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兼愛無私,以和為貴——寬容(3 / 3)

十年前,小張還在一所大學裏。臨畢業時,班裏發生了一件事。一位同學放在大衣兜裏的500元錢不翼而飛。這可是關係到優秀班級、畢業分配的大事。小張是班長,便決定自己查清“案子”,揪出小偷。班裏的重點嫌疑人查了個遍,沒有頭緒,懷疑麵進一步擴大,人人自危……事情最後不了了之,全班同學都帶著對他人的猜忌離開了學校。隻是在後來,丟錢人寫給小張的一封信才使真相大白。原來他的錢並沒有丟,他當時沒找到,就報了案;後來雖找到了,但案子已查得驚天動地,他不敢站出來說沒丟……小張寫道:“我萬萬沒想到是這種情況,十年過去了,我總在想,我們錯在哪裏呢?”

是呀,錯在哪裏呢?我們甚至還沒有見到“別人不好處”,隻是無根據的懷疑,就擺出了一副“堅決鬥爭”的姿態,誰也不放過,這樣做,不是說明我們缺乏對他人的最基本的信任,缺乏仁愛渾厚與人為善的寬大胸懷嗎?

生活在日本明治時代下半葉的日本禪師白隱一向受到人們的稱頌,人們稱讚他是位生活純潔的聖者。有一對夫婦是他的鄰居,開著一家食品店。這天,夫婦倆突然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大了起來。夫婦倆大為震怒,追問女兒男方是誰?女兒在一再苦逼之下,說出了“白隱”二字。

夫婦倆怒衝衝地找白隱算賬,但白隱隻有一句答話:“是這樣嗎?”

孩子生下來,就被送給了白隱,白隱雖已名譽掃地,但他並不介意,隻是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非常細心地照料孩子。

一年之後,那位沒結婚的年輕媽媽終於吐露真情,孩子的親生父親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她的父母將她帶到白隱那裏,賠禮道歉,並要把孩子帶回去。

白隱在交回孩子時隻輕聲說了一句:“是這樣嗎?”

有高度修養的白隱禪師,心地坦蕩,不在乎別人的誤解,為了孩子他可以忍受誹謗。他不點破年輕的孩子媽媽的秘密,對其“掩藏幾分”,是為了保護這姑娘免受不必要的傷害。在事情清楚以後,他也沒有對自己的善舉表現出絲毫自得,“是這樣嗎?”自家好處輕輕地就掩過去了。這才是“涵蓄以養深,渾厚以養大”。

在一家餐館裏,一位老太太買了一碗湯,在餐桌前坐下,突然想起忘了取麵包。她取了麵包,重又返回餐桌,卻發現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一個黑人,正在喝自己那碗湯。“他無權喝我的湯。”老太太尋思,“可是,他或許太窮了。算了。不過,不能讓他一個人把湯全喝了。”於是,老太太拿了湯匙,與黑人麵對麵坐下,不聲不響開始喝湯。

就這樣,一碗湯被兩個人共喝著,兩個人都默默無語

黑人突然站起身,端來一盤麵條,放在老太太麵前,麵條裏插著兩把叉子。

兩個人繼續吃著。吃完了,各自起身,準備離去。

“再見!”老太太說。

“再見!”黑人說。他顯得很愉快,因為他做了件好事。

黑人走後,老太太才發現旁邊一張餐桌上,擺著一碗湯,一碗顯然被人忘了喝的湯……

人性本善,但如今卻成了“他人即地獄。”歌中唱道:“隻要人人都獻出一片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但願人人都能知恩圖報,以德報怨,那時就不是人間,而是天堂了。

