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K-74式5.45毫米輕機槍結構簡單可靠、質量輕、口徑小。該槍大部分結構與AK-74式突擊步槍相同,采用了導氣式工作原理和槍機回轉的閉鎖方式。RPK-74機槍的彈匣采用容量為45發的長彈匣,但仍可與原來的30發彈匣通用。另外還設計了容彈量為75發的彈鼓,但采用這種彈鼓的唯一缺點就是發射5000發子彈後,可能會造成槍的膛線嚴重燒蝕。該機槍前端設有帶半保護罩的準星,後麵有可調節高低、方向的缺口式照門。RPK-74式5.45毫米輕機槍可發射蘇聯5.45毫米普通彈和曳光彈。
二、前蘇聯捷格加廖夫RPD機槍
1943年,蘇聯受德軍裝備7.92毫米口徑短彈的刺激,發展出M-43式7.62×39毫米中間型槍彈,為適應新形勢,捷格加廖夫開發出RPD輕機槍。該槍結構簡單,質量較小,使用和攜帶較為方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正式裝備蘇軍,並代替了DP係列輕機槍。
性能數據:口徑:7.62毫米;重量:7.1千克(不含彈鏈盒);全槍長:1037毫米;槍管長:521毫米;槍口初速:735米?/?秒;理論射速:700發?/?分;戰鬥射速:150發?/?分;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10000米。
除蘇聯等國裝備外,中國也曾大量引進並仿製生產RPD機槍,由於是1956年定型,因此被稱為56式機槍。該槍曾參加過中印邊境戰爭,在實戰中的表現優於印度軍隊裝備的布倫機槍。1962~1963年,56式機槍的改進型56-1式問世,該槍後來成為我國裝備時間最長、裝備量最大的一種機槍。
三、德國MG34機槍
陸軍在1930年正式裝備的製式機槍,到1934年MG34機槍出現之後才退下火線,但MG13仍不時出現在二戰初期的戰場上。
作為MG34的前輩,MG13與MG34在外型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隻是MG34配有一個固定槍托,而MG13的金屬槍托可以向前方右麵折起,此外MG13還可以配上一個三腳架和一個圓型瞄具作為防空機槍使用。
MG13是一種氣冷式機槍,可以更換槍管,其散熱套上麵有一個把手。由於設計上的問題,MG13不能采用彈鏈供彈,隻可以在槍身左方插上一個裝有25發子彈的彈夾,或者一個裝有75發子彈的雙鞍形彈鼓。
四、德國HKMG4輕機槍
2003年,德國國防軍已正式裝備H&K MG43式5.56毫米輕機槍,並正式命名為MG4,把它作為德國“未來步兵”係統的一部分,以取代重達11.7千克的MG3式7.62毫米通用機槍。1個班配備2挺MG4輕機槍,就可以使戰鬥班的火力增強1倍。
與G3機槍、G36步槍及HK公司製造的早期輕機槍不同,MG4輕機槍在射擊間隙灼熱的槍管裏沒有槍彈,因此不會出現“走火”現象。
HK公司還考慮使MG4輕機槍係列化,研製采用突擊隊型短槍管的輕量型,使用美國6.8×43毫米型號的槍彈以及采用北約7.62×51毫米口徑的型號。這樣,一種槍就有口徑、槍管不相同的4種型號,這在世界機槍史上尚屬首創。
五、德國HK23輕機槍
HK23是HK21A1的小口徑型號。該槍質量輕,善於移動作戰,為100發的大彈鏈容量,可媲美突擊步槍的彈道設計。射擊者在應對移動迅速的異種生物時,能夠擁有超強的火力
輸出。
HK23機槍是一種輕重兩用機槍,可以使用三腳架或兩腳架,安裝在對空射擊支架上。HK23和HK21機槍一樣,並沒有在德國國防軍中列裝,隻是被特種部隊少量裝備。
當時的美國軍方需要尋求一種新型5.56毫米口徑班組支援武器。於是,德國H&K公司展示了在一分鍾內不需要專門工具就把7.62毫米口徑的HK21A1變換為5.56毫米口徑的槍型。雖然該公司沒有獲勝,但對小口徑的HK21A1做了進一步的改進,並將其命名為“HK23E”。
六、比利時FNMinimi輕機槍
Minimi(國內譯作“米尼米”)是比利時FN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研製成功的2.56毫米輕機槍,主要裝備步兵、傘兵和海軍陸戰隊。該槍共有3種類型,標準型,傘兵型(短槍管)和車載型,車載型裝在步兵戰車射擊孔的球形架上向外射擊。
Minimi結構緊湊、質量小、操作方便,被稱為小口徑機槍的先驅,可謂小口徑機槍的樣板,被美、英等許多西方國家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