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情練達即文章——世故(1 / 3)

世故之人多圓滑,世故之人多精明能幹,世故之人常常左右逢源,世故之人往往能辦成他人辦不成的事。

事故不是小人之為,世故不是虛偽的欺騙。子曰:“得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世故是人際交往必不可少的法寶,世故是精於盤算,使自己與他人雙贏的利器。

1.保全自身的“牆頭草”

“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尖竹筍,皮厚嘴尖腹中空。”這是來形容有些人的淺薄和見風使舵。牆上的草,迎風無力,任意東西,左右搖擺不定,風吹向哪邊,便倒向哪邊。所以人人都喜歡那種迎風挺立的傲鬆,認為沒有“骨頭”的草不好,因為中國人宣揚做人要有傲骨。罵人時也常有,“軟骨頭”一說,但孔子又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牆頭之草固然是左右搖擺,但這也並不失為一種求存之道。試想幾尺高牆之上生有一草已屬不易,寸土之上,瓦礫之間,獨出新芽,婀娜於天地之間,豈非奇事?牆頭草自知身單力薄,生性柔弱,便避免與這強風勁吹分庭抗禮。

牆頭草隨風倒正是為了求存。試想,如果連自身都保不住,還要談什麼宏偉的理想,遠大的誌向,還創什麼大業。

漢武帝時有個叫東方朔的大臣,他性格詼諧幽默,善於審時度勢,相機而動。一個三伏天,武帝給朝臣賞賜肉食。大家等了半天,負責分肉的官員卻一直沒來。東方朔等得不耐煩了,對同僚說:“按照我朝先例,三伏天上朝可以早退,所以不好意思,我先領自己的那份肉去了。”說罷,他便拔出佩劍,切了一大塊肉,揚長而去。負責分肉的官員知道後,覺得東方朔太目中無人,立刻向皇上告了東方朔一狀。

次日早朝,武帝果然厲聲斥責,東方朔慌忙摘下帽子,俯伏在地,聽候處置。本來就不是什麼大事,武帝瞧他此時的窘相,一時竟童心大起,想捉弄他一番,於是說道:“你要是真心悔改,就當著大家罵自己一頓,嗓門放大點!”

東方朔恭敬地拜謝完畢,一本正經地站了起來,扯開嗓子大喊了起來:“東方朔呀東方朔,沒等陛下分賞,就擅自拿走賜品,真是無禮之極!拔出佩劍,大塊切肉,簡直壯烈之至!那麼多肉,隻取小小一塊,堪稱寡欲的楷模!一口沒吃,全部帶給老婆,更是疼愛妻子的表率!”

話未說完,武帝已經捂著肚子笑得前仰後合,大臣們也笑倒了一大片:“真有你的!本想讓你丟一回臉,沒想到卻看了場好戲!”笑夠了,武帝不但沒有加罪於東方朔,還特地賜了一石酒和一百斤肉給東方朔。

試想,東方朔如若在此時一本正經地搬出祖製來為自己開罪,武帝的臉麵被掃,還能賜他香肉美酒麼?

有一個國王與臨近的一個國家打仗,他親率大部隊來到兩國相隔的大河邊,河水滔滔,波浪翻滾,湍流如箭,沒有舟橋,無法過河。當時又值九月,離河水封凍尚早。國王在河邊率兵馬無計可施,軍心浮動,士氣不高。國王心急,便派一人前去觀看河水是否封凍,那人跑到河邊一看,河水滾滾,毫無凍冰之象,便跑回來報:“回國王,河水毫無冰凍之跡象。”

國王聽罷,大怒,一揮手:“拉下去,殺了!”

國王又派一人出去察看,那人來到河邊。河水洶湧,依舊奔騰不息,浪花翻卷,哪裏有半點封凍征兆,那人回來如實回報:“國王,河水的確沒有凍冰之跡象。”

誰知國王聽罷又是大怒,拍案大喝:“推出去,殺!”

第二人又被斬頭。

國王又派第三個人去探看,那人到河邊觀望,河水奔流如故,他並不比前兩個人多看到什麼,但他回來後,卻說:“河水已經封凍,冰層厚盈幾尺,如鋼澆鐵鑄,大兵即可渡河。”

國王大喜,說:“傳令三軍,今晚渡河。”

第三人非但活命,而且得了重賞。當晚國王率兵踏水而過,順利渡河。

為什麼第一個人和第二個人如實回答,遭到的卻是滅頂之災。第三個人信口胡言,卻領了重賞。國王的目的在於穩定軍心,而絕非河水本身。所以河水必須是冰凍的。前兩個人,思想僵守,不懂應變,殺身之禍在劫難逃。第三人善於思變,巧妙回答,點中了國王的心事,得到了國王的賞賜。

做人不要太死板,許多時候善意的謊言是必要的。善意的謊言不是地地道道的欺騙,而是以使別人快樂為目的。任何“善意的謊言”都有潤滑作用,使用的人用它來保護自己或避免傷害別人。

