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兼愛無私,以和為貴——寬容(1 / 3)

寬容不但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種明智的處事原則,使人與人交往的“潤滑劑”。

《菜根譚》中講:“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一極樂法。”常有一些所謂厄運,隻是因為對他人一時的狹隘和刻薄,而在自己的前進道路上自設一塊絆腳石罷了;而一些所謂的幸運,也是因為無意中對他人一時的恩惠和幫助而拓寬了自己的道路。

1.寬容是一種力量

寬容是什麼?它是一種人性的力量。

人從呱呱落地,就開始與周圍一切打交道,直至閉眼離開這個世界,一直處於社會這個大群體和自己身邊的小群體之中。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麵對形色各異的與我們打交道的生命個體,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快、不適、摩擦、爭鬥、抵牾、齷齪發生。在這些磕磕碰碰爭爭鬥鬥麵前,我們就需要彼此的忍讓與寬容,即承認別人也是一種存在,允許你這隻鳥叫,也要允許人家的鳥叫。否則,隻承認自己這隻鳥是鳥,別的鳥都不是鳥,你如此我也如此,整個林子得不到片刻的安寧,誰的日子都不好過。

如果我們為了這些雞毛蒜皮的蠅頭小利和一時之此長彼短,便將這“白駒過隙”的一瞬間匆匆交付,實在有些得不償失。因為一個“苦大仇深,嫉惡如仇”的人,他自己的心情也不會好到哪兒去。

所以,寬容,足以顯示一個人的恢弘氣度和高尚品格,是人生的一種最高境界。

清代康熙年間,安徽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一次,他的家人寫信給他,說是因為建屋與人爭地,雙方鬥得不可開交,張家寫信給張英是希望他能以勢壓人,解決這一事端。張英便修書一封,道:

一封書來隻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的家人得信後便如他所言,讓地三尺。對方知情後很受感動,同時也由此感悟,也讓出了三尺地,於是兩家之間便出現了一條“六尺巷”,這條被人稱為“仁義巷”的地方,至今猶存。

這便是寬容的力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都是凡夫俗胎,而且,都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也難免會與人產生矛盾,也會時時遇到與我們的意見相左者,一時失誤者。假設我們永遠正確,我們還是應寬容些,因為指責他人,本身就是一種錯誤,何況我們根本不可能時時正確、事事正確。尖酸刻薄雖不是什麼大錯,但終歸是人格上的缺陷。

伏爾泰說過:“寬容是什麼,它是人性的特點。讓我們相互原諒彼此的愚蠢吧,這是自然的第一法則。”

2.李嘉誠的“有容乃大”

華人典範李嘉誠心胸寬廣,心容天下事,這是一個成大事者的“英姿”。李嘉誠在創業之初,為自己的企業取名長江,是取其不捐細流,以成其大的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嘉誠不僅使長江實業公司如滾雪球一般迅速發展,其用人之道也充分體現了有容乃大的哲理。

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李嘉誠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其手下的輔佐人才,在類型上也不相同。

在長江塑膠廠草創初期,別說其他工人,就是李嘉誠本人,也須憑自己的雙手安裝機器、生產製品、設計圖紙;他和員工一起靠自己的雙腿,走街串巷,采購和推銷。此時,李嘉誠需要的是能像他自己一樣埋頭苦幹的創業人才。

上海人盛頌聲、潮州人周千和就是李嘉誠在創業之初最希望的那種忠實苦幹的人才,他們倆從20世紀50年代初就跟隨李嘉誠。盛頌聲負責生產,周千和主理財務,他們始終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輔助李嘉誠創業,當之無愧是長江公司勞苦功高的元勳。

周千和回憶道:“那時,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來港紙(港元)上下,條件之艱苦,不是現在享盡幸福生活的年輕人所可想像的。李先生跟我們一樣埋頭搏命做,大家都沒什麼話說的。”

