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兼愛無私,以和為貴——寬容(2 / 3)

而許多人卻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如同那位中方翻譯官一樣,時時緊繃神經的嚴陣以待,隻為發現他人的錯誤。他們往往會這樣做。

1.揭對方的錯處或隱處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一般應盡量避免觸及對方所避諱的敏感區,避免使對方當眾出醜。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誰都不願把自己的錯處或隱私在公眾麵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會感到難堪或惱怒。必要時可委婉地暗示對方已知道他的錯處或隱私,便可造成一種對他的壓力。但不可過分,隻須“點到而已”。

在廣州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賓吃完最後一道茶點,順手把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裝內衣口袋裏。服務小姐發現後,及時告之經理,經理如此這般耳語一番,服務小姐會心而笑。服務小姐不露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擎著一隻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子說:“我發現先生在用餐時,對我國景泰藍食筷頗有愛不釋手之意。非常感謝你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經餐廳主管批準,我代表中國大酒家,將這雙圖案最為精美並且經嚴格消毒處理的景泰藍食筷送給你,並按照大酒家的“優惠價格”記在你的帳簿上,你看好嗎?”那位外賓當然會明白這些話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謝意之後,說自己多喝了兩杯“白蘭地”,頭腦有點發暈,誤將食筷插入內衣袋裏。並且聰明地借此“台階”,說“既然這種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舊換新’吧!哈哈哈。”說著取出內衣袋裏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過服務小姐給他的小匣,不失風度地向付帳處走去。

2.張揚對方的失誤

在人際交往中誰都可能不小心弄出點小失誤,比如念了錯別字,講了外行話,記錯了對方的姓名職務,禮節有些失當,等等。當我們發現對方出現這類錯誤時,隻要是無關大局,就不必對此大加張揚,如果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來已被忽視了的小過失,一下變得顯眼起來。更不應抱著譏諷的態度,以為“這回可抓住笑柄啦”,來個小題大作,拿人家的失誤在眾人麵前取樂。因為這樣做不僅會使對方難堪,傷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對你反感或報複,也不利於你自己的社交形象,容易使別人覺得你為人刻薄,今後對你敬而遠之,產生戒心。

3.讓對方敗得太慘

不少公司單位在業餘閑睱時間,常會進行一些帶有比賽性、競爭性的文化活動,比如棋類比賽、乒乓球賽、羽毛球賽等。盡管這是一些文娛活動,但大家都希望成為勝利者。有經驗的社交者,在自己“實力雄厚”、能絕對取勝的情況下,往往並不使對方失敗得很慘而狼狽不堪,反倒是有意讓對方勝一兩局,既不妨礙自己總體上的獲勝,又不使對方太失麵子。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連贏幾盤棋後,往往會有意走錯幾步,讓對方最後贏一兩盤。與人處事就像下一盤象棋,隻有那些閱曆不深的小青年,才會一口氣贏對方七八盤,對方已脹紅了臉、抬不起頭,他還在那兒一個勁兒地喊“將”。其實,對輸贏不必那麼認真,主要目的還是交流感情,增進友誼,滿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否則,計較起來,會讓對方十分不快。據說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極愛下象棋,又把輸贏看得很重,在一次宴會後與棋藝不凡的陳景夷對弈時,本來已一比一平局,卻要下第三局,在殘局時被對方打了個死車,傾刻間胡漢民臉色蒼白,大汗淋漓,又急又惱,當場暈厥,三天後竟因腦溢血死亡。

我們不但要盡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造成別人下不了台,而且要學會在對方可能不好下台時,巧妙及時地為其提供一個“台階。”否則,很可能會由於方法不當,本來是幫助對方下台,結果反而弄得對方更尷尬。所以,成大事者在此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1.要注意不露聲色

既能使當事者體麵地“下台階”,又盡量不使在場的旁人覺察,這才是最巧妙的“台階”。一次,一位外國客人在天津水晶宮飯店請客,請10個人要3瓶酒。飯店女服務員小丁知道10個人5道菜起碼得有5瓶酒,看來客人手頭不那麼寬裕。於是,她不露聲色地親自給客人斟酒。5道菜後,客人們的酒杯裏的酒還滿著。這位外賓臉上很光彩,感激小丁給他圓了場,臨走時表示下次還來這裏。如果小丁想讓這位外賓“出洋相”是太容易了,但那樣就會失去一位“回頭客”。

2.要注意用幽默語言作為“台階”

幽默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一句幽默語言能使雙方在笑聲中相互諒解和愉悅。作家馮驥才在美國訪問時,一位美國朋友帶著兒子到公寓去看他。他們談話間,那位壯得像牛犢的孩子,爬上馮驥才的床,站在上麵拚命蹦跳。如果直接了當地請他下來,勢必會使其父產生歉意,也顯得自己不夠熱情。於是,馮驥才便說了一句幽默的話:“請你的兒子回到地球上來吧!”那位朋友說:“好,我和他商量商量。”

3.要注意盡可能地為對方挽回麵子

有時遇到意外情況使對方陷入尷尬境地,這時,給對方提供“台階”的同時,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時為對方麵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過的了,會使對方更加感激你,譬如本文開頭周總理對蘇翻譯的做法。幫助對方挽回麵子,會使他對你感激不盡。

5.得理還需饒人

常常看到“得理不饒人”之人,對著犯錯誤者大肆進攻,遇到性格軟的,對方也隻能忍了。但如若對方不好對付,那就隻能兩敗俱傷。這時,你即使有理,又有什麼用呢?