7.友善永遠比狂暴更有力量

一滴蜜汁比一加侖膽汁能捕到更多的蒼蠅。你不能強迫別人同意你的意見,但卻可以用引導的方式,溫和而友善地使他屈服。溫和、友善永遠比狂暴更有力量。

太陽能比風更快教人脫下外套,這是風的咆哮和猛烈攻擊所望塵莫及的。用鬥爭的方法,你會一無所獲,甚至損失慘重;但你若用讓步的方法,結果往往會出乎你的意料。

1915年,美國發生了工業史上最激烈的罷工,持續達2年之久。憤怒的礦工要求小洛克菲勒管理的科羅拉多燃料鋼鐵公司提高工資。由於群情激憤失去了理智,公司的財產遭受損壞,以致軍隊前來鎮壓,釀成流血事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民怨沸騰,局麵幾乎失控的情況下,小洛克菲勒後來卻贏得了罷工者的信服,局勢慢慢穩定了。小洛克菲勒花了大量時間走訪工人,嚐試與他們結為朋友,及時向罷工代表發表演講。這次演講不但平息了眾怒,還為他自己贏得了不少讚賞。

他是這樣說的:“這是我一生當中最值得紀念的日予。這是我第一次有幸能和這家大公司的職工代表、公司行政人員和管理人員見麵。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很高興站在這裏,有生之年都不會忘記這次聚會。如果這次聚會提前兩個星期舉行,那麼對你們來說,我隻是個陌生人,我也隻認得少數幾張熟悉的麵孔。從上個星期以來,我有機會拜訪附近整個南區礦場的營地,私下和大部分代表談話。我拜訪過你們的家庭,與你們的家人見了麵,所以現在我不算是陌生人,可以說是大家的朋友了。基於這份互助的友誼,能有這個機會和大家討論我們的共同利益,我很高興。”

“因為這個會議是由資方和勞工代表所組成,承蒙你們的好意,我得以坐在這裏。雖然我並非股東或勞工,但我深感與你們關係密切。從某種意義上說,也代表了資方和勞工。”

小洛克菲勒處理得如此地恰當得體,以致工人的憤怒漸漸平息下來,勞資雙方開始理智地處理問題。

請記住一百多年前林肯的肺腑之言:

“當一個人心中充滿怨恨時,你不可能說服他改變自己的想法按你的意願杆事,回想一下,那些喜歡罵人的父母、愛挑剔的老板、喋喋不休的妻子……你該明白這個道理:你不能強迫別人同意你的意見,但卻可以用引導的方式,溫和而友善地使他屈服。”

如果你想說服一個人,首先要讓他認為你是他的朋友,是誠心地站在他的角度,全心為他著想的,然後你才能逐漸達到說服的目的。

聲譽遠播的律師丹妮爾·韋波斯特被許多人奉若神明。他那極具權威的辯論始終充滿了溫和的字眼,讓人記憶深刻、回味無窮,在他的辯論中經常出現這樣的詞句:“這有待陪審團加以斟酌”、“這也許值得再深思”、“這裏有些事實,相信您沒有忘掉”、“以您對人性的了解,相信很容易看出這件事的重要”。沒有威脅,沒有高壓手段,沒有強硬的言詞也沒有攻擊人的論調,韋波斯特用的都是最柔和、冷靜、友善的處理方式,但卻不失其權威性,而這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天,風與太陽正在爭論誰比誰力量強大,風說:“當然是我。你看下麵那位穿著外套的姑娘,我打賭,我能夠比你更快地叫她脫下外套。”

說完,風便使勁對著姑娘吹,希望把姑娘的外套一下子就吹下來。可是它愈吹,姑娘把外套裹得愈緊。

後來,風無可奈何地放棄了,太陽便從後麵從容不迫地走出來,暖洋洋地照在姑娘身上。沒多久,姑娘便開始擦汗,並且把外套脫了下來。太陽於是對風說道:“溫和、友善永遠比狂暴更有力量。”

充滿智慧的伊索是個希臘奴隸,比耶穌降生還早六百年,但是他教給我們許多有關人性的真理,使我們知道,現今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其實和兩千六百年前住在雅典的人是一樣的。

