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謙虛(2 / 3)

“富蘭克林,像你這樣是不行的,”那個朋友說,“凡是別人與你的意見不同時,你總是表現出一副強硬而自以為是的樣子。你這種態度令人覺得如此難堪,以致別人懶得再聽你的意見了。你的朋友們覺得不同你在一處時,還覺得自在些。你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別人對你無話可講了。的確,人人都懶得來和你談話,因為他們費了許多氣力,反而覺得不愉快;你以這種態度來和別人交往,不去虛心聽取別人的見解,這樣對你自己根本沒有任何好處。你從別人那兒根本學不到一點東西,但是實際上你現在所知道的卻很有限。”

富蘭克林聽了十分驚訝和慚愧,他以前從未這樣想過。當時他訕訕地站起來,一邊拍著身上的灰塵,一邊說:“我很慚愧。不過,我實在也是很想取得長進。”

“那麼,你現在要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你已經太蠢了,現在還是太蠢了。”

他又受了一下打擊,不過他站起來的時候,他已經下決心把一切驕傲心都拋在地下……他所需要的第二步,便是與自己作一次談話。他現在要研究一個新的題目,那便是他自己。他是曾經在印刷方麵學過製版的,現在他要從一點似乎毫無希望的材料中,製造出一個新人來。

如果那個朋友不給他來這一番嚴厲的說教,促使富蘭克林變得謙卑起來,那麼他後來的結果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從那次以後,他完全改變為另一個人了。以前他總是驕傲,總是炫耀他過去的才能;現在他卻更關注於他的將來,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一個有用的人物。

富蘭克林對於自己的這種改造,並不是一件難事。凡是像他一樣的自負的人,也可同樣的加以改造,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謙卑是做人所必需的條件,吹牛自誇則是妨礙人進步的。

始終記住一點:你將要做的事,比你已經做了的事,要重要得多。過去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幫助你將來做什麼。如果你把你一生的事都做完了,別人就會聽你講過去的事。他們之所以聽你,或是對你表示同情,或是想從你那兒得到一些經驗。除此以外,他們不大會關心你所做的事。如果你總是談論你的成就,他們不但不覺得有味,反而覺得很討厭。

如果你要自誇的時候,便想想自己是如何厭惡別人吹牛,那你就不會來幹這種蠢事了:如果你想要朋友,就不要吹牛。

一個人最想吹牛的時候,便是當別人看不起自己所做的事的時候,這時自己就想通過自誇來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重視,而別人的不屑一顧,會讓你覺得很丟人。

4.謙虛,是為了事業更加成功

一個自信的人,會讓人覺得他很有魅力;而一個謙虛的人,會讓別人覺得他很有涵養。

富蘭克林年輕時就是個才華橫溢的人,但同時他也很驕傲輕狂。對此,他渾然不知。

有一天,富蘭克林到一位老前輩家中去拜訪,當他準備從小門進去時,因為門框低了一些,他高昂著的頭被狠狠地撞了一下。這時,老前輩告訴富蘭克林:“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這裏的最大收獲。如果你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必須時時記得低頭。”

富蘭克林猛然醒悟,從此他改掉了驕傲的毛病,決心做一個謙遜的人。也就是因為具有了這一美德,他得到了人們的廣泛支持,成為美國總統。

你可能也會有這樣一種體會:越是謙遜的人,你越是喜歡找出他的優點;越是把自己看得了不起,孤傲自大的人,你越會瞧不起他,喜歡找出他的缺點。

所以,平時要謙遜地對待他人,這樣才能博得他人的支持。當你以謙遜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就能減少一些衝突,還容易被他人接受。即使你發現自己有錯時,也很少會出現難堪的局麵。

在柯金斯擔任福特汽車公司經理時,有一天晚上,公司裏因有十分緊急的事,要發通告信給所有的營業處,所以需要全體職工協助。當柯金斯安排一個做書記員的下屬去幫忙套信封時,那個年輕職員傲慢地說:“那有礙我的身份,我不幹!我到公司裏來不是做套信封工作的。”

聽了這話,柯金斯一下就憤怒了,但他平靜地說:“既然做這件事是對你的汙辱,那就請你另謀高就吧!”

