心裏都是反對他,他種了這樣的惡因,後來形勢逆轉,一時攻擊他的人,非常的多,當然還有其他重要原因,而待人傲慢,至少是一個方麵。多禮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禮是人為的,是後天的,必須要用心去學習,學習成為習慣,多禮便能行無所事,十分自然了。

學者王先生是以多禮出名的人,他見人必先招呼,招呼必先鞠躬,對朋友如此,對學生也是如此。說話輕而和氣,點頭不替,笑容可掬。你如到他臥室或辦公室,請他寫字,他雖寫得一手很好的十七帖,還是很謙虛,請你坐下來談,你如不坐,他始終立著。無論是誰,與王先生相交,如飲醇禮,無不心醉,所以他的人緣特別好。凡是他的學生,一見他來,立即鞠躬,讓立一旁,等他過,這不是怕他,而是敬他,敬他完全是由於他的多禮。

但是多禮尤須誠懇,多禮而不能誠懇,反而使人討厭。交際場中,見人握手,說幾句客套話,最無聊的,說之者也未必不覺得無聊。能誠懇,才能恭敬,能恭敬,才是真的禮貌。俗語說:“人熟禮不熟。這就是表示你對於熟人,也要有禮貌。”“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所以能夠久而敬之,必先他對人能夠久敬。久而敬之是指雙方麵而言,久而敬之,更須先從自身始。

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禮節中尤為重要。一個人給人的初次印象幾乎都是視覺上的,如表情、姿態、身材、儀表、年齡、服裝等方麵。在人們真正了解一個人之前,早在第一眼看到他時,形成了對他的初步看法,即所謂先入為主。所以,有禮貌的人都很重視自己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怎樣塑造自己很好的第一印象呢?

1.留意自己的穿著

留意你的穿著,並不是叫你穿上最流行、最時髦的衣服,而是要求你穿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至於衣服是新是舊,質料是好是壞,都不是主要問題。

美國有許多家大公司對所屬雇員的裝扮都有“規格”,這規格不是指要穿得怎麼好看,而是人們觀感的水準。有一本書叫《應酬之道》,書中提出,在與人見麵前衣飾應注意以下幾點事項:

·鞋擦過了沒有?

·褲管有沒有痕?

·襯衣的扣子扣好了沒有?

·胡須刮了沒有?

·梳好頭沒有?

·衣服的皺褶是否注意到?

這些小細節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整潔的著裝總是給人一種信賴感和尊重感。

2.展現自己的風度

如果說衣著是一個人的審美力的反映的話,那麼風度則是一個人的性格和氣質的反映。屬於一個人的外部形態,是由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所構成的。與心靈相對而言,風度是人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也是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所最先接觸的。因此,從風度的好壞,不僅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文明程度,而且也可以部分地看到一個人的美醜。

風度不是摹擬,更不是裝腔作勢,而是一個人的心靈美的外在表現,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好的性格、氣質的自然流露。要有美的風度,關鍵在於各人在實踐中培養自身的美的本質,形成美的心靈。古人早就說過:“誠於中而形於外。”心裏誠實,才有老實的樣子。心不誠實遲早要被人看破的,更何況風度這種人的外在美是沒法裝得像的。當然,人的風度是多樣的,不能強求一律。人的風度的多樣性,是為人的性格、氣質的多樣性所決定的。但是,無論性格、氣質的多樣性也好,還是風度的多樣性也好,都應當體現出人的美的本質。隻有美的心靈,美的性格、氣質,才能有美的風度。

3.提高自己的修養

我們強調“第一印象”在取悅中的重要作用,但這僅僅是一種首要效應,並不是本質的、內在的、不可改變的。

雙方初次見麵所獲得的印象隻是一些表麵特征,不是內在的本質特征,所以單憑第一印象做為繼續交往的基礎是不牢固的。如一些男女青年初次見麵時,往往是憑儀表、長相而一見鍾情,而不考慮對方的人性態度、個性品質而草率結婚。事實證明,這是靠不住的,往往會留下後患,最後甚至導致感情破裂。

第一印象不是無法改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交往的增加,對一個人的各方麵情況會愈來愈清楚,從而可以改變第一次見麵時留下的印象。

即使是第一印象的展示,也反映了人的個性品質,歸根結底,它是一個人平時長期修養的結果。沒有平時良好的修養,即使主觀上想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也往往是東施效顰,裝模作樣,反而令人生厭。