當你想要讓別人聽命於你時,請不要忘記:友善比攻擊更易讓人信服。

8.謹防“婦人之仁”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匹狼跑到牧羊人的農場,想撲殺一隻小羊來吃,牧羊人的獵犬追了過來,這隻獵犬非常高大凶猛,狼見打不過也跑不掉,便趴在地上流著眼淚哀求,發誓它再也不會來打這些羊的主意。獵狗聽了它的話語,看了它的眼淚,感到非常不忍,便放了這隻狼,想不到這隻狼在獵犬回身的時候,縱身咬住了獵犬的脖子,幸虧主人及時趕來,才救了獵犬一命,但獵犬流了很多血,它傷心地說:“我原不應該被狼的話感動的!”

楚漢相爭時,項羽多次放過劉邦,範增氣得大罵項羽“婦人之仁”,項羽充耳不聞,最終自刎於烏江。

“婦人之仁”有時可以產生很大的感化力量,但在人性叢林裏,“婦人之仁”有時會成為一個人生存的負擔,甚至是致命傷。

“婦人之仁”因為容易動搖意誌與理性,因此常在放棄自己立場之後,傷害了自己。

一個人的惡行因為你的“婦人之仁”獲得寬恕,但有時你的“婦人之仁”不但沒有感動對方,反而讓其有另外的機會犯下更多惡行,對別人造成更多的傷害。

“婦人之仁”會成為你的取命弱點,成為人人想利用的目標,在眼淚、溫情、請求、孩子似的無辜與可憐之下,你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婦人之仁”會弄得你周圍的人與事是非不分,你的“仁”反而成為人際上、前途上的負債。

“婦人之仁”的風險和代價極高,善做人者,不可不努力除去這種感情特質。

所以,我們要把握善良的分寸。

做人要做善良之人,這是真理。但如果放到具體的特殊場合中去考察,則不可簡單了之,而是要把握善良的分寸。

每個人都渴望慷慨解囊,無私奉獻,這包括愛、同情、尊敬和物質財富。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勞動不要報償,純粹是為了表示愛。與此同時,我們希望給予別人豐厚的報酬,這種報酬比他們期待得到的還要多。然而,日常生存這一現實使太多的人們覺得自己太渺小。盡管如此,我們依然不時地超越自己的能力,與窮人分享我們的財產。

我們同情好多不知名的窮人,為他們提供生計,比對我們認為是自己的“親人”要容易得多。這是因為,通過切身經曆,我們看到出於憐憫之心,我們過分慷慨。對一些人來說,似乎是你給予他們越多,你越應該給予他們更多。這些人的舉動就像你欠他們似的。由於你渴望心地善良,你毫無遮擋,將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麵前。

但是,現實生活中,令人費解的事情確實存在,人們常常虐待那些最支持和最愛我們的人。

貝思和麗沙已經相識20多年了。麗沙是一位離過婚的女人,孤身生活了十幾年。最近,貝思的丈夫通知她,他要跟貝思離婚。貝思搬到麗沙的家中居住,她自己的房子被賣了。

麗沙同情貝思,想竭盡全力幫助她,為了減少貝思的生活開支,她讓貝思跟她住在一起,分文不收。麗沙用盡了自己所有的積蓄來滿足貝思的一切需要。六個月過後,貝思搬走了,從此以後她們倆人再也沒有說過話。這一事件使麗沙感到,自己受到了傷害和虐待。她告訴朋友說:“我太快而且毫無保留地敞開自己的胸懷和錢包,慷慨地給予一切。我難以抑製自己的表現,可是貝思的胃口愈來愈大。”

真正的成大事者都認識到適當的節製是必要的,而且切不可過分地表示同情。同情是一種良好的心態,而不是盲目地去為別人做多少好事。為了做到與人為善,務必抑製自己過分行善的欲望。父母不能溺愛孩子,上司不能縱容下屬,法律不能姑息罪犯。因此,成大事者當知:不能有“婦人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