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方”即是“剛”,那麼“圓”必是“柔”。如果一個人一味剛硬下去,恐怕注定會失敗。所謂圓就是圓通、圓活、圓融、圓滿。在“方”的基礎上加入“柔”功,能方則方,遇圓則圓,就是“方圓人生,剛柔並濟。”
1.方圓性格,成就方圓人生
兵無常勢,水無定法。能方則方,遇圓則圓,方圓兼濟,必有方圓人生。
方圓性格是一種難以達到但人人都向往的性格,這種性格包容性強,可以融諸家思想體係之精髓。具有這種性格的人有“忍”、有“慈”、有“殘”、有“變”。他們把寬容、博大、仁愛皆交融在一起,運用時,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調整。
方為做人之本,圓為處世之道。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無論是在商界、官場,還是交友、情愛、謀職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圓”的技巧,才能無往不勝。
“圓”是處世之道,是妥妥當當處世的錦囊。
亦方亦圓者懂得如果原則性問題也要讓步,等於失去了做人的方向。尊嚴是做人的主要原則,一個人的素養越高越看重自己的人格與尊嚴,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位小保姆,由於做人實在,幹活利索,給女主人的印象極佳。但是,生性猜疑的女主人還是擔心這位姑娘手腳不幹淨,於是在試用期的最後幾天想出個辦法來試一試她。
一天早晨,小保姆起床要去做飯,在房門口撿到十元錢,她想肯定是女主人掉下的,就隨手放到了客廳的茶幾上。誰知第二天早晨,小保姆又在房門口撿到了一張五十元錢,這讓她感到很奇怪。“莫非是在試探我嗎?”小保姆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但她又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女主人是一位大學教授,是很有身份的人,怎麼會做出這樣侮辱人的事情呢?這樣想著,她就把錢放進了茶幾底下,但心裏麵還是留了個心眼。
到了晚上,小保姆假裝睡下,從臥室的窗戶窺看客廳中的動靜。正當她困意襲來,準備放棄這一念頭時,女主人竟真的悄悄到茶幾前取錢來了。小保姆徹底驚呆了,怒火衝上了她的心頭:怎麼可以這樣小看人!
次日早晨,小保姆又在房門口發現了一張鈔票,這次是一百元錢。她笑了笑,把錢裝進了自己的口袋。她在女主人出去之前把這一百元錢悄悄地放在了樓梯上,準備也測試女主人一次。果不出小保姆所料,女主人之所以懷疑別人手腳不幹淨,正是因為她自己是一個自私而貪心的人,她在下樓時看見了那一百元錢,當時就眼睛一亮,然後趁著左右沒人把錢塞在了口袋裏。這一幕,全都被暗中偷窺的小保姆看到了。
當晚,女主人就像找學生談話一樣,嚴肅而又婉轉地批評她為人還不夠誠實,如果能痛改前非,還是可以留用的。小保姆故作懵懂地問:“你是不是說我撿了一百元錢?”“是呀!難道你不覺得自己有錯嗎?”小保姆搖了搖頭:“不,我不認為我做錯了什麼,因為我已經將那一百元錢還給您了。”女主人一臉詫異:“咦,你啥時還我錢了?”小保姆大聲回答:“今天傍晚,公共樓梯……”女主人一聽到“樓梯”兩個字,當時像觸了電一樣渾身一顫,狼狽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
聰明的小保姆知道做人要方,處世要圓的道理。她知道那錢不是自己的就不應該占為已有,她還利用了一些圓滑的手法為自己找回了麵子,女主人自然也不該再侮辱她的人格和尊言。試想一下,如果她正麵反擊,不講策略又會是什麼效果呢?做人要方圓有道,一勞永逸。
做人要圓。這種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融通,是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淩人,任何時候也不會因堅持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讓人感到壓迫和懼怕,任何情況都不會隨波逐流,要潛移默化,絕不讓人感到是強加於人……這需要極高的素質,很高的悟性和技巧,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古人講求“中庸”,說的就是做人的方圓道理。
把圓和方的智慧結合起來,做到該方就方,該圓就圓,方圓都恰到好處,左右逢源。
能做到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可進可退,可方可圓。這樣,你的人生就達到了最高境界,不論在何時、何地,你都不會吃大虧。
