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機槍
世界上第一種現代意義的機槍由英籍美國人馬克沁於1883年研發。19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有手動式的機槍,使用手動來提供上膛、擊發、退膛的動力,其代表作為加特林機槍。在19世紀80年代,美國人西拉姆·馬克沁發明全自動機槍。
一、美國馬克沁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該槍於1883年研製成功,1884年問世,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已得到了普遍運用。馬克沁重機槍的出現,是輕武器在800餘年的發展史中,繼火藥發明後最壯麗的一次大變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基於美國在19世紀末期的工業水平,美國工程師海勒姆·馬克沁以一台銑床為主要設備,買來一些槍管,依靠自身非比尋常的才華和驚人的毅力,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並隨後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槍管的後坐自動射擊原理。最終,在1884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高達每分鍾600發以上。
馬克沁重機槍隻有一根槍管,不需要任何外力推動,利用槍械發射時火藥氣體產生後坐力的原理,通過特殊的曲肘式閉鎖機構及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使機槍開鎖、退殼、傳送子彈、重新閉鎖等一係列動作順利完成。
馬克沁重機槍的槍體采用水冷方式,為因連續離速射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溫,從而實現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該機槍可單發也可點射,射速極高,可達到扣動扳機、子彈噴湧的戰術效果。它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可支持機槍連續射擊。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應用於實戰,是在1893~1894年的非洲。在羅得西亞(今津巴布韋)的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人進行的戰爭中,英國一支50餘人的小分隊憑借著4挺馬克沁重機槍,擊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
衝鋒。
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俄軍使用的馬克沁重機槍威力和可靠性都優於日軍使用的機槍。特別是在其中一場戰鬥中,俄國人首次使用帶防盾的索科洛夫輪架馬克沁重機槍,在戰場上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美國加特林重機槍
加特林重機槍是第一支實用化的機槍,該槍又被譯為“格林機槍”、“蓋特機槍”,它是由美國槍械設計師理查·喬登·加特林於1860年設計的手動型多管機槍,並於1862年獲得了專利權。該槍最初被定名為“加特林連用速射武器”。可以說,加特林重機槍堪稱現代機槍的先驅。19世紀時,當金屬槍彈的發展逐漸走向成熟階段,美國的槍械設計師們才開始手動機槍的設計。後來,一直到美國內戰時期,機槍才受到軍隊的重視。加特林重機槍於1866年正式被美國軍隊列入製式裝備中。該武器一經問世就引起了當時世界各國軍隊的廣泛關注,後來傳入中國,1881年中國開始大規模仿製,並先後配備給中國清政府的北洋陸軍及北洋水師。
加特林重機槍采用手把搖動6~10個槍管圍繞軸心轉動,使槍體產生猛烈的火力,用以對敵攻擊。早期的加特林機槍結構較為簡單,運用獨立的手搖轉柄,當各槍管依次旋轉到“12點鍾”的位置時擊發,這樣的設置對提高槍體射速和槍管散熱都極為有利。在每根槍管回轉一周的過程中,與槍管相應的槍機在旋轉體導槽內作往複直線運動,以此來順利完成輸彈入膛、閉鎖、擊發、開鎖、抽殼等一係列動作。經改進後的加特林機槍,旋轉能源來自於外部的電動機能量,或內部的彈藥氣體壓力。這種外力方式多被西方國家的軍隊所采用,而內力方式則多被當時蘇聯陣營國家的軍隊所采用。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曾在越南戰爭期間對加特林機槍進行改進,在20毫米機槍的基礎上研製出了轉管機槍,即米尼崗M134。
加特林重機槍在近代仍有所發展,該槍以電子係統運作,並廣泛應用於戰鬥機及攻擊機等大型軍用飛機上,其口徑也比早期的槍管口徑大得多。如今,加特林機槍已成為運用加特林機槍工作原理運作的多管機槍及機炮的總稱。加特林重機槍的發展曆經了漫長的歲月,並在百年戰爭的洗禮下成長起來。
三、美國勃朗寧M1917機槍
M1917機槍是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於1910年設計的一種水冷式重機槍,但直到1917年才得到軍方的青睞,並獲得1萬挺的訂單。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該槍共生產了56608挺。此外,M1917式機槍曾被比利時、波蘭等國家仿製。中國的漢陽兵工廠於民國十年(1921年)仿造成功,稱為卅節式重機槍。
M1917機槍采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槍彈擊發後,槍機和槍管隻共同後坐一小段行程,機匣中的兩個開鎖斜麵同時下壓閉鎖卡鐵兩側的銷軸,迫使閉鎖卡鐵滑出槍機下部的閉鎖槽,於是槍機開鎖,脫離槍管節套,單獨後坐;槍管節套在慣性作用下向後運動,一方麵壓縮槍管複進簧,一方麵迫使加速機構後轉,促動槍機加快後坐速度,繼續壓縮複進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