2.恰到好處的讚美

莎士比亞說:“我們得到的讚美就是我們的工薪”。沒有人不喜歡被恭維的,即使那些平常說討厭被人恭維的人,其實內心也是喜歡被人恭維的。隻不過,你的恭維話要說得妙,說得恰到好處,不諂媚,不低俗,這樣,被恭維的人也就坦然受之,並對會說的人另眼相看了。

劉墉在清乾隆時期,身居中堂之位,以才思敏捷、能言善辯出名。一天,乾隆去承德“避暑山莊”,劉墉陪同前往。乾隆同劉墉外出散步時,信步走進大佛寺,乾隆見那大肚子的彌勒佛衝他笑,便隨口問道:“劉愛卿,彌勒佛為何衝朕笑?”

劉墉忙恭身答道:“啟稟皇上,皇上您乃文殊菩薩轉世,當今的活佛,今天來此,故佛見佛笑!”

送頂高帽給乾隆,乾隆果然十分高興。當劉墉走到彌勒佛麵前時,乾隆突然轉身問道:“那佛見卿也笑,這卻是為何?”劉墉不料乾隆有此一回,愣了一下,但旋即有了更巧妙的回答:“佛見臣笑,乃是因為笑臣成不了佛。”

對乾隆的第一個問題,劉墉說是佛見了佛笑,對乾隆的後一個問題如果也照此回答,就體現不出乾隆爺至尊無上的皇家風範,勢必要惹得乾隆發怒。因此,劉墉隻能貶低自己,抬高乾隆,使乾隆充分感受到他至尊無上的權威。因此,一句“笑臣成不了佛”使乾隆又多了一頂高帽,當然這是相對於劉墉而言的。乾隆聽了自然是樂開了懷,劉墉也從容擺脫了困境。

在人類的天性中,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希望能在別人的讚揚聲中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且不說優秀的、傑出的人物身上有許多閃光的東西,即使是普通人身上,也有許多優秀品質、優良品格值得我們去讚美。因此,在日常交往中,善於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恰到好處地讚揚別人,不僅能起到鼓舞他人的作用,而且也能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當然,讚揚別人,既要有誠意,更要講究口才與方法:

1.審時度勢,因人製宜

讚揚別人的方法很多,可以麵對麵地直接讚揚,也可以在公眾場合對某個人或某些人進行讚揚,還可以在背後讚揚。在什麼情況下采用什麼樣的方法,使讚揚的效果更好,這就需要讚揚者抓住時機,因人而異,恰到好處地把自己的讚美之情表達出來。

讚揚不僅要因人而異,因場合而異,還要考慮不同的時間段。當你發現有值得讚美的事物和人的良好品格的苗頭時,應當立即抓住這個時機,給予讚美對象以美好前景的鼓勵。如人的優點和美好的事物已完全體現,那麼,你就必須給予讚美對象以全麵肯定和充分讚揚。不同的時間段使用不同的讚美語,不僅能克服人通常的毛病,而且能給人一種實在感和具體感。

2.實事求是,措辭適當

實事求是指讚揚應以事實為依據,這與“阿諛奉承”有著本質的區別。“阿諛奉承”是出自主觀的願望,是為了一己之私,有著明顯的巴結逢迎的目的,即俗話所說的“拍馬屁”。而真誠的讚揚是一種真情的流露,旨在使人快樂,與人進行感情的溝通。此外,真誠的讚揚,措辭也要適當。一是不要誇張,二是不要過分。

不要誇張,就是說讚揚話應該樸實、自然,不要有任何修飾的成分,不要誇大其詞。

不要過分,指的是讚揚話要適度,如果一句讚揚話說過多次或者給某個人堆上許多溢美之詞,那麼對方會認為你是諷刺他,或者會懷疑你的動機。

3.熱誠具體,深入細致

讚美語應盡可能做到熱誠具體、深入細致。比如讚揚一個人穿的衣服漂亮,你不妨說:“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很合身,顏色鮮豔,人顯得精神多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倫·克林納德認為,正確的讚美方法是把讚美的內容具體化,其中需要明確三個基本因素:你喜歡的具體行為;這種行為對你的幫助;你對這種幫助的結果有良好感受。有了這三個基本因素,讚美語才不至於籠統空泛,才能使人產生深刻的印象。

4.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我們在日常交往中,如能注意觀察,並對那些被我們忽略了的優點、美德給予時的讚揚,往往比讚揚那些人所共知的優點效果更好。如一位著名科學家、著名演員或著名作家,或在某些方麵有較突出成就的普通人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裏都頗有建樹,而對他們在各自領域裏所取得的成績的讚美聲也就會不絕於耳。那麼,我們不妨另辟蹊徑,如讚揚他們和諧的家庭生活,他們漂亮的衣著打扮,他們親切的微笑,以及優秀的品格等等,這樣肯定會使他們有意外的驚喜。