2.鋒芒太勝必遭禍
當今社會,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為社會上的棟梁之材。因為在這個世界上隻有在事業上有成就、在經濟上獨立、在社會上有臉麵的人才算是人們眼中的完人。而現在,不光男性,女性也被人要求或自我要求去做以前隻有男性才去做的事情。雖然有些時候,勝利者並不是在正向發展的積極邏輯上競爭而勝的,甚至可能是借助一種錯誤的邏輯不擇手段而取勝的。但是,要知道,影響人們晉升的弊端通常並不是單純的個人力量所能改變的。從一定意義上說,走出了自身的性格誤區,可能就意味著走出了人生的敗局,走向了成功與卓越。
潘尚這個人很精明,在工作上獨當一麵,在上司麵前也能適時地說些奉承的話,因此,在上司的眼中看來,他是相當可靠的一名部屬,所以很照顧他,而他也了解上司的期望,因而工作也就更賣力氣,逐漸確立了在公司裏的地位。
可是,那位上司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發現他在同事之間並不受歡迎。起初這位上司不願相信這個事實,但是,同事們都紛紛議論:
“潘尚眼皮總往上看,不願與同事來往。”
“邀請他下班後去喝一杯,也經常吃閉門羹。”
“他的工作能力未必比別人高出多少,我看很多時候不過是擅於應付而已。”
“他這個人好像沒有多少同情心。我們同事之間有人遇到困難,大家商量要幫助,隻有他淡然處之。”
“他隻顧慮自己的升遷問題,把與同事們的感情勾通和協作根本不當回事。”
很多同事都這樣異口同聲地批評潘尚。
既然好幾個同事都有相同的意見,又沒有一個人願意替他辯駁,逐漸地,上司不得不相信,同時也開始懷疑,潘尚是不是有著雙重性格的人。
這個例子,或許有一些極端,而且也可能是潘尚的同事們看到潘尚特別受到上司賞識,在嫉妒心驅使下,才聯合起來攻擊他。可是,既然被同事如此批評,表明他情商太低或者確實存在缺點!而他遭到同事如此漠視,說明他的缺點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對潘尚來說,他的確擁有一位好上司;同時,對上司而言,也有一名優秀的部屬,然而,不是別人心目中的好同事。這對潘尚來說,是一種不幸。
但如果潘尚完全沒有察覺到這種不幸,或者縱然已察覺,卻認為那與升遷無關而不以為然,問題就會更加嚴重。這樣做,遲早會陰溝裏翻船的。
雖然在薪水階層的大環境裏,同事也就是競爭的對手,可是,一旦遇到困難,則往往必須靠那些原是競爭對手的同事來鼎力相助。然而,像潘尚那種性格的人,可能就很少有人願意幫助他。
而且他在仕途上隻能被人提拔,卻不能獲得足夠的選票,就是說,不但要有較高的智商,還要有較高的情商。因為,要想在仕途上獲得選票,必須首先在人生、人性和人情上獲得選票。
孤獨的人有兩種,其中一種是自己去忽視周圍的人,另一種則被周圍的人所忽視。
不但夫妻之間如此,即使父子之間,一旦吵架之後,就會深深體會到自己多麼孤獨,也會感覺到,這個世界上隻有自己最可靠。
平常在單位工作,也許並沒有特別的感覺,但偶爾由於某些動機,會感覺周圍的人都變成自己的敵人,自己顯得孤立無援而難過。
有的人是自己故意回避,不想和別人來往,被周圍忽視的人,可能有某些缺點,例如性格與眾不同,過去經常困擾別人,又喜歡批評別人,且在生活上又對別人一無益處,自然沒有人願意理會他。
而自己去忽視周圍的人,又可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很驕傲,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也就是自以為站的很高,瞧不起周圍的人。然而,這種人一旦遭遇困難,就會卑躬屈膝,可憐巴巴地請求周圍的人幫助他。這樣的人實在令人厭煩。
另一種是所謂不喜歡和別人來往的人。這種人在性格上很消沉,與人接觸總感到很被動,也不願意和別人協作。這種人很值得同情。因為,他在性格上本來就不喜歡和別人來往,所以經常顯得落寞寡歡,也渴望別人能接近他。然而,由於無法以行動表示,因而愈封閉自己。
有人說,要了解一個婦人,必須先了解她的母親,這意味著,要猜測一個女人在婚後變成什麼樣的妻子,隻要看看她的母親,大體就可以了解。
站在同一個角度來看,要評估一個人時,應該看看他所結交的朋友。如他的朋友都是令人厭煩的人,那麼,這個人也多半不會討人喜歡,即使有朋友,也不會成為貼心的知己。一般人都認為,有知心朋友的人,比較值得信賴。
擁有知心朋友的人能享受到更多的快樂和好處,孤獨的人很少能享受到朋友間相扶、相助、相提、相勢的人生樂趣。
雖然人生原本是孤獨的,但是,人人都應該努力,不要讓自己過孤獨的生活,因為孤獨會使人感到無援和無助。年輕時候的孤獨還可以忍受,但是,年老時候的孤獨是多麼難堪啊!