於是那個青年一怒之下就離開了福特公司。但因為他仍聽不進別人的話,所以他跑了很多地方,換了好幾份工作都覺得很不滿意。他終於知道了自己的過錯,於是又找到柯金斯,誠摯地說:“我在外麵經曆了許多事情,經曆得越多,越覺得我那天的行為錯了。因此,我想回到這裏工作,您還肯任用我嗎?”“當然可以,”柯金斯說,“因為你現在已經能聽取別人的建議了。”

進入福特公司後,那個青年變成了一個很謙遜的人,不再因取得了成績而驕傲自滿,並且經常虛心地向別人請教問題。最後他成為了一個頗有成就的名人。

越是有涵養、穩重的成功人士,態度越謙虛;相反,隻有那些淺薄的自以為有所成就的人才會驕傲。

人一旦產生驕傲情緒,那麼他評判事物的標尺就會失衡,就不能再正確地看待自己,並且最容易走進重複自己的怪圈。因為他被自己頭上的那層光環迷住了雙眼,眼花繚亂,頭重腳輕,飄飄然,當他清醒之時,人生已過大半,追悔莫及。

所以,要想取得持久的成功,就一定要使自己保持謙虛的美德。如果因一次成功,從此一直欣喜若狂,時時處處總是表現出一種優勝者的得意忘形和驕傲自滿,“成功”就會冷落你,決不會讓你再次品嚐得到它的快樂。

水由高處往低處流,愈到下遊,覆蓋的麵積越大,土地也越肥沃。做事的也是這樣,采取低姿態,擁有謙虛和氣的態度,滿懷感激之心的人,人們就樂意幫助他,推崇他,成功也會順流向他而去。所以,謙虛對一個人,尤其是以成大事為己任的人來說更是具有重大的意義。

5.知識永遠都是力量

阿基米德宣稱: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當今時代已經進入了“知本時代”,知識便是撬動財富的那個杠杆。作為想有所成就的人來說,要想比別人更上一層樓,就需在大腦裏比別人裝更多的知識,並且恰當地運用它。

幹事業各有各的方法和“秘訣”,沒有太多的固定模式可以套用,但至少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須掌握足夠的知識,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的人才能真正地成為人上之人。

有“股神”之譽的美國富豪的沃倫·巴菲特,用100美元資本起家,僅僅從事股票投資,幾十年後100美元變成了幾百億美元,成為僅次於比爾·蓋茨的世界第二巨富。美國《幸福周刊》1996年評出的最好的公司中,巴菲特屬下的金融服務公司——伯克希爾·哈薩維公司名列第三。在1998年10月26日出版的美國《財富》雜誌評選出來的“世界明星企業排行榜”中,哈薩維公司列第7位。2005年底,巴菲特的資產已經達到了440億美元,相當於一個小國的國民生產總值。

巴菲特的成功,得益於兩位精神導師的相助,更取決於巴菲特非同一般的運用知識的能力。巴菲特這兩位精神導師一位是本傑明·葛拉漢,另一個是菲力浦·費歇。

1930年8月,巴菲特出生於美國中部的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他的家庭是一個經商世家,祖父從事雜貨零售,父親先繼承零售業,後來成為股票經紀人。巴菲特受家庭影響,從小就對商業感興趣。17歲時,巴菲特進入內布拉斯加州大學的企業管理係學習。當時有一本暢銷書叫《聰明的投資人》,巴菲特讀過這本書後,對書的作者葛拉漢肅然起敬,他把此書當作珍寶。出於對葛拉漢的崇拜,能師從葛拉漢成為青年巴菲特最大的願望。所以大學一畢業,他就隻身奔赴紐約,進入葛拉漢任教的哥倫比亞商學院,直接投到葛拉漢教授的門下。

葛拉漢投資理論的精髓,在於強調對一係列企業實質投資價值了解的重要性,並相信能通過數學方式正確地計算這種投資價值。這一理論對巴菲特投資理念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當時葛拉漢還兼任政府公務員保險公司的主席,這使巴菲特選修了保險業知識。後來,巴菲特又親曆了葛拉漢關於“價值第一”這種理念的檢驗,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碩士學位後,他加盟了葛拉漢的“葛拉漢——紐曼公司”,跟恩師一起進行投資操作實踐。

1956年,61歲的葛拉漢退休,葛拉漢——紐曼公司隨之解散。巴菲特回到自己故鄉,在親友的支持下,7個人合夥成立了自己的投資公司。當時他的投資,是從100美元開始的。

