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哈蒙向哈斯托求職時,哈斯托說:“我不喜歡你的理由就是因為你在佛來堡做過研究,我想你的腦子裏一定裝滿了一大堆傻子一樣的理論。因此,我不打算聘用你。”
於是,哈蒙假裝膽怯,對哈斯托說道:“如果你不告訴我的父親,我將告訴你一句實話。”哈斯托表示他可以守約。哈蒙便說道:“其實在佛來堡時,我一點學問也沒有學回來,我盡顧著實地工作,多掙點錢,多積累點實際經驗了。”
哈斯托立即哈哈大笑,連忙說:“好!這很好!我就需要你這樣的人,那麼,你明天就來上班吧!”
在遇到與我們意見不一致的人時,他人所持有的不同論點,對我們來講反而不那麼重要。比如,哈蒙從哈斯托口中得來的偏見,這時,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去斤斤計較,而是尊重他的意見,維護他的“權威”而已。
聰明人在對付反對意見時常常盡量使自己作些“小讓步”。當一個爭執發生的時候,他們總是在心裏盤算著:關於這一點能否作一些讓步而不損害大局呢?因此,無論在什麼時候,應付別人反對的惟一的好方法,就是在小的地方讓步,以保證大的方麵取勝。另外,在有些特殊場合,應該將你的意見暫時完全收回一下。
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闖入洛克菲勒的辦公室,直奔他的辦公桌前,並以拳頭猛擊台麵,大發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絕對的理由恨你!”接著那暴客恣意謾罵他達10分鍾之久。辦公室所有職員都感到無比氣憤,以為洛克菲勒一定會拾起墨水瓶向他擲去,或是吩咐保安員將他趕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並沒有這樣做。他停下手中的活,用和善的神氣注視著這一位攻擊者,那人越暴躁,他便顯得越和善!
那無理之徒被弄得不知所措,他漸漸的平息下來。因為一個人發怒時,遭不到反擊,他是堅持不了多久的。於是,他咽了一口氣。他是做好了來此與洛克菲勒做爭鬥的,並想好了洛克菲勒將要怎樣回擊他,他再用想好的話語去反駁。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開口,所以他不知如何是好了。
末了,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幾下,仍然得不到回應,隻得索然無味的離去。洛克菲勒呢?就像根本沒發生任何事一樣,他整了整衣襟重新拿起筆,繼續他的工作。
不理睬他人對自己的無禮攻擊,那麼對方就隻好將這些無禮回收,也就是說,這些攻擊又不得不反回去攻擊“主人”。
當然,如果你真的不幸遇上了非常討厭的家夥,在涉及到原則性的問題時,建議你還是向林肯總統學習。
有一次,林肯的辦公室突然闖進一位來求職的人,這人連日來訪已有幾個星期了。他來後照樣提出了老問題,要求總統給他一個職位。林肯總統說:“親愛的朋友,這是沒有用的。我已經說過了,我不能給你那個職位。我想你還不如立刻回去的好。”
那人聽了以後變得惱羞成怒,很不客氣的大聲說:“那麼,總統先生,我知道你是不肯幫我的忙了!”眾所皆知,林肯總統的良好修養與忍耐力是著名的,但此時他真的無法再忍受了。他對那人注視良久,然後從容的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到那人的身邊,一把揪住他的衣領,拉到門外,然後重重地將門關上。
那個人又推開門,大聲吼道:“把證書還給我!”林肯從桌子上拿了他的文件,走到門口,猛地一擲,再次把門關上,回到原位。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總統在當時以及事後始終沒有說一句話。
作為一位極有涵養和自我克製力的國家元首,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終於生氣了。因為麵對無賴,根本不值得林肯運用其他的策略。身為領袖之人他們知道每個將才在必要的時候應該有自衛的舉動,必須鋌身而出!我們每個人也一樣,不僅要行使我們自己的權利,更要維護自己的尊嚴。
“忍”這頭上一把刀,能忍之人必能成大事,但“忍”是有限度的。絕對不是懦弱的妥協和窩囊的回避。與不喜歡的人相處要以和為貴,但“孰不可忍”時,一定要做到“無需再忍”。
5.不要去逞口頭之“強”
明人陸紹珩說:人心都是好勝的,我也以好勝之心應對對方,事情非失敗不可。人都是喜歡對方謙和的,我以謙和的態度對待別人,就能把事情處理好。
有一個人壽保險公司的推銷員,曾經多次向一位客戶推銷保險,但任憑他磨破了嘴皮,跑爛了皮鞋,客戶就是不買他的賬。可是就在最近,他聽說那位客戶投保了另一家保險公司,而且數額不小。推銷員百思不得其解。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他第一次向客戶推銷不成時,臨離開時說了一句表示決心的話:“我將來一定會說服你的。”而那位客戶也回敬了一句:“不,你做不到——毫無希望!”推銷員就這樣失去了一筆生意。
如果這位推銷員早知道陸紹珩說的至理名言的話,他可能就不會犯這個錯誤了。
無論是推銷商品,還是與他人談話,我們都要記著這個原則。要讓別人同意自己,就要考慮到對方和我們一樣,有好勝的願望,有受到尊重的需求,有需要顧全的臉麵。如果我們不考慮到這些,即便我們的用心是好的——那位推銷員的確是認為買保險對客戶有益——也可能不僅辦不成事,還會得罪對方。
卡耐基說:你不能辯論得勝。因為如果你失敗,你就失敗了;如果你得勝,你還是失敗的。為什麼?你將他的理由擊得漏洞百出,你覺得很好,他則覺得自尊受到傷害,他要反對你的勝利。而“一個人被逆著自己的意見說服了,但仍固執著他本來的意見”。卡耐基的結論是:天下隻有一種方法能得到辯論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避免辯論!