李嘉誠自己就說過,長江工業能擴展到今天的規模,是要歸功於同仁們的鼎力支持。

盛頌聲、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頭苦幹,並且能夠同甘共苦的人。因此,李嘉誠將他倆倚為左膀右臂。

創業階段是艱苦的,如果沒有榮辱與共、風雨同舟的共識,一般人很容易見異思遷。

多年的患難與共,使李嘉誠與盛、周二人不僅建立了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而且對他們的人品與能力也極為信賴。1980年,李嘉誠提拔盛頌聲為董事副總經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為董事副總經理。

有人說,這是很重舊情的李嘉誠,給兩位老臣子的精神安慰。

其實不然,李嘉誠在給他們委以重職的同時又委以重任。

盛頌聲主要負責長實公司的地產業務;周千和主理長實的股票買賣。這兩項業務可謂長實集團的重中之重。

1985年,盛頌聲因移民加拿大,脫離長江集團;李嘉誠親自為他舉行盛大宴會餞行,使盛頌聲感動萬分。周千和則始終如一地在長實服務,後來他的兒子也加入長實,成為長實的骨幹。

李嘉誠深諳用人之道,他寧虧自己,也不虧大家,使企業富有凝聚力。長江有起有落,但不管怎樣,很少有跳槽者,這不能不說是李嘉誠用人的成功之處。

跟隨李嘉誠創業的老臣子盛頌聲在1980年談到長江實業成功的原因時說:

“這主要是靠李嘉誠先生的決策和長江實業同仁上下齊心的苦幹。”

“李先生每天總是8點多鍾到辦公室,過了下班時間仍在做事,公司同仁也都如此,這就使長江實業成為一家最有衝勁的公司。”

事業有成之後,李嘉誠又盡量寬厚待人,使和他合作過的個人或集團,全賺得盤滿缽滿。這便奠定了長江實業今後做更大發展的基礎。

兢兢業業是一家公司興旺的基礎,而與合作者利益共享,更是李嘉誠一貫的準則。

李嘉誠很念舊情,對曾有功於長江者,都以恩相報。

他留人先留心,因此才有了後來的人才濟濟、高人滿堂的大好局麵。

李嘉誠說:“隻有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會驕傲,不會說自己樣樣出眾。承認其他人的長處,得到其他人的幫助,這便是古人所說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假如今日沒有那麼多的人替我辦事,就算我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應付那麼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這就是我的哲學。”

李嘉誠用人留人的方法,概括起來,無非有這樣幾條:

1.以身作則。

2.利益共享。

3.以情感人。

4.知人善任。

這幾條,看起來簡單,但真正用起來,非有博大的胸懷不可。所以,成大事者須知:有一顆與追隨者同甘共苦之心和海洋一般的胸懷是成功的基礎和必不可少的前提。

3.要寬容,不要“小心眼”

“小心眼”是成大事者最忌諱的一種心態。心胸狹窄就不能容人容事,路隻會越走越窄。

佛門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一天趁著月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中他看見一個小偷潛進了他的茅屋。找不到任何東西的小偷在門口和禪師不期而遇。小偷不知所措,禪師微笑著說:“你走了老遠的山路來看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吧?夜涼了,你帶這件衣服走吧!”說著親手把自己身上的禪衣脫下來披在小偷的身上。

小偷手足無措,低著頭,灰溜溜地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道:“可憐的人啊,但願我能送他一輪明月。”

第二天清晨,禪師打坐起身,看到昨天他披在小偷身上的衣服放在了他的房門口,疊得整整齊齊。禪師臉上露出了微笑:“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寬容的心連小偷的靈魂都可以感化和清洗,那還有什麼不可以化解的呢?如果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寬容之心,那麼就可以化開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寬容是人類應該具有的一種品德修養,一種美德。它是化解一切矛盾的良藥,它能溶解人間的一切不快。擁有寬容心態的人,必是一個心胸如藍天,深沉而又從容的人。