從恩師投資的高回報率與較小風險這一點上,巴菲特領悟到了“品牌商譽價值”的重要性,他學會了從長遠看問題的方法。1962年他們購買了正處於困難之中的哈薩維紡織公司的股票,因為巴菲特認為該公司品牌商譽較好、發展潛力大。後來的實踐證明,巴菲特的選擇是正確的。1967年3月,巴菲特投資860萬美元購買國家賠償金公司和全國“火水”保險公司的股票。這一投資很快使巴菲特獲得了巨大收益,合夥人都成了富豪。

1969年,巴菲特個人財產已經達到2500萬美元。這一年他研讀了費歇有關投資方麵的著作,一下子又被費歇的一些精辟觀點吸引住了。費歇投資理論的核心是“高風險的質化投資策略”,這實際上是更明確地強調品牌的“商譽價值”。他去拜訪費歇,費歇很高興地接待了巴菲特,並對他進行了諄諄教導。

費歇關於投資理念的力作《普通股和普遍的利潤》一書,促使巴菲特拜他為師。費歇當然很樂意有這樣的門生,就把自己嘔心瀝血研究出的股市投資的最新的、可行的方法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巴菲特,使巴菲特能夠更好地、更準確地判斷長期投資。

巴菲特說他投資生涯中85%像葛拉漢,15%像費歇。葛拉漢的研究領域以分析公司資料和年報見長,很少關心企業的類型及特質,而後者恰恰是費歇的方法學所關注的重點。巴菲特認為兩位“精神父親”的理論各有千秋。而他自己的高明之處,在於吸收了他們的精華並融入自己的投資實踐之中,得到實踐的檢驗。

在股票投資上獲益頗豐的巴菲特,開始向其他行業擴張。他收購了《華盛頓郵報》和一家麵臨破產的保險公司,並大肆投資美國廣播公司。在整個70~80年代裏,他的股票投資除了廣告、廣播、保險以及出版公司外,還有底特律全國銀行、“通過”食品公司、美國鋁業公司、平克頓服務公司和雷諾煙草公司等。幾乎除了資本財務、能源、科技和公用事業之外的各個主要工業集團,都有巴菲特的投資。

據美國《福布斯》雜誌統計,從1997年起巴菲特以360億美元的資產多年名列世界富豪的第二位。巴菲特無疑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家,他所選擇的投資對象,幾乎都成了他的“搖錢樹”。他的投資智慧來源於他的兩位精神導師,更是他自己不斷吸納並且運用自己所學知識的結果。

知識的海洋從來都是深不可測的,當你懂得一門技術,並引以為榮,便愈知道它深不見底。

有不少人,總是希望靠著運氣尋找到若幹個機會,藉此功成名就。當然,機會總會有的。當機會來臨之時,我們便可以在眾多競爭者中奪取機會,進而發展我們的事業。但機會是等它從天而降,還是憑借我們自身的努力、自身的表現去爭取呢?純粹的機會主義者往往從來沒有想過要用知識去武裝頭腦,而是蹲在樹樁旁等著兔子來撞,順手撿個便宜。

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你有資金,但是缺乏知識,沒有最新的訊息,無論何種行業,你失敗的可能性較大;但若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也能夠有回報,並且很可能達到成功。現在跟數十年前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知識比資金更重要。

所以,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

6.不要輕視任何一個對手,尤其是那些弱者

在商業活動中,永遠不要輕視任何對手,哪怕它比你弱很多。經營事業如果不能充分掌握動向,不注意競爭對手的發展策略,即使你比對手再強大百倍,也很可能被對手超越,甚至被對手擠垮。

“腳穿阿迪達斯是你取勝的保證!”在1950~1980年幾乎所有的國際大型體育比賽上,人人都會看到這個充滿鬥誌的廣告。

1954年西德國家足球隊正是穿著“阿迪達斯”運動鞋走向了世界杯領獎台的。

1976年蒙特利爾運動會,82%的金牌得主都穿阿迪達斯。

阿迪達斯幾乎成為了運動員能力和運氣的象征。

阿迪達斯是德國一個擁有很長曆史的運動鞋生產廠家,壟斷了世界上高級運動鞋市場達幾十年之久,但阿迪達斯的經營者們怎麼也想不到會在短短的幾年之間,輸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手中,這個公司就是美國耐克公司。