有一個汽車推銷員,很少能成功地賣出汽車。因為他很喜歡和人爭執。如果一位未來的買主對他出售的汽車說三道四的話,他就會惱怒地截住對方的話頭,與對方辯論。每次他都能把對方駁得啞口無言,但同時,他也沒有能賣給對方一點東西。
這位汽車推銷員叫亞哈亞,他搞不懂自己為什麼不成功。他來找卡耐基。卡耐基教給他的辦法就是:拘謹不要講話,並避免口頭衝突。
如今亞哈亞是紐約白色汽車公司的推銷明星。他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是:“假如我走進一個買主的辦公室,他說:‘什麼?白色汽車?你白送我我都不要。我要買某牌的卡車。’我說:‘老兄,請您聽我講,某牌是一種好卡車,如果你買某牌的,您是不會錯的。某牌為一家可靠公司所製造,銷售人員也很好。’於是他就無話說了。然後我們離開某牌的話題,我開始講白色卡車的優點。”
富蘭克林說:“如果你辯論、爭強、反對,你或許有時獲得勝利,但這勝利是空洞的,因為你永不能得到對方的好感。”
美國波士頓《臨摹雜誌》曾刊登了一首打油詩:“這裏躺著威廉的屍體,他死還帶著他的對——他是對的,永遠對的,他匆匆地去了,但他的死正同他是錯的一模一樣。”
要想讓對方認同,就要學會謙和。千萬不要一開口就宣稱:“我要證明給你看。”那等於是說:“我比你聰明,我要讓你改變想法。”
詩人波普說:“你在教人的時候,要好像若無其事一樣。事情要不知不覺地提出來,好像被人遺忘一樣。”
伽利略說:“你不能教人什麼,你隻能幫助他們去發現。”
一位爵士告訴兒子:“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讓他們知道。”
公元前206年,趙惠文王駕崩,孝成王年幼,由母親趙太後掌權。秦國乘機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說,一定要讓長安君到齊國作人質,齊國才能發兵。長安君是趙太後寵愛的小兒子,太後不忍讓去,大臣們勸諫,趙太後生氣了,說:“再有勸讓長安君去齊國的,老婦我就要往他臉上吐唾沫!”左師觸龍偏在這時候求見趙太後,趙太後怒氣衝衝地等著他。觸龍慢慢走到太後麵前,說:“臣的腳有毛病,不能快走,請原諒。很久沒有來見您,但我常掛念著太後的身體,今天特意來看望。”太後說:“我也是靠著車子代步的。”觸龍說:“每天飲食大概沒有減少吧?”太後說:“用些粥罷了。”這樣拉著家常,太後臉色緩和了許多。觸龍說:“我的兒子年小才疏,我年老了,很疼愛他,希望能讓他當個王宮的衛士。我冒死稟告太後。”太後說:“可以,多大了?”觸龍說:“十五歲,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付了。”太後問:“男人也疼愛他的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女人還厲害。”太後笑著說:“女人才是最厲害的。”這時,觸龍慢慢把話頭轉向長安君的事,對太後說,父母疼愛兒子就要替他打算得很遠。真正疼愛長安君,就要讓他為國建立功勳,不然一旦“山陵崩”(婉言太後逝世),長安君靠什麼來在趙國立足呢?太後聽了,說:“好,長安君就聽憑你安排吧。”
觸龍為官數載。他謙和,善解人意,在整個談話過程中,避免與太後正麵衝突。他站在太後的角度替太後著想,讓自己的意見變成太後自己的看法。他沒有明對太後指出什麼,而是幫助太後自己去判斷。最終使看似不可理喻的太後同意了自己的觀點。
卡耐基總結了十二項促成他人與自己意見統一的原則,我們列舉如下:
第一項原則:得到辯論最大利益的惟一方法,就是避免辯論。
第二項原則:對別人的意見要表示尊重。千萬別說:“你錯了。”
第三項原則:如果你錯了,迅速而真誠地承認。
第四項原則:以友善的方式開始。
第五項原則:要立刻讓別人說:“是的,是的。”(這是蘇格拉底的方法,他問些對方同意的問題,讓對方不斷地回答“是”,等到對方覺察到時,你們已經得到一致的肯定結論了。)
第六項原則:使對方多說話。
第七項原則:讓別人覺得那是他們的主意。
第八項原則:真誠地盡力以對方的觀點看問題。
第九項原則:同情對方的意念及欲望。