利利小姐是一家雜誌社的攝影師,由於她曾在美國呆過一段時間,行事有些洋派,在作風保守的雜誌社裏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偏偏她個性散漫,又常做錯事,總編輯早就看她不順眼,隻因她是老板朋友的女兒,所以隻好對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一天,為了一些照片,總編輯和利利起了衝突,眾人見戰火引燃,紛紛過去圍觀。利利還要力爭,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加入戰爭,利利一舌難敵眾口,掩麵而逃。之後眾人還不約而同地聯合起來打擊她,挑她照片的毛病,批評她偶爾的遲到早退。後來,她辭職了。不久後總編輯被辭了。

很多人一旦陷身於爭鬥的漩渦,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另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一旦得“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豎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著勝利的號角,但卻也是下次爭鬥的前奏;“戰敗”的對方失去了麵子和利益,他當然要“討”回來。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對瓜事很少過問,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簡直不能想比。楚人死要麵子,在一個無月之夜,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縣令,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縣令聽了以後,對梁亭的人說:“楚亭的人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了縣令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經過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非常慚愧又非常敬佩,於是把這事報告給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也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鄰。

“得理且饒人”就是給對方一條生路,為對方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這樣,等到對方得理時,就會同樣也給你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

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對你造成傷害。

對方“無理”,自知理虧,放他一條生路,他會心存感激,來日自當圖報,就算不報恩,也不至於再度與你為敵。

得理不饒人,傷了對方,甚至毀了對方,這有失厚道。得理且饒人,也是積德。

“得理且饒人”,也是為自己留了後路。

所以,成大事者須知:得理還需饒人,寬以待人,也是為自己留條後路。

6.掩藏別人不好處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知恩圖報人人都可以做到,但以德報怨,恐怕能理解的人都很少,更何況去實施了。

南宋有一個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園,種有蘿卜。這天,沈道虔從外麵回家,發現有一個人正在偷他家的蘿卜,他趕緊回避開,等那人偷夠了走後他才出來。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後的竹筍,沈道虔便讓人去對拔竹筍的人說:“這筍留著,可以長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會送你更好的。”他讓人買了大筍去送給那人,那人羞慚地沒有接受。沈道虔就讓人把大筍直接送到了那人家裏。沈道虔家貧,常帶著家中小孩去田裏拾麥穗。偶爾遇上其他拾麥穗的人相互爭搶麥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給爭搶的人,爭搶的人非常慚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節素以仁厚著稱鄉裏。一次,鄰居家的豬跑丟了,而此豬與曹節家裏的豬長得一樣。鄰居就找到曹家,說那是他家的豬。曹節也不與他爭,就把豬給了鄰居。後來鄰居家的豬找到了,知道搞錯了,就把曹節家的豬送回來了,連連道歉,曹節也隻笑笑,並不責怪鄰居。

這兩則故事裏的古人,都為“別人不好處”掩藏了幾分。沈道虔“縱容”小偷偷他家蘿卜,曹節的不點破鄰居的錯誤。表麵看來,無是無非,甚至顯得窩囊懦弱。但實際上,卻顯出了他們寬大厚道的為人。偷蘿卜拔筍爭麥穗,是不好的行為,但也是人窮家貧的無奈,何必深責?替他掩藏幾分,反倒能使他自慚改過。鄰居錯認豬,盡管有自私一麵,但失豬對一般人家也畢竟是大損失,情急之下錯認,也可以理解。能一心為他人著想,寧可自己吃虧,正是胸襟寬闊、與人為善的體現。

呂坤所說的“掩藏別人不好處”,是掩藏”別人”——我們的鄰居、同事、朋友的一般過錯,這些錯誤無傷大雅。而絕不是對那些貪汙腐敗分子、刑事犯罪分子、黑社會惡勢力姑息放縱。對這一類壞人壞事,我們不但不能掩藏,我們還要與之堅決鬥爭。

對他人的一般“不好處”不采取粗魯方法來公開揭穿打擊,而是厚道待人,是要讓其慚愧反省,否則,就有可能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甚至使事情惡化。“文革”中,大搞“以階級鬥爭為綱”,對許多同誌的一般過錯,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是什麼過錯,無限上綱,深揭狠批,結果造成了多少人間悲劇!“文革”摧殘了人的美德,使許多人變得冷漠、自私、尖刻不容人,相互間缺少了信任和友善,隻剩下敵人與非敵人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