對你每天都能見到的人,不妨多說幾句讚美的話,給對方戴頂“高帽子”,留下一些友善的小火花。

請學會讚美他人,一個不會讚美他人的人,也必將得不到他人的讚美和友愛。

3.學會委婉地說“不”

很多時候,我們都願意說“是”,因為“是”不僅可以使他人愉悅,而且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改善雙方的關係,何樂而不為呢?但有更多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說“不”,因為要維護尊嚴,講求原則,保存自己的實力。但在社交過程中,這個“不”字又不是那麼容易說出口的。因為拒絕不當就容易令對方不快甚至惱恨,許多人就是因為拒絕不當而失去了朋友、得罪了領導、惹怒了合作夥伴等。所以,掌握一點說“不”的藝術是很有必要的。拒絕他人時總的原則是,不能損傷對方的自尊心,不能使對方下不來台。

1.委婉含蓄拒絕法

這種拒絕法不是就事論事、直接拒絕,而是通過顧左右而言他,間接委婉地加以拒絕。

清代的鄭板橋在當濰縣縣令時,查處了一個叫李卿的惡霸。李卿的父親李君是刑部長官,得訊後急忙趕回濰縣為兒子求情。李君以訪友的名義拜訪鄭板橋,鄭知李的來意,故意不動聲色地看李君如何扯到正題。李君看到鄭板橋房中有文房四寶,於是向鄭板橋要來筆墨紙硯,提筆在紙上寫道:“燮乃才子”。鄭板橋一看,人家是在誇自己呢,自己也得表示表示,於是也提筆寫道:“卿本佳人”。李君一看心裏一亮:“鄭兄,此話當真?”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我這個‘燮’字可是鄭兄大名,這個卿字……”

“當然是貴公子寶號啦!”

李君心裏高興極了:“承蒙鄭兄關照,既然我子是佳人,那就請鄭兄手下留情。”

“李大人,你怎麼‘糊塗’了?唐代李延壽不是說過‘卿本佳人,奈何做賊’嗎?”

李君臉一紅,隻好拱手作別了。

鄭板橋巧妙地利用李卿的“卿”與現成話“卿本佳人,奈何做賊”的“卿”字同音同義的關係,委婉含蓄地拒絕了李天官的求情,既堅持了原則,又不使對方太難堪。

2.先退後進拒絕法

不把自己的反對意見說出來,相反,先退一步,表示同意對方的看法,然後再針對對方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3.強調客觀拒絕法

這是一種強調。說明主觀上我是願意盡力幫忙的,但是客觀上卻有許多障礙,確實愛莫能助,以客觀的諸多原因來加以拒絕的方法。

4.誘使對方自我否定拒絕法

如果認為對方要求不合理,又不便直接向對方提出來,不妨玩點小花樣,設下圈套,誘使對方自己否定自己。運用這種誘使對方自我否定的拒絕方法,必須反應靈敏、機智,方能不露破綻地將對方引入自己設下的圈套。

5.給對方提出合理建議拒絕法

在闡述自己無法幫助對方的苦衷時,不失時機地給對方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幫助對方想其他的點子,指明方向,使對方感到你雖然人力物力上不能盡其能,卻仍在智力上盡力地幫助他,這樣就緩解了他因遭受拒絕而感到的不快。

生活中,不可能不拒絕別人,但如果每次生硬的拒絕都帶來不快,帶來仇視敵意,那就得不償失了。因為日後也就無人能對你說“是”了。所以,拒絕他人一定要巧妙,這樣才能在與他人交往中遊刃有餘。

4.學會與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

物有好壞之分,人也有“好”“惡”之分。喜歡美好的事物,厭惡醜陋的事物。並非“醜陋”的事物真的就醜陋,隻是“喜好”和“性格”包括種種複雜的原因,決定了你不喜歡某種事物。如果是那些邪惡的壞蛋當然群起而攻之,如果單是做事方式等涉及不到品質的事就要細細思量一下。因為不喜歡不代表討厭,而你不喜歡的人對你也有幫助,所以你必須學會與他交往。

學會和不喜歡的人相處合作,是成大事之人處世的“圓滑”之道。人的本能趨勢就是與自己喜歡、欣賞的人靠近,同樣遠遠地躲開那些自己不喜歡、不願意打交道的人。然而,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的隨心所欲,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經常要與自己不喜歡的人,甚至是與自己的敵人打交道,這就需要用到一些技巧,與這些人“和平”共處。

哈蒙曾被譽為全世界最偉大的礦產工程師,他從著名的耶魯大學畢業後,又在德國佛來堡攻讀了3年。畢業回國後他去找美國西部礦業主哈斯托。哈斯托是個脾氣執拗、注重實踐的人,他不太信任那些文質彬彬的專講理論的礦務工程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