第十項原則:訴諸高尚的動機。(一位老先生發現報上登了一幅他的照片,他便寫了一封信給報社。他沒有說“請別再刊登那張照片,因為我不喜歡”,而是說“因為我母親不喜歡”。)
第十一項原則:使你的意念戲劇化。(這是表演的時代。為增加說服力,有時需要表演。如用汽車碾過床墊,以證明它的質量。)
第十二項原則:提出一個挑戰。(這特別是針對那些有精神的人、有血氣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激將法”)
“水滴石穿”的道理就在於以柔克剛,刀劍都無法砍斷的巨石,在它的縫隙卻可都要以長出小草,這就是柔軟的力量,所以“以卵擊石”是不明智的。真正能夠說服他人的人,是懂得如何順應他人,而不去逞口頭之強的。
6.熟人之間更需禮節
現下有一個流行詞叫“損友”。這並非貶義詞,而是說朋友好到極至,不用讚美,而是連貶損之詞都可能隨便說的,而且這樣還能加深友情。這是許多人交友處世的一個誤區。他們認為,熟人彼此熟悉了解,親密信賴,如兄如弟,財物不分,有福共享,講究禮節太拘束也太外道了。其實,你會發現熟人關係的存續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容不得半點強求、幹涉和控製。彼此之間,情趣相投、脾氣對味則合、則交,反之,則離、則絕。
熟人之間再熟悉,再親密,也不能隨便過頭,不講禮節。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用禮儀來維護和表達感情是人之常情。當然,我們說熟人之間講究禮節,並不是說在一切情況下都要僵守不必要的繁瑣的禮儀,而是強調好友之間相互尊重,不能跨越對方的禁區。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熟人之間過於隨便,就容易侵入這片禁區,從而引起隔閡衝突。
譬如,不問對方是否空閑、願意與否,任意支配或占用對方已有安排的寶貴時間,一坐下來就“屁股沉”,全然沒有意識到對方的難處與不便;一意追問對方深藏心底的不願啟齒的秘密,一味探聽對方的私事;忘記了“人親財不親”的古訓,忽視熟人是感情一體而不是經濟一體的事實,花錢不記你我,用物不分彼此,凡此等等,都是不尊重人,侵犯、幹涉他人的壞現象。長此以往,必生間隙,導致熟人的疏遠或厭惡,友誼的淡化和惡化。因此,熟人之間也應講究禮節,恪守交友之道。
對熟人的放肆無禮,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彼此不分,違背契約,使熟人產生防範心理。
熟人之間最不注意的是對熟人物品處理不慎,常以為“熟人間何分彼此”。對熟人之物,不經許可便擅自拿用,不加愛惜,有時遲還或不還,一次兩次礙於情麵,不好意思指責,久而久之會使熟人認為你過於放肆,產生防範心理。實際上,熟人之間除了友情,還有一種微妙的契約關係。以實物而言,你和熟人之物都可隨時借用,這是超出一般人關係之處,然而你與熟人對彼此之物首先有一個觀念:“這是熟人之物,更當加倍珍惜。”“親兄弟,明算賬。”注重禮尚往來的規矩,要把珍重熟人之物看作如珍重友情一樣重要。
2.過度表現,言談不慎,使熟人的自尊心受到挫傷。
也許你與熟人之間無話不談,十分投機。也許你的才學、相貌、家庭、前途等等令人羨慕,高出熟人一頭,這使你不分場合,尤其與熟人在一起時,會大露鋒芒,表現自己,言談之中流露出一種優越感,這樣會使熟人感到你在居高臨下對他說話,在有意炫耀抬高自己,他的自尊心受到挫傷,不由想對你敬而遠之。所以,在與熟人交往時,要控製情緒,保持謙遜的態度,把自己放在與人平等的地位。
3.不知時務,反應遲緩,使熟人對你感到厭嫌。
當你上熟人家拜訪時,若遇上熟人正在讀書學習,或正在接待客人,或熟人準備外出等,你不顧時間場合,不看熟人臉色,一坐半天,誇誇其談,喧賓奪主,不管人家早已極不耐煩了。這樣,熟人會認為你太沒有教養,不識時務,不近人情,以後就想方設法躲避你,害怕你再打擾他的私生活。所以,每逢此時,稍稍寒暄幾句就知趣告辭,珍惜熟人的時間和尊重熟人的私生活如同珍重友情一樣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