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能忍受吳國的羞辱,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張良能忍受納履之窘,漢高祖能忍受百敗之氣,都是能忍。所以成大事者,往往能“對突然到來的事毫不驚慌,無緣無故加上的罪名不發怒,泰山崩於麵前而不改色,迷路與自己同左右眼睛不看一下。”
《尚書》中說:“必須有忍,才能有益。”
1.低頭是稻穗,昂頭是稗子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意思是說人在權力、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如果此時抬頭,頭上是會被碰出大包的。
《紅樓夢》裏的林黛玉,因寄人籬下,自認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說一句話”。所謂的“屋簷”,說明白些,就是別人的勢力範圍,隻要你人在這勢力範圍之中,並且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必須調整心態,學會低頭。
漢朝開國名將韓信就是“低頭”的最佳典型。
韓信年輕時家境貧窮,他本人既不會溜須拍馬,做官從政,又不會投機取巧,買賣經商。整天隻顧研讀兵書,最後連一天兩頓飯都沒有著落,隻好背上家傳寶劍,沿街乞討。有個財大氣粗的屠夫看不起韓信這副寒酸迂腐的書生相,故意當眾奚落他說:“你雖然長得人高馬大,又好佩刀帶劍,但不過是個膽小鬼罷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刀捅了我;要是怕死,就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說罷雙腿架開,立個馬步。眾人一哄圍上,且看韓信怎樣動作。韓信認真地打量著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彎腰趴地,從屠夫襠下鑽了過去。街上的人頓時哄然大笑,都說韓信是個膽小鬼。韓信忍氣吞聲,閉門苦讀。幾年後,各地爆發反抗秦王朝統治的大起義,韓信聞風而起,揮劍從軍,終於得到漢王劉邦的重用,拜封為大將軍,統領全軍,爭奪天下,威名四揚。
試想,如果韓信當時一氣之下捅死了屠夫,那他自己也會沒命的,哪還來日後的統領雄兵,叱吒風雲?他吃眼前虧,為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啊!與韓信同時代的張良也是一位善於“低頭”的人。
張良出身貴族,隻不過家世到他這一代已相當落魄,他後來作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運籌帷幄之中,輔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高被封為留侯,與蕭何、韓信一起共為漢初”三傑”。
張良年少時因謀刺秦始皇未遂——這就是著名的“博浪沙襲秦王”的故事,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橋上散步,遇一穿著短袍的老翁,老翁待張良走近故意把鞋摔到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不禁拔拳想要打他。但礙於長者之故,不忍心下手,隻好違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給穿上。飽經滄桑、心懷大誌的張良,對此帶有侮辱性的舉動,居然能強忍不滿,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麵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老人又折返回來,讚歎說:“孺子可教也!”遂約其5天後淩晨在此再次相會。張良迷惑不解,但他見老翁貌非凡人,所以連忙伏身。
5天後,雞鳴之時,張良便急匆匆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已先到,並斥責他:“為什麼遲到,再過5天早點兒來。”又過了5天,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候。他的真誠和隱忍博得了老人的讚賞,老人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後天下大亂,你用此書興邦興國;13年後再來找我。我是濟北轂城山下的黃石公。”說罷揚長而去。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看書,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閱讀,刻苦鑽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了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民間有句非常貼切的諺語:“低頭是稻穗,昂頭是稗子。”越成熟,越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隻有那些穗子裏空空如也的稗子,才會顯得招搖,始終把頭抬得老高。