有一句話說得好:“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又有一句話:“寬恕別人是對自己最好的解放。”如果總是把別人的過錯和自己的失敗存在心裏,那麼時日一久,心靈就會被重負壓得喘不過氣來,更別說享受生活的樂趣了。所以,能成大事的人都善於用他們寬容的心去包容別人,有時甚至將自己心靈的明燈去照亮別人。就像那位禪師,他心中一片寧靜,對人一片和赤誠之心,沒有什麼能打亂他的思緒,他對人的關心超越了物質,甚至超越了精神。

同樣,麵對世事中的種種混亂,要具有一種寬容豁達之心。是我的便是我的,別人搶也搶不去,不是我的也不用去強求。這樣的心態會讓你不再斤斤計較工作中的得與失,不會再糾纏於上司的刁鑽、同事的陷害,而專心於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有什麼東西能夠比事實更能證明一些事情呢?你做得好,自然會有人看見,自然就會有人稱讚,何必讓暫時的困擾把自己的心情打亂呢?寬容一點,就是給自己打開了一條寬廣的道路。

麵對家庭和感情的時候,更需要寬容之心。因為自己的愛人是和自己最親近的人,最親近的人都不能去寬恕他(她),那你的寬容之心用到哪裏去了呢?世界上的愛有千萬種,可以是風花雪月,山盟海誓;也可以是轟轟烈烈,死去活來。但是一段感情過了初期的狂熱之後總是要歸於平靜,生活中的種種不和諧也就會相應產生。這時,忍讓的愛,寬容的愛就顯得十分珍貴了。以愛的方式善待對方的缺點,用包容的胸懷寬恕自己的愛人,給他一個悔悟的機會,一個自省的空間,無形中加深感情的積澱,即使不是傳奇式的愛情也會變得永恒,再平淡的婚姻也會令人幸福不已。

同時,成大事者還要學會寬容自己。很多女人都有“遇事想不開”的心理傾向。其實人生最可怕的就是一輩子背著心靈的包袱前行了,一輩子不斷地用自己的過錯來懲罰自己,不斷的責備自己。可是,這樣的折磨已經是毫無用處了的,事情已經發生,無可挽回,何不拋開包袱,重新擁抱生活呢?再說你的痛苦也會影響周圍的人,你的親人、愛人也會因你的痛苦而受到心靈上的炙烤!

彌勒佛笑口常開,是因為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是因為他肚大如鑼,大肚能容。一個寬容之人,即使頑石也能被感化,那世上還有什麼煩惱可以將你打敗?

4.給別人一個體麵的台階

1953年,周恩來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慰問駐旅大的蘇軍。在我方舉行的招待宴會上,一名蘇軍中尉翻譯總理講話時,譯錯了一個地方。我方代表團的一位翻譯官當場作了糾正。這使總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場的蘇聯駐軍司令大為惱火。因為部下在這種場合的失誤使司令有些丟麵子,這位司令馬上走過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領章。宴會廳裏的氣氛頓時顯得非常緊張。這時,周總理及時地為中尉提供了一個“台階”,他溫和地說:“兩國語言要做到恰到好處地翻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講得不夠完善。”並慢慢重述了被譯錯了的那段話,讓翻譯仔細聽清,並準確地翻譯出來,緩解了緊張氣氛。總理講完話在同蘇軍將領、英雄模範幹杯時,還特地同翻譯單獨幹杯。蘇駐軍司令和其他將領看到這一景象,在幹杯時眼裏都含著熱淚,那位翻譯被感動得舉著杯久久不放。為什麼周總理在社交場合要特別注意為對方留麵子、注意給對方“下台階”呢?這是因為在社交場合,每個人都展現在眾人麵前,因此都格外注意自己社交形象的塑造,都會比平時表現出更為強烈的自尊心和虛榮心。在這種心態支配下,他會因你使他下不了台而產生比平時更為強烈的反感,甚至與你結下終生的怨恨。同樣,也會因你為他提供了“台階”,使他保住了麵子、維護了自尊心,而對你更為感激,產生更強烈的好感。這些,對於今後的交往,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恰恰是不少人所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