1936年,美國運動員傑西·歐文斯腳穿阿迪達斯運動鞋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使這個一直默默無聞的小廠聞名全世界。阿迪達斯也從這件事情中得到啟發,從此大規模地生產運動鞋並開始以極大的熱情支持體育比賽。

1949年由於經營理念的差異,創建公司的兄弟倆分道揚鑣。安道夫創辦阿迪達斯公司。在安道夫的積極運作下,阿迪達斯每年都能推出新的運動鞋。該公司產品從田徑鞋、足球鞋、網球鞋擴展到各種運動鞋,銷售市場達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年銷售額達到10億美元。

正當阿迪達斯豪情萬丈,要壟斷世界體育運動市場的時候,競爭對手出現了,這就是美國的耐克運動鞋。

60年代和70年代,美國興起了全民健身活動,成千上萬的男女走上街頭和田野,以各種方式從事鍛煉活動,其中最讓人熱衷的活動便是慢跑。伴隨美國從事跑步活動的人數越來越多,對舒適的跑步鞋的需求量就越來越大,到了70年代末,據估計達到2500萬雙,如果每雙運動鞋的價格以5美元計算,一年的銷售額可以達到2億美元。對任何一個從事鞋類生產的公司而言,這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巨大市場。

耐克公司就是在這樣的有利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它是由美國中長跑的名將費爾·耐克和他的教練比爾在1972年創辦的。所生產的牌子就叫耐克。出身運動員的兩位創業者當然知道什麼樣的運動鞋受歡迎,他們根據力學原理對運動鞋進行改造,使它更能適應鍛煉和比賽的目的,產品推出後深受大眾的歡迎。

公司的擴展非常迅速,1972年創辦時,它的產值才200萬元,到了1976年就達到了1400萬元之巨,之後一年上一個台階,1982年達到了69億美元。耐克公司僅僅用了10年時間就成為美國市場占有額最大的企業,阿迪達斯在美國市場的份額不斷縮小,甚至要退出美國市場了。

有幾十年經驗的阿迪達斯為什麼會敗給耐克公司?為什麼對美國蓬勃發展的運動鞋市場,阿迪達斯反應如此地遲鈍?

原因出在阿迪達斯本身,在美國開始興起跑步熱的時候,阿迪達斯做出了一個極其錯誤的判斷。它斷定在美國這樣一個流行快,消失也快的國家,跑步隻是一個流行,不久就會煙消雲散。但是席卷美國的全民健身運動持續時間之長,範圍之廣,使他們喪失了進入美國市場的絕好時機。

阿迪達斯瞧不起小公司,對他們的挑戰不屑一顧,也是它失敗的重要原因。阿迪達斯的經理還在想,耐克公司無非和以前的一些公司一樣,隻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沒想到耐克根本不是想象中的等閑之輩,他看準了機會,把阿迪達斯踢出了美國市場。

所以,沉湎於過去的勝利是危險的。《第三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認為:“過去的成就正是今天的危險所在。”“取得領導權不見得保證今天和明天仍是領袖。”

7.謙遜和上進並行不悖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謙虛是必要的,而且和積極上進並不衝突,還相輔相成。

良好的道德並不一定能給自己帶來相應的回報。因為並非世上的每個人都能有良好的道德去回報他人。但無論如何,能幹的人還是願意在一切可能的情況下保持謙遜的美德——這是他們最先也是最真的願望,他們更願意讓自己的功績來說話。

人人都愛聽奉承話,人人也都有兩麵性,所以我們往往一麵謙虛,一麵又為自己的成就和地位驕傲不已。美國總統柯立芝的故事就向我們展示了人類這相互矛盾的兩麵。

第一則故事說的是在愛莫斯特大學的最後一年,美國曆史學會曾授予柯立芝一枚金質獎章。在當時,這是一個被無數人看重的榮譽,可他卻沒有對任何人說起過這件事,甚至自己的父親也不例外。直到他畢業並工作之後,他的上司——諾坦普頓的法官菲爾德才無意中在《斯普林共和雜誌》上看到了對這一事情的報道,那時,距柯立芝領取這一獎章已有六周了。從佛蒙特州的村莊到白宮,柯立芝在他一生的事業中都以這種真誠的謙遜而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