為什麼我們在趕路時要低頭,那是因為我們要時時注意腳下,以防摔跤。學會向生活低頭,學會融入生活,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學會和必須接受的。在崇尚個性、自由的今天,很多人會對“向生活低頭”嗤之以鼻,以為是封建糟粕。其實,學會向生活低頭,就是學會了更好地融入周圍的生活圈中,更快地適應生活。深諳“低頭”的處世之道,能夠更好地同別人打交道,也最容易贏得大家的歡迎。
學會低頭,是處世的一門基本學科,是為人的一種至高境界,是認真生活著和生活過的人的一種很好的體會、總結。
2.以退為進,以守為攻
在談到成功之道時,我們更多地強調要有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但是,有時候,一味地硬衝硬打未必是一種最好的方法,以退為進也是求勝的策略。
的確,人須有傲骨,麵對險惡的局勢,人應當有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這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視死如歸”的精神我們自應提倡。但是,客觀世界是複雜多變的,就某個具體的事情來說,也有其“時”、“勢”的問題,在某些特點的時間裏、環境下,采取以退為進的方法,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策略,而並非是消極退讓。
當年肯尼迪在競選美國參議員的時候,他的競選對手在最關鍵的時候抓到了他的一個把柄:肯尼迪在學生時代,因為欺騙而被哈佛大學退學。這類事件在政壇上的影響是巨大的,競選對手隻要充分利用這個證據,就可以使肯尼迪誠實、正直與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無光。一般人麵對這類事情的反應肯定是極力否認,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認了自己的確曾犯了一項很嚴重的錯誤,他說:“我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錯的。我沒有什麼可以辯駁的餘地。”肯尼迪這麼做,等於說“我已經放棄了所有的抵抗”,而對於一個已經放棄抵抗的人,你還要置他於死地嗎?如果對手真繼續進攻,就顯得對手“殘忍”了。
肯尼迪沒有因為有過劣跡而受到絲毫的傷害,相反的是,他還將它轉變為了一個優點,這從肯尼迪後來當選總統就可以得到證實。他承認自己有過錯誤,他就已經將自己人性化了:我和平常人一樣,也會犯錯。承認自己有罪,贏得人們的同情。
清朝聖祖黃帝康熙繼位時年齡很小,功臣鼇拜掌握了朝中大權,並進而想謀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鼇拜的野心,但他覺得自己根基未穩,準備還不充分,於是索性不問政事,整天與一幫哥們兒“遊戲”,以造成一種自己昏庸無知的假象。一次,康熙著便服同索額圖一起去拜訪鼇拜,鼇拜見皇帝突然來訪,以為事情敗露,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被索額圖一把抓住。直到這時,康熙仍裝糊塗說:“這沒什麼,想我滿人自古以來就有刀不離身的習慣,有何奇怪!”康熙此舉讓鼇拜對他徹底放鬆戒備,最後康熙等時機成熟時一舉將其擒獲,可以說放出長線釣上了大魚。
這是在被動的情況下以退為進的策略。政治鬥爭如此,商界如此,甚至,在我們的平時的工作、做人的各方麵都是如此。
老虎將頭縮回,是為了躍得更遠;龍將身子壓低是為了衝得更高。對於想成大事者來說,隻要蟄伏有利於目標的實現,那就不防以退為進,以守為攻,伺機行動,是為明智之舉。
3.公道隻在心中
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之中,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都習慣於時時處處去尋求一種公道與正義,一旦感到失去了公正,人們就會憤怒、憂慮或者失望。然而,現實的結果是,尋求公道就像尋求長生不老藥一樣。我們周圍的世界——不管是自然界還是人類——本身不可能是一個完全公平的世界。鳥吃蟲子,這對於蟲子來說是不公正的;蜘蛛吃蒼蠅,對於蒼蠅來說也是不公正的。美洲獅吃小狼,小狼吃獾,獾吃老鼠,老鼠吃蟑螂,蟑螂……隻要環顧一下大自然,就不難看出,世界上很多現象是無法用公道衡量的,龍卷風、洪水、海嘯和幹旱都是不公道的。但是人們試圖阻擋它們“前進的腳步”,這對它們來說,又是不公平的。倘若人們強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得公平合理,那麼所有生物鏈一天都無法生存,人類大概也隻能等著餓死,因為對於任何一種作為人類食物的東西來說,人類對它們都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們尋求的完全公平隻不過是一種理論上的概念罷了。麵對這些不公道之處,你可以高興,可以怨恨,可以消極視之……,但那些不公道現象依然會永遠存在下去。
永恒的公道是一個脫離現實的概念,當人們追求自己的幸福時尤其如此。然而,許多人認為,難道生活中就不存在任何正義之感了嗎?他們常常會說:
人們渴求公平,而且一旦他沒有得到公道時就會表現出一種不愉快。講求正義、尋求公平,這本身並不是一種錯誤的行為,但如果你一味追求正義和公平,未能如願便消極處世,這就走進了一個誤區——一種自我挫敗性行為。當然,這一誤區是指由於不公道的現實存在而使自己產生的一種惰性。
不公平現象的存在是必然的,當你無法改變這一現實時,你可以努力不改變自己,不讓自己因此陷入一種惰性,並可以用自己的智慧進行積極的鬥爭。首先爭取從精神上不為這種現象所壓垮,然後努力在現實中消除這些現象。