想在將來達成某種願望,都應該先有堅強的決心,然後樹立絕對的信心,並朝著這個目標奮進,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
任何一位工薪階層人士,都無時無刻在思索:如何能盡快獲得晉升?但近年來,注重家庭的人愈來愈多,有的人已開始不注重公司裏的升遷問題,認為家庭能夠美滿、快樂最重要,其實這種想法更有助於補貼人生的幸福。
另一方麵,現如今和過去不同,由於僧多粥少,使得升遷的機會大大降低。以前,隻要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便可以保證升遷到某種職位。但現在則不可能如此簡單,無論是否一流大學畢業,找工作都成為一種困難,於是,原先抱著滿腔熱忱指望升遷的人也開始覺悟,即使努力奮發向上,也常常是徒勞無功。
袁華原是某鎮政府一位普通職員,他很走運,硬是被鎮長看中,從入黨到推舉為鎮黨委組織委員都是鎮長親手扶持和栽培的。袁華同鎮長成了好朋友。人們一致認為總有一天袁華會成為鎮長的接班人。袁華也很以為得意,對自己的前途也愈發躊躕滿誌。不久,機會終於來了,鎮長任期屆滿,下屆鎮長的選舉工作也已排上了日程,除了鎮長外,袁華成了唯一的一位差額候選人。鎮長暗想,袁華是自己親手提拔起來的,從資曆和業績上都不能與自己分庭抗禮,從個人感情上看,他也更不可能上屋抽梯。但事情的發展並不像鎮長想象的那麼簡單,選舉結果出來後,袁華與鎮長票數相等。鎮長吃驚不小,仔細計算才發現,選舉中不但自己投了袁華一票,而且袁華自己也投了自己一票。鎮長坐不住了,到幾位老朋友中一打探才知道,袁華在背地裏搞了不少“小動作”。尤其是秘書潘高的話更讓他大吃一驚,為了拉到選票,袁華許諾潘高,若能在本次選舉中勝出,日後可考慮讓他當組織委員。鎮長聽後,不禁心寒。警省之後不得不使出最後的殺手鐧,在第二輪競選中也自己投了自己一票,終於徹底擊敗了袁華。事隔不久,袁華便因“工作需要”成了後勤食堂裏的一般職員。他慨歎自己的命運陷進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怪圈裏,卻又啞巴吃黃蓮——有苦難言。當有朋友問及他的失敗原因,他深有感觸地說:“這一切隻緣於我在鎮長和眾人麵前暴露了自己向上爬的野心!”