中國古人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誌。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禮是立身之本,又是區分人格高低的標準。如果人隻會享受安樂而拋棄禮儀,那就像想長壽卻用刀抹脖子一樣的危險。

3.自誇是為了掩飾失敗

一個勝利和成功的人,其成就足已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他們有這種資本——他們的成就自然會替他們宣揚。如果你對自己能不能取得成就,或者能取得多大的成就還是有疑問的,還不知能否得到別人的稱讚,就開始自吹自擂無疑就是在吹牛了。

換而言之,吹牛、自負、自誇自大、倨傲等等,實際上是未能成功或者完全失敗心態的一種掩飾。相反,謙卑才是對於成功十分有信心的一種表現。

如果你有一種自傲的、飄飄然的感覺,很容易接受別人的稱讚,那就說明你有危險了。

那意味著你在欺騙自己,把自己捧得太高,因為對於自己的能力你還不十分自信,還需要別人的證明。這種虛假的自負,會使你下次更加難以勝利。你在哄騙自己:以為一切成功都是依靠你自己的力量,而不願承認事實並非如此。於是,將來發生同樣的情形時,你就不知究竟如何才能取得成功了。幾乎人人對於那些自己不會的事,都有一種天生的虛榮之心,而對於自己會做的,卻並不十分在意。

一個人升職的時候,還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而不趾高氣昂,這隻有少數人才做得到。

魯意·佐治便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在下議院有一個老仆人這樣說:“在這30年中,我知道隻有一個議員當了部長之後,絲毫沒有改變他那種說話的態度和語氣。這位議員便是魯意·佐治。”

迪普對於這種愛奉承的習氣,也是極其不感冒的:當他把議長之職讓出來,以擁護林肯的政府的時候,許多人不知該如何熱烈地歡呼、稱讚他才好。他說:“傍晚我當選為紐約州州長,一小時之後又被推選為上議院議員。不到第二天早晨,好像美國大總統的位置,便等不及讓我的年紀足夠後就落到了我頭上了。”他用這種調侃,善意地批評了別人對他的誇大讚揚。

雖然迪普那時很年輕,但是頭腦卻很清醒,並不因為別人對他的那種誇張的稱讚而自高自大起來。即使在那時,他還是能保持他那種偉大的特性——不因為別人的奉承而趾高氣揚。

福特說:“那些自以為做了很多事的人,便不會再有奮鬥的決心了。有許多人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夠,而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非常成功了。他們努力奮鬥過,戰勝過了不知多少的艱難困苦、流血犧牲,憑著自己的意誌和努力,使許多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了現實;然後他們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功,便經受不住考驗了。他們懶怠起來,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往後慢慢地下滑,最後跌倒了。古往今來的曆史上,被榮譽和獎賞衝昏了頭腦,而從此懈怠懶散下去,終至一無所成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如果你的計劃很遠大,很難一下子達到。那麼,在別人稱讚你的時候,就把現在的成功與你那遠大的計劃比較一下,相比將來的宏偉藍圖,現在的成功還隻是萬裏長征路途的第一步,根本不值得去誇耀。這樣想,你就不會對目前的小成沾沾自喜了。

洛克菲勒在談到他早年從事煤油業時,這樣說道:“在我的事業漸漸有些起色的時候,我每晚把頭放在枕上睡覺時,總是這樣對自己說:‘現在你有了一點點成就,你一定不要因此自高自大,否則,你就會站不住,就會跌倒的。因為你有了一點開始,便儼然以為是一個大商人了。你要當心,要堅持著前進,否則你便會神智不清了。’我覺得我對自己進行這樣親切的談話,對於我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我恐怕我受不住我的成功的衝擊,便訓練我自己不要為一些蠢思想所蠱惑,覺得自己有多麼的了不起。”

能夠在成功麵前保持平常心態,能夠不因此而自大自誇;對於每次的成功,隻視其為一個新的開始。在將來的光榮上生活,而不在過去的冠冕上生活,這才是一個真正成功之人所該做的。

富蘭克林早年自傲時沒有父親提醒他,所以他那種過分自負的態度,使別人看不順眼:有一天,有一個朋友把他叫在一旁,勸告了他一番,這一番勸告改變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