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機槍圖鑒
通用機槍由德國發明,兼備輕機槍的便攜性與中型機槍的持續火力。由於采用彈鏈供彈(部分型號可彈鏈/彈匣兩用),連續射擊能力比早期輕機槍為高;部分型號可以迅速更換槍管,以保持連續射擊能力。一般裝備到連一級以作為步兵連的火力支援。多數以兩人製組成機槍小組,可以提供1200米內的火力支援,也可以作為坦克、裝甲車、步兵戰車、直升機、小型船艇的輔助武器。
一、美國M60通用機槍
M60通用機槍最初由美國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研製,目前由薩科防禦公司生產,1958年開始裝備美軍,用來替換勃朗寧係列的M1919A4重機槍、M1919A6輕機槍。40多年來,該槍一直是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的主要機槍,並被世界30多個國家的軍隊采用,生產量超過25萬挺。
主要技術數據(M60E3配裝標準輕型槍管):槍長1067毫米,槍管長560毫米。全槍質量8.8千克,可散彈鏈供彈。彈頭初速853米?/?秒,理論射速500~650發?/?分,戰鬥射速200發?/?分。有效射程1100米(兩腳架)。
M60通用機槍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回轉閉鎖,大量使用衝壓件,結構緊湊,火力強大,用途廣泛,其設計充分借鑒了二戰期間德國通用機槍MG42和FG42傘兵機槍的優點,1957年ZE式定型。越南戰爭後,根據實戰經驗,做了10多處改進。為滿足不同戰鬥部隊需要,M60有多種變型槍,如步兵裝備的M60E1通用機槍,坦克或裝甲車用的M60E2並列機槍,海軍陸戰隊用的M60E3,武裝直升機用的M60C,海軍炮艇、直升機用的M60D等。最新的型號為M60E4,1995年裝備海軍。M60係列通用機槍都發射7.62毫米北約標準彈。
在20世紀的越南戰爭、海灣戰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M60通用機槍都有十分優秀的表現,發揮了其火力和機動性上的優勢。但目前其在美軍中的地位,正逐漸被比利時FN公司為美國生產的M249機槍所取代。
主要技術數據(M60E4):全槍長958毫米(標準管)、1077毫米(長槍管)、940毫米(突擊槍管)。4條右旋膛線,導程305毫米。全槍質量10.2千克(標準管輕機槍)、10.5千克(長槍管)。發射7.62×51毫米NATO彈(包括M61穿甲彈、M80普通彈、M82空包彈等)。50或100發彈鏈箱供彈。彈頭初速853米?/?秒,理論射速550~650發?/?分,戰鬥射速200發?/?分。最大射程3725米,有效射程1100米(配兩腳架)。
二、德國MG34通用機槍
MG34通用機槍是最早出現的一種輕、重兩用機槍,由德國毛瑟公司設計。該槍綜合了之前許多機槍的特點,是第一種大批量生產的現代通用機槍,曾被大量作為德國軍隊用於地麵使用的製式機槍,曾在二戰中大顯神威。
由於德國在一戰中戰敗,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戰敗的德國不可以製造重機槍。戰後,德國的國家實力迅速恢複,由於不甘受條約的限製,德國研製武器的步伐始終沒有停止。在條約的框架裏,德國研製了一種完全不是重機槍的通用機槍——MG34機槍。
在二戰中,MG34機槍以出色的可靠性和射擊性能,被大量在碉堡、野戰工事、裝甲車輛等狹小空間內作戰使用。在使用彈鼓供彈時,MG34機槍的瞄準基線可以進一步降低,不需要副射手送彈,因而不會發生彈鏈纏繞等影響射擊的情況。
針對MG43機槍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零部件過多、結構複雜、難於適應快速生產以及維護費等問題,德國在1938年開始研製一種結構簡單、易於製造保養、射速極高的新型機槍。1942年初,這種新型機槍開始裝備所有一線部隊,被命名為“MG42機槍”。
三、德國MG3機槍
MG3是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為了實現輕武器國產化,在MG42機槍上改進而成的一款輕重兩用機槍。該槍發射7.62毫米口徑北約導彈,由萊茵金屬有限公司於1959年開始生產,型號定為MG42?/?59式。聯邦國防軍稱它為MG1式,後來加以改進,定為MG2式,1968年又進行改進,定為MG式,同時正式列裝軍隊。其後MG3及其衍生型在30多個國家的武裝部隊使用,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巴基斯坦、瑞士等國家。
當作為重機槍在車輛或飛機上使用時,MG3較高的射速有利於提高行進間的命中率,但作為步兵機槍使用時,射速稍低一點不但有利於提高點射精度,還能提供較長時間的持續火力。
性能數據:口徑:7.62毫米;空槍重:11.5千克;全槍長:1225毫米(帶槍托);槍口初速820米/秒;理論射速:700~1300發/分;實際射速:250發/分。