3.不是所有的實話都可以坦言的
就像醫生不能對患癌症的病人或垂死的患者說:“你快死了,你沒救了。”一樣。生活中許多時候實話比謊話更能傷人,所以人們才發明了讚美和恭維,以及“真實的謊言。”
英國人勞比一生耿直,憎惡在人際交往中有任何虛假。為此,他在50年生命旅途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痛苦地發現自己竟找不到一個可以傾心交談的人,連妻子和兒女也離他遠去。勞比隻能把自己的想法寫在日記上,講給自己聽。勞比這樣寫道:“我到現在才相信,人與人相處是沒有絕對誠實的。有時候,假話和假象更能促進友情和愛情。”
我們倡導人與人之間應該坦誠相待,但發現坦誠在許多時候會讓人碰得頭破血流。勞比不是政治家,也不再需要自幻,所以他把人類長期來羞於啟齒的隱秘說了出來:很多時候,交際並不需要真實。
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給卡耐基來信,傾訴和勞比一樣的苦衷。他從小受到誠實的熏陶,可是走上社會不久,已經因為幾句真話屢遭白眼了。他希望卡耐基能替他找出原因。因為這樣的問題絕不是一封信能說清楚的。卡耐基考慮再三,幹脆隻給了他兩句話:“當我的父親與我探討家庭大計時,我絕不會說假話,而當我的母親因病重將不久於人世時,我會對她說:‘沒關係,醫生說你馬上就會好的。”’這就是說真話和說謊言的區別。
謊言,在人際交往中幾乎是不可缺少的。有些人宣布自己從來不說假話,這句話本身就一定是謊言。當我們得到親戚病重,當我們獲悉朋友遭難,我們就時常會說一些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符的假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世界上沒有不說假話的人。許多假話在形式上與人際間真誠相處不相一致,但在本質上卻吻合於人的心理特征和社會特征。人都不希望被否定,人都希望猜測中的壞消息最終是假的。為了人們許多合理的心願暫時不被毀滅,假話就開始發揮作用。
真正能說好謊言並不比說真話容易,首先我們應消除對假話的偏見和犯罪感。這樣,我們才能把謊言說好。
1.真實。
謊言是無法真實時的一種真實。當我們無法表露自己真實意圖時,我們就選擇一種模糊不清的語言來表達真實。當一位女友穿著新買的時裝,問我們是否漂亮,而我們覺得實在難看時,我們便開始模糊作假。回答說:“還好。”“還好”是一個什麼概念,是不太好或是還可以?這就是謊言中的真實。它區別於違心而發的奉承和諂媚。
2.合情合理。
這是謊言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許多謊言明顯是與事實不符的。但因為它合乎情理,因而也同樣能體現我們的善良、愛心和美好。經常有這樣的問題: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將要死去。丈夫為之極感頹喪。他應該讓妻子知道病情嗎?大多數專家認為:丈夫不應該把事情的真相告訴她,也不應該向她流露痛苦的表情,以增加她的負擔,應該使妻子生命的最後時期盡可能快活。當一位丈夫忍受受到即將到來的永別時,他那與實情不符的安慰反而會帶給我們激動。因為在這謊言裏包含了無限艱難的克製和真實的感情。
3.必須。
是指許多謊言非說不可。這種非說不可有時候是出於禮儀。例如,當我們應邀去參加慶祝活動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我們必須把悲傷和惱怒掩蓋起來,帶著笑意投入歡樂的場合。有時候我們說謊言是為了擺脫令人不快的困境。例如,美國曾經就一項新法案征求意見,有關人員質問羅斯:“你讚成那條新法案嗎?”羅斯說:“我的朋友中,有的讚成,有的反對。”工作人員追問羅斯:“我問的是你。”羅斯說:“我讚成我的朋友們。”
按照上述三條規則去說謊言,它同樣會給我們帶來魅力。隻要心存真實,把謊言僅作為交際的一種策略,這是美麗的謊言。它是在善意基礎上交際的必要策略。這同醜惡的謊言,同以不可告人的目的編造的謊言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
4.據理力爭不如以柔克剛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是吃軟不吃硬的。你臉紅脖子粗的據理力爭,很可能會毫無結果。因為誰也不喜歡和自己抬扞、向自己叫板的人,換了別人對你也一樣。所以,在待人接物時,在辦事時,甚至在麵對對手時,盡量尊敬對方、讚美對方,將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說軟話,以求得對方的同情、理解、寬容、支持、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有人說女人告狀比男人強,因為女人說著說著眼圈兒就紅了,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淌了下來,聽者就是鐵石心腸,也免不了會動惻隱之心的。
這話頗有道理,可是,事實上,大多數告狀者都是心裏有氣,積鬱已久,一旦有了訴說機會,總是難抑內心激動,往往情緒憤懣,言詞激烈,給人的感覺倒不像是一個受害的弱者,而是一個咄咄逼人的怨婦。
有位遭人欺淩的受害者在向某領導告狀時十分衝動,口出狂言穢語,使得這位領導很是反感,因而,問題遲遲未能解決。後來,此人絕望了,痛苦不堪,幾欲輕生,反倒引起了這位領導的同情與重視。
當然,這並不是說,凡告狀者都要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而是說,告狀者在請求解決問題,應該調動聽者的同情心,使聽者首先從感情上向你靠近,產生共鳴。人心都是肉長的,隻要你將受害的情況和你內心的痛苦如實地說出來,誰都會動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