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經常可以聽到有人如此發泄:“這簡直太不公平!”——這是一種比較常見、但又十分消極的抱怨。當你感到某件事不太公平時,必然會把自己同另一個人或另一群人進行比較。
渴求公平的心理可能會體現在你為人處世的各種場合,妨礙你與他人的積極交往。不難看出,你是在根據別人的行為來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這樣,支配你情感的就是別人,而不是你自己了。如果你未能做別人所做的事情,並因此而煩惱,你就在讓別人擺布你自己。每當你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時,你就是在玩“不公平”的遊戲。
強求公平是一種注重外部環境的表現,也是一種避而不管自己生活的辦法。你可以確定自己的切實目標,著手為實現這一目標采取具體步驟,不必顧忌不公平的現象,也無需考慮其他人的行為和思想。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別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你無論怎樣抱怨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境遇。有些人工作不多,報酬卻很高;有些人能力不如你強,卻因受寵而得到晉升;不管你怎樣不願意,你的妻子和孩子依然會以不同於你的方式行事;但是,隻要你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去同別人比來比去,你就不會因周圍的不平等現象而煩惱。如果你總是說:“他能做,我也可以做”,那你就是在根據別人的標準生活,你永遠不可能開創自己的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可以明顯地看到一些“渴求平等”的行為。你隻要稍加觀察,就會發現自己和別人身上存在許多這種行為的縮影。下麵是一些較為常見的例子:
抱怨別人與你幹得一樣多,但工資卻拿得比你多。
認為那些著名歌星的收入太高,並因此感到社會不公。
認為別人做了違法亂紀的事時總是可以逍遙法外,而你卻一次也溜不掉,因此感到十分不平。
總是說:“我會這樣對待你嗎?”其實就是希望別人都同你一模一樣。
總要報答別人的友善行為。你要是請我吃飯,我也應該回請你,或者至少送你一瓶酒。人們常常認為這樣做才是懂禮貌、有教養。然而,這實際上僅僅是保持公平對等的一種做法。
對任何事情都要求前後一致,始終如一。愛默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味愚蠢地要求始終如一,是心胸狹隘者的癖病之一。”倘若你堅持始終如一地以“正確”方式做事,就很可能屬於心胸狹隘的一類人。
在爭論時,非要辯出個明確的結論:勝利的一方就是正確的,失敗的一方則應承認錯誤。
以“不公平”的論據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你昨晚出去了,今晚讓我在家裏等就太不公平了。”要是愛人不接受你的意見,就憤憤不平。
做自己本不願意做的事情,因為你擔心不這樣做會對他人太不公平了。不要將一切問題都歸罪於不公平的現象。應該客觀地考慮一下你為什麼不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適當的決定。
在公路上開車時,一輛車把你擠到了路邊,你也要去擠他一下;一個開慢車的人在前麵擋了你的路,你也要趕上去擋他一下;迎麵來車開著大燈晃了你的眼,你也要打開自己的大燈。實際上,你是因為別人違反了你的公正觀念,而在拿自己的性命賭氣。這就是在孩子們中間經常出現的“他打了我,所以我要打他”的做法,而孩子們則是在多次見到父母的類似行為之後才學會這樣做的。如果這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報複做法擴大到國家關係上,就會導致戰爭。
自由是相對的,同樣,公平也是相對的。然而真正的、絕對概念上的公平隻存於人的思想中,也就是說,你認為這是公平的,這就是公平的。不要太計較於各種“公平”與“不公平”,世界能發展到今天,就是因為它的“包容”,所以成大事者應注意:不要刻意去追求事事公平。
4.用耐心把冷板凳暖熱
對於一個人來說,即使你能力再強、機遇再好,也不可能保證一輩子一帆風順。總有一些時候,我們會不小心侍上冷板凳,這時,我們要做的不是憤怒和爭論,而是冷靜。
有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他剛進公司時很受老板賞識,但不知怎的,他感到自己好像被老板“冷凍”起來了,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誤。整整一年,老板不召見他,也不給他重新分配重要的工作。他忍氣吞聲地呆著,就這樣過了一年,老板終於又召見他,並且提升了他,給他加了薪!同事們都很佩服他,說他硬是把冷板凳給坐熱了。
人坐上冷板凳的原因很多,例如:
1.自己本身能力不佳
隻能做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但也沒差到必須讓人開除的地步。因此,老板和上級主管感到你可有可無,當然不可能重用你了。
2.經常出錯或錯誤嚴重
在社會上做事不比在學校裏求學,出了錯向老師認錯,然後再加以改正。當然工作中不可能不出錯誤,但如果你總是出錯,或者犯的錯誤太大,讓公司遭受的損失太重,這樣就會讓老板和上級主管對你失去信心,他們害怕冒更大的風險,所以隻好暫